APP下载

集团化办学中教师发展路径新探索

2019-09-10乔炜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1期
关键词:破解集团化办学发现

【摘 要】关注教师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寻求集团化办学中教师发展新路径,喚醒教师的发展自觉,激发教师的潜在可能,突出对话互动的研修方式,彰显包容开放的文化意义,实现从“冰面”到“地面”、消极到积极、单向到循环、被动到自觉的转化,创新教师发展机制。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教师发展;脱离;发现;打磨;破解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6-0043-04

【作者简介】乔炜,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无锡,214000)副校长,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执行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为实现教育公平,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已成趋势。集团化办学优势明显,通过“学校胚胎”的原点辐射,移植文化基因,协调教师队伍,统筹教学质量,无论是紧密型还是松散型办学体制,这样的开放办学和资源共享无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由于扩张快、校区多元等特点,集团化办学的隐患也显而易见:管理队伍脱节、教师发展动力不足、教师专业素养欠缺、成长梯队掉链……总之,是“人”的问题。

教师发展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问题,面对集团化办学的新形势,除了传承原先惯用的培养方式外,还要依照学校实际,寻求新的生长点,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后师范院校”。这是一份时代担当,也是一种教育挑战,需要我们拥有从“内部”打破自己的勇气和力量。由此,作为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我们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近几年来,从学校到级部,从管理干部到普通教师,从管理到专业,三个维度聚焦教师的核心能力,在教师发展途径上有了新的探索。

脱离:从“冰面”走向“地面”

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力,集团化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在坚守底色与主色的基础上彰显特色与亮色?这一重任首先需要学校中层管理干部接过火炬,点燃发展之焰。

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树立一个理念——脱离“冰面”,走向“地面”。“冰面”是一个没有摩擦力的理想环境,文化建构需要理想,但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空想和幻想,而要从光滑的冰面走到粗糙的地面上来,让学校文化聚焦实际,面向未来,扎根一线,落地接气。

每学期学校中层各部门、各学科都要制定部门计划、学科计划,“计划”是一种发展愿景,也是文化构建的最佳途径。面对学校中层干部的年轻化,我们一改直线式简单操作,让“制定计划”走“三个回合”。“第一回合”是前瞻性思考。给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提前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利用寒暑假思考上学期工作的得与失,下一阶段的目标与愿景,达成目标的措施与策略,有何创新举措。让思考成为行动的前奏,实践的序曲。“第二回合”是互动式沟通。分管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摒弃层级观念,展开充分的对话、协商,主题有:现阶段存在什么问题?下阶段发展的目标与主线是什么?哪些做法可以继承发扬?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如何体现校区特色?这样实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教师和学生中会产生什么效果?怎样做得更好?种种问题的探讨都在提示我们要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短期与长远、继承与创新、教师与儿童的关系。“第三回合”是完善性修改。中层干部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完成计划撰写,再与分管校领导商讨文本框架、文字表达、意思提炼等方面的内容,再度修改成文。如此出台的各类计划既体现学校的顶层设计,又不失教师的民间智慧;既保留传统的原汁原味,又彰显校区的风格特色。

“三个回合”的操作范式留给我们诸多启示:一是需要分析工具。这一工具就是“SWOT”分析法,即分析相关领域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得出相应的判断和结论。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针对问题提出目标策略,使工作更具准确性和有效性。二是需要开阔的视野。思考、对话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提炼的过程,必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审视,必须在相互比较中进行选择,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新优,择高处立,向宽处行。三是需要包容的胸襟。包容就是拒绝单打独斗,追求扎实开放的文化行走方式,使工作无限接近地气,贴近实际。

发现:从消极走向积极

教育是有表情的,师生的愉悦和幸福是教育最美的表情。扫描教师的现状,忙碌、烦琐、焦虑使教师开心不起来,安静不下来,这样的状态势必带来情绪的低落,工作的消极。

由此想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他主张要善于发现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能量,以获得积极的体验为路径,帮助人实现更加美好的自我。“发现”意味着唤醒、点燃、激励、鼓舞,教师在不断发现、认识、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也积蓄了“冲动”的能量和自信。

面对管理干部缺乏的问题,我们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发现”原理,提出了“分布式管理”策略,即由级部主任主导,把原先的集中权力平均分布到级部教师中,使更多的教师担负起管理责任。首先,级部主任把一学期作为周期,把重大活动作为项目,列出事务清单;其次,由级部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能力和兴趣自愿认领项目;最后,从认领项目的那一刻起,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协调、展开、总结等各个环节都由负责教师决定,级部主任全程参与,积极配合,出谋划策,引导服务。“分布式管理”一改原先统一调配的管理模式,使教师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践”,德才兼备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新骨干”力量。

“分布式管理”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一是开发无限可能。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唤醒与激发就在项目进程中,通过相信教师、解放教师、引领教师,最终成就教师,不断累积的愉悦和冲动使可能变为现实。开发可能就是发现人的价值,给予发展平台,实现人的超越。二是揭示管理真义。管理不是命令、布置、定义,而是对话、引领、服务;管理不是光把人管住,而是运用艺术和智慧手段达到“不管之管”“自主发展”的境界;管理不仅仅是校长领导教师,而是让每一个人在擅长的领域里,发挥积极作用,人人都能成为管理者。三是立足儿童在场。发展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项目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在儿童立场之上,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因此,发现教师前提是发现儿童,发展教师是为了成就童年。

打磨:从单向走向循环

打磨青年教师的方式有很多,但一定离不开课堂实践。通过备课、听课、评课,在实践中提升认识,培养能力,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如何让这样的“打磨”更聚焦、更深入、更高位呢?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把自己的研究路径概括为:在这里—到那里—回到这里。他认为,“在这里”是指在大学里系统学习基本理论,进行专业训练;“到那里”是指到研究现象呈现的场域中去,运用理论做研究;“回到这里”是指回到研究的机构里来,进行梳理、概括、提升。这一研究路径为我们提供了青年教师专业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

我们聚焦教师“教材研读”这一核心能力,切实把理论与行动、课堂与课外、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从线性单向走向循环互动。“在这里”:成立青年教师研读小组,由一位资深骨干担任主持和专业指导,选取两篇难教难学或类型教材,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等情况进行教材解读,每人须对教材作充分的独立研究,阐述基于自身理解与自身经验的活动设计,提出困惑和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要求主讲者要树立文本意识、主线意识、板块意识、工具意识,突出学科特点,抓住教学本义。而主持人要根据教师的问题作出回应,帮助他们转换思路,获得顿悟。“到那里”:“那里”指课堂,其一,骨干教师选择其中一篇上示范课,当好“领跑者”;其二,青年教师进行同类课型实践,可以模仿、迁移、比较、异构,在骨干教师引领的斜坡上慢慢起飞,逐步提高。“到那里”重点解决内容到活动、线性到板块、解读到建构的转化。“回到这里”:地点不变,内涵变了,通过不同班级两次磨砺的过程,丰富、提升课堂教学的“现场经验”;由一篇教材提炼出一类教材的教法,通过先演绎后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念。

打磨的三个环节还需要实现“三个介入”:一是教育阅读。青年教师如果缺少持续的专业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永远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唯有沉下心来,和阅读签定一份持久的契约,才能从经典中汲取思想,获得智慧。二是专家指导。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其中介就是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学科骨干可以利用教学所长,和青年教师产生积极互动,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提供应变策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专业写作。要把反思体现在课堂上,更要把反思落实到文字中。专业写作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你所想象的“不可能”的唯一路径,正如江苏省教育学会杨九俊会长所说:“写作”在你和“不可能”之间。

破解:从被动走向自觉

集团化办学中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发展中的重要领域。由于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大量教师涌入,来源渠道不一,发展需求各异,团队缺少向心力。向心力的形成既要依靠核心人物引领,更要融入专业文化营造,以共同的发展愿景和合作行动,达成团队共识。

由此,又引发另一个问题:形成向心力的“根本源泉”究竟在哪里呢?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在《教育人类学》一书中提到“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的概念,著名教育专家、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把它演化为“连续性发展”和“非连续性发展”。“连续性发展”注重外部推力,阶段性、目的性强,由于带有刻意和功利色彩,看似积极,实则被动。“非连续性发展”允许教师因遭遇、危机而造成发展的暂时断裂,这种“后退现象”往往让人产生一种力图扭转的力量,继续推动发展。我们不仅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更要关注“非连续性发展”的根本要义,挖掘直抵人心灵深处的发展自觉,我以为,这是根本源泉,也是破解团队成长困局的密钥。

面对骨干少、青年教师多的现状,我们结合上述理论,提出了“卷入式抱团教研”,“卷入”是全身心投入的姿态;“抱团”代表围绕核心人物的团队组合。每遇学科比赛或展示,我们紧抓提升机会,首先在学科教师中第一时间公布课题和任务,然后由兴趣相同的教师自发报名组成“抱团共同体”研究小组。如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小组”,4位低年级教师共同打磨一节课,6位资深教师担任指导,群内讨论不分昼夜;“市语文基本功竞赛小組”组织5位青年教师全程共同查找资料、准备讲稿、协力备课,名特优教师亲自挂帅,精心指导;还有“英语课本剧市赛小组”“体育健康教育省赛小组”“科学机器人全国竞赛小组”,等等。但凡机遇和挑战当前,志同道合的教师自然走到一起,始终共同参与,切身感受一堂课、一个成果从无到有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回甘隽永,经历了“精彩观念”诞生的幸福时光,也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

“卷入式抱团教研”给我们带来了“新”气象:一是新动力。在“地平线”的目标引领下,团队抛弃了行政化、制度化、虚拟化、固定化的组织形式,趣味相投的伙伴,对话互动的师徒,知心甜蜜的朋友,种种关系构成一个温暖美好的家,舒适自由的感觉带给教师发展新动力,激发教师内在的规律自觉。二是新思想。智慧往往诞生在共同创立的美好愿景中,诞生在辛苦付出后的发现和成功中,诞生在探索创造后的惊喜中。新思想带来新挑战,新挑战带来新高度,不断推陈出新带领教师攀上新的高地。三是新人格。共同体带有集体人格的性质,抱团教研组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不是“珊瑚式”的同根一体,而是“交响乐式”的多样性组织,在研究中每个教师都发出自己的声音,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差异互补,以此形成了新的集体人格的记忆——和而不同,追求卓越。

集团化办学是新生事物,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一切尽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只要我们力在心底,心在高原,脚步一直在路上,相信,梦想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名师基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M].陈静静,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破解集团化办学发现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分析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公司僵局的破解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如何破解县域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信任障碍和破解思路
“破解”八项规定,民间“智慧”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