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共写背景下建设书香班级的有效策略
2019-09-10巴成英
巴成英
【摘 要】师生共读共写,是让师生之间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认同感。以教师为表率,让学生热烈参与,大家共同读写学习,这样的书香班级建设才更有质量,更值得推荐。
【关键词】共读;共写;书香班级;策略
一、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营造书香班级良好氛围
师生共读共写背景下的书香班级建设,重点在于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成为班级氛围的营造者和学生读写兴趣的带动者。这要求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做好沟通,从教师身上做出表率。我们在书香班级建设过程中,在班级里悬挂了海报、横幅,收集整理了一批课外读物放在教室里供大家自由阅读。我们还在班级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开辟了一个专栏,用来做阅读摘抄。在书香班级构建过程中,教师负责推荐读物,带领大家完成阅读,鼓励同学们做阅读摘抄。配合班里面悬挂的横幅、张贴的海报等等,多措并举,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受到熏陶,这对构建书香班级,实现共读共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设置话题引发讨论,开展共读共写的活动
共读共写,即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凝为一体。但这并不是只做表面功夫,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深入合作,在读和寫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收获。所以,设置问题是保证共读共写活动有质量的关键。比如我们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林黛玉进贾府”一段“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的时候,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问大家作者为什么要连这种细节都写清楚?进正门或者进角门有什么区别?通过这个问题,同学们发起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反映林黛玉的心思细腻,观察敏锐,是体现了人物性格;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为了表现贾府的富豪尊贵和等级观念,连林黛玉都只能从角门进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对阅读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写作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要通过共读共写的模式去激发大家的热情,鼓舞大家的信念,让大家投入写作训练中。以“庆贺中国七十年华诞”为主题,教师提出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话题,然后带领同学们回顾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并且对这些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做了一些思考。为了帮助同学们形成更多视角,发现更多素材,教师还利用互联网搜集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演讲稿、宣传稿、新闻稿、视频资料,以及反映社会变迁变革的各类资料给大家看。一边看资料、一边讨论交流,帮助同学们形成作文的思路脉络,从而顺利地完成作文。
三、因材施教,灵活构建书香班级
面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觉悟。在共读共写背景下进行书香班级的建设,也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在读写能力上的差异,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和认知的差异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实现共读共写,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化水平。对于一些学习热情较高,读写能力较好的同学,教师选择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共读共写。教师首先对同学们进行分组,四人一组。然后教师会根据阅读内容设置合作课题。比如在中国文言文的词汇表意方面,教师出了一道题:“请大家找出文言文中表示时间长短的词汇。”根据这个课题,各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分工,有的翻阅书本,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负责记录大家的观点、成果。最终大家列举出了“少顷”“少时”“未几”“俄而”“当时是”等一批词汇,而且把词汇所在的原文段落找了出来,整理成文本资料。而对于学习热情略低,基本功略差的同学,教师选择了游戏教学法,以击鼓传花的方式随机抽选学生参加课堂活动。这样的游戏方式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馈。
参考文献:
[1]刘周长.建立书香班级引航快乐童心[J].吉林教育,2017(33).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