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响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因素

2019-09-10黄春辉

教育界·A 2019年2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影响因素

黄春辉

【摘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建设。但农村初中的实际教学开展会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因素,希望能有效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影响因素

中考招生制度虽然不像高考那样被视作教育改革中“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但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其中颇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用中考这一“指挥棒”促进学校、家庭、社会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促进初中学生的协调、健康发展也是中考改革的一大进步,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随着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各地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关的保障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以及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一、教育主管部门

1.资源保障不均衡

虽然国家在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一直存在,甚至同一地区的各学校之间也是不均衡的。其中,好的学校占据好的资源,各方面的开展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而好的生源就会往这些好的学校集中。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由于办学效果不好,更得不到政府、社会的更多资源,因而会变得更差。例如,城市某些学校建得如同花园一样,各种教学设备非常的现代化。而某些农村初中的运动场修修补补,音乐室只是一间空空的课室,舞蹈教室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更别提各种体育器材、乐器等。这样如何能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呢?

2.部分领导的认识不够充分,教育功利化

例如,有些领导提出了“三年振兴初中”的决策,要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年的时间改变的可能只是学生的成绩而非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屬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初三又承担了选拔人才的任务,主管部门的取舍也将对素质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市对初三的中考有“三率”的考核指标,同时也对课程的开设及落实进行了明察暗访,采用一票否决制,但是效果好像并不理想。

二、学校

1.执行力不够

部分学校片面地追求“三率”,而使一些课程如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等课程没有按课时数、 按学科开设齐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这些学校只是在课程表上安排了相应的课程,但实际的课时内容却是其他文化课内容。并且,这种现象不是一两所学校的个别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素质评价不具有连续性,如初中的体育中考。初中的体育课是按教学内容和课时数来安排的,但体育中考过后,部分学校马上会把体育课改为其他课,导致一些学生在体育中考以后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2.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不统一,什么是优?什么是良?什么是合格?什么是不合格?有什么相关的证明材料?各所学校没有统一标准。或者说,有些农村初中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标准,这使评价结果缺乏横向的可比性,影响了它的信度与效度,对工作造成了干扰,导致农村初中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呈现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特点。

3.操作难度大,程序复杂

实施了综合素质评价以后,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地学习。他们已经十分忙碌了,然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测记录,还要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探究、创新实践、运动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观测记录、性质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但农村初中教师每周的课时量相当大,根本没办法真正进行操作,如果有记录,可能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做的资料而已。

4.评价效果失真,不可靠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持续跟踪该学生一生。尤其是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标准难以把握。例如,一位行为习惯较差的初三学生,初一的教师认为他比以前乖了,但语文教师认为他不好,数学教师认为他不错,英语老师认为他成绩不好,班主任认为他能主动帮忙做事。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权重比例以及内容的合成都应该有所不同。

综合素质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个主体来参与,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通过参考各主体的评价结果,形成统一的评价等级。在各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对各主体评价结果所占权重的划分并不相同,使评价操作的客观性难以保证。从实际情况来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不一定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时,由于利害关系的影响,在涉及毕业与升学大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由于往往注重成绩和等级,可能会导致在评价中出现诚信问题。学生自评会出现自己给自己“贴金”的现象,学生互评也会因为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客观的问题。

三、家长和社会

参与农村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数量与以往的考试评价相比大大增加了。除了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人士等都成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但实际上,农村的很多社区人士最多可能担任的仅是义工的角色,他们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没有加以重视。而家长难以准确地理解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目的与价值,致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与评价目的相违背的行为。例如,部分家长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理解为体育和美术、音乐特长,他们把它作为获得评价优势的着力点。这一问题的出现使综合素质评价不但没有达到让学生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的目的,反而产生了不良竞争的导向作用,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更有个别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文化课成绩好能考入重点高中就行了,对于其他的评价则漠不关心,或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会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极易产生不客观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提升各方面的认知水平,认真理性地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地利用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双喜.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影响因素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