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趟过的雷场,每一寸都是安全的” 中国扫雷行动
2019-09-10张绮琳
张绮琳
很多扫雷战士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
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
第一件事,是把遗书反复修改,添补新的内容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规模扫雷已扫雷场交接仪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举行。
16日下午,雷区移交现场来了一位拄着拐杖、背着孙子的老人盘金良。他是猛硐乡长地村人,知道雷区要移交给当地老百姓,他特意骑着摩托车赶了8公里的山路来探望官兵们。
“我两次被地雷炸伤,失去双腿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盘金良说,现在他用上了假肢,“无论多难,也要勇敢面对啊”。
在雷区移交现场,看着扫雷官兵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蹚过已扫的雷区,用脚步丈量这里的每寸土地,盘金良的眼睛湿润了。他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部队为他们扫清了雷障,村里人再也不用受地雷之苦。难过的是,扫雷官兵为了百姓的安全,付出了太多太多。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4队3班班长蔡天万说,扫雷官兵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他们每天早上6时半起床,7时吃完早餐后就向雷区出发,除了下雨等特殊情况外,雷打不动。3年多来,扫雷大队涌现出以程俊辉烈士、杜富国勇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群体,南部战区陆军副司令员张海青说:“他们,不愧为中国军人的榜样,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
中越边境大扫雷
中国是一个长期遭受雷患困扰的国家。
1979年至198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其后的对峙,在东起广西北仑河口,西到云南江城县的200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形成了地雷与炮弹、炸弹、手榴弹等各种爆炸物交织在一起的高密度雷区。
据统计,整个1445公里中越边境线,布设各种地雷达230余万颗,其他类型爆炸物48万余颗,“生死”雷区560余片,涉及国土面积达320余平方公里,部分雷区的布雷密度堪称世界雷场之最。这些战时遗留的地雷,就如同铁篱笆,竖起了一道道“死亡屏障”。雷患,已成为影响边境地区百姓生活的重大威胁。
为了清除这最难清除的战争痕迹,中国军人一直在奋勇前行。1992年至2018年间,中国开展了三次中越边境大扫雷行动,创下了“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本最低、伤亡率最小”的世界扫雷奇迹。
第一次边境大扫雷(1992-1994年):中国政府在中越边境组织了第一次大扫雷,受资金限制,主要清除边境口岸、通道及边防部队巡逻道路上的地雷,总计840余万平方米土地可安全使用,标示雷场82处,开辟60条边贸通道和25个边境贸易点。扫除20多个雷种的地雷28万余颗、其他爆炸物12万余颗(发)。但主战场上还有大面积雷场,数百万亩良田不能耕种。
第二次边境大扫雷(1997-1999年):1997年开始,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展开世界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扫雷行动,一共扫除地雷50多万颗、爆炸物18万多发(件),中越边境地区有102.8平方公里的雷场被清除。这次扫雷行动还以封围标示的方式,将未排除的地雷和爆炸物的159.46平方公里土地圈起来,防止边民误入。自此,人触雷的事件大幅降低,但牲口闯入雷区被炸死案例依然严重。
2001年至2008年,为保障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顺利进行,解放军清除了通往新立界碑点之间、各新立界碑点之间的通道上的地雷隐患,还在新立界碑点处扫出一块200平方米左右的安全区域。每扫出一片安全区来,扫雷兵都要手拉着手,用脚在上面踩一遍,确认安全后再移交给地方政府。
第三次边境大扫雷(2015-2018):2015年11月,第三次边境大面积扫雷作业正式展开。这一次终结了雷患,抹去祖国母亲这块30余年未被治愈的伤疤。
“哪怕孩子掉在地上,也不能让地雷掉在地上”
记者曾数十次现场目击扫雷作业。爆破雷场通道的爆炸声刚刚响过,烟柱还挂在半空,官兵就走进雷场,像刨地瓜一样不时从脚边、身旁刨出一颗颗地雷。一位军旅诗人触景生情,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微笑/微笑着面对死亡/即使躯体瞬间化作碎片/也要犁开一垄和平沃土……”
国际地雷界把以中国老山为代表的云南边境雷场定义为“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地雷专家们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这里地雷种类多、数量大,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区自然沉降、滑坡塌方等因素,导致雷场变化大、探测定位难,作业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触雷……
“雷的种类多,密度大,这是中越边境扫雷面临的困难之一。”一名扫雷指挥员介绍说,不同种类的地雷引发原理不一样,排爆手段也不同。
这些由多型号地雷组成的混合型雷场,颇让工兵头疼。曾参与埋雷的梁文波记忆犹新:“有中国制造的58式防步兵压发雷,59式防步兵绊发雷,69式防步兵跳雷,72式防步兵压发雷,72式防步兵跳雷。越南制造的地雷,杀伤力很大,不容易控制,有PPM2型地雷、MN9地雷,土制木壳雷,也就是棺材雷。”
它们或深埋地下,或藏在石缝里,或掩于溪边,甚至还被挂在树上。30多年后,山河依旧,地雷却已遁形。由于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原因,不仅地雷本身的性能发生了改变,埋设的位置也向深层移动,甚至被植被根须包裹,扫雷作业的难度和危险性增大。
这些“会跑的地雷”曾把扫雷兵傅秀堂吓出冷汗。一次作业时,爆破组炸开了地表上面30厘米的浮土层,工兵手持探雷针上前一探,大吃一惊:就在刚刚炸开浮土的地方,下面一层一层地累积了几十颗地雷。
后来经过分析,这些地雷的移动轨迹得以展现,先是被雨水冲刷,紧接着一颗颗地雷顺着山沟随水流而下。恰巧有一块大岩石横亘水沟之中,像篩子一样,把一颗颗地雷拦了下来。日积月累,最终堆积成密密麻麻的“地雷山”。
“由于雷区地势相对复杂,大部分工作还需要人工完成。”扫雷指挥部指挥长陈安游介绍,为最大程度地降低扫雷作业本身的风险,除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扫雷、纵火毁雷等传统扫雷方式外,云南省军区扫雷部队还采取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扫雷等科技手段,新晋装备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扫雷虽可部分地替代人工,却只适合植被较矮、较稀疏、地势平缓的区域。扫雷机器人和喷火枪无法解决深埋在土里的地雷,不少雷区需要人工扫雷,因此扫雷兵的风险依然很大。
“和地雷打交道一定要胆大心细,一次粗心就可能失去生命。哪怕孩子掉在地上,也不能让地雷掉在地上。一旦失手,就永远定格。”一名扫雷士兵说。扫雷是世界上公认最危险的职业。雷场里,扫雷官兵身着搜爆服和防护头盔,大部分时间双膝跪地作业,每天扫雷作业超过7个小时,对官兵体力与意志都是巨大考验,可谓是步步惊心,每一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虽然使用雷场清障车、机器人等先进装备降低了扫雷官兵面临的风险,但扫雷仍然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踏在“生死线”上的任务。
过去的几十年间,无数战士在一个个雷场上抛洒着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有的,甚至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1994年5月24日,战士谢飞在进行扫雷作业时不幸压响2颗防步兵雷,壮烈牺牲,那一天,他刚满20岁。参加扫雷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探查出地雷2320颗,亲手排除地雷1400多颗,先后4次在危险关头救护战友。
1998年4月13日,战士何元超在中越边境广西段油隘地区的扫雷作业中,一块在爆破中被震松的大岩石突然从坡顶滚下来,触响了他右侧3米外一颗防步兵地雷,正在作业的何元超头部受伤,壮烈牺牲。他身上有一封还没来得及发出的信,“今天是我20岁的生日,20岁的生命多么年轻,假若祖国需要,又何必吝惜这年轻……”
1999年3月13日,战士王华在老山某高地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带领新战士排除地雷、手榴弹,在扫雷返回途中,被爆炸的手榴弹弹片击中,不幸牺牲。
2016年6月4日,战士程俊辉在扫雷过程中脚下巨石突然崩塌,不幸坠落至30多米深的谷底,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
很多扫雷战士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第一件事,是把遗书反复修改,添补新的内容,然后再去睡觉。
一位从事扫雷工作的战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能四肢健全活着,真好!每次从雷场出来,看到头顶的蓝天,熟悉的营区,心里油然升腾起一种幸福感。”
“我们趟过的雷场,每一寸都是安全的”
自1998年加入《地雷议定书》以来,中国一直严格履行议定书各项规定,为解决地雷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1998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协助扫雷自愿信托基金”捐赠10万美元,用于波黑扫雷行动;1999年和2000年,中国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为来自7个雷患国的40多名学员举办了两期国际扫雷培训班。这些学员回国后,都成为所在国的扫雷技术骨干。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的力度。2001年,中国政府向柬埔寨、安哥拉、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厄立特里亚等7个雷患严重的国家捐赠了大批探雷、扫雷器材,用于战后扫雷。
2002年,由14名军人组成的中国扫雷专家组首次走出国门赴厄立特里亚开展国际援助扫雷活动。凭借丰富的处置经验,他们仅用113小时就扫除了4个雷场,面积达18万多平方米,中厄双方无一人伤亡。雷场移交那天,当地群众载歌载舞,感谢中国专家为他们赶走了家园里的“恶魔”。厄立特里亚工程兵司令泰斯法当场高呼:“中厄友谊万岁!”
2006年4月,中国应联合国邀请首次派遣部队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其中,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的扫雷排爆,是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担负的主要任务。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之间的临时边界线“蓝线”地区被视作“死亡地带”。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双方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上千个雷场,埋下各种地雷数以十万颗计。
在那里,除了直面扫雷作业中的危险,受黎以冲突、恐怖袭击等因素影响,中国维和官兵还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但是,就在那片被死亡笼罩的地方,中国维和部队官兵一直坚守着。
他们的付出,当地人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当地人丽莎说:“是中国官兵给了我们生的希望。”正当他们绝望之际,村子里出现了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军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挨家挨户搜排危险角落,采取人工方式将未爆炸弹一颗颗清除。“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但我永远记得他们肩膀上的五星红旗。”
如今,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扫雷资质认证标准采用的就是“中国标准”。对此,中国第17批赴黎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作战工兵连扫雷作业二组组长李骏感到非常自豪:“在那里扫雷,我们就是权威,就是标准。”
20多年来,中国维和部队创下扫雷“零伤亡、零事故”和“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优异成绩。德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维和官兵先后前来学习扫雷经验。“中国式扫雷”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和平可贵,和平发展的机遇难得。做维护和平发展的实践者,是中国扫雷军人的誓言。“扫雷从我手中开始,雷患在我手中终结。”英雄背后,留下一方平安净土。
雷场,是历史的遗留,而掃雷,则是历史的解锁。每次扫雷结束后,官兵们都会进行一个中国独有的交接仪式。他们手挽着手,竖着走一遍,横着走一遍,走遍角角落落。他们冒着有可能伤残的危险,用自己的宝贵生命向人民保证:“我们趟过的雷场,每一寸都是安全的。”
2018年初,媒体报道了扫雷士兵手拉手走雷场的事情,有人在网上质疑,说是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
看到这条消息时,扫雷士兵龙泉非常气愤,“手拉手徒步走雷场,是为了检验扫雷的成果,为了把没有爆炸物的雷场干干净净交到群众手里。一块雷场清排完了,扫雷兵自己都不上去走,然后说,老乡我们扫干净了,你去吧。老百姓敢走吗?”有人问他,走的时候害怕吗?他回答:“我相信自己和战友,我们扫过的雷场,每一寸土地都是干净的,除了我们的脚,没有更好的方式证明雷场干净了,只要有一颗地雷,这块地就是雷场。”
国家无战事,军人有牺牲。这些在边境开展扫雷作业的战士,他们正在用他们的生命为他人解除危险,用自己的双手守护他人的岁月静好。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当扫雷官兵把一座座绝对安全的青山、一片片净土交给百姓时,他们也会和这些山、这些土地一起被祖国和人民甚至海外友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