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议会打架史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嘘声英国议会党派

近年来,乌克兰、土耳其、韩国、日本……不少国家的议会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议员们当众大打出手的照片随之在网上走红,引起广泛热议。有人感叹“民主的英国就没有议会打架的情况”。殊不知号称“世界最古老近代议会”的英国议会可有着悠久的议会暴力传统。

英国议会始于公元13世纪,分为由贵族等世袭与终身代表参加的上院,由平民与有任期代表参加的下院。由于“骑士传统”,不论上院或下院,最初都允许议员们带“荣誉武器”出席,这种“荣誉武器”最初是佩剑,很快有议员带更时髦的手枪出席。

上院都是贵族,出席议会时要戴假发、穿宽袍,动手比较碍事,外加上院没有党派之争,不容易激起火气,因此“掐架”场面倒不多。即使贵族之间偶有激烈的观点冲突,也会在上流社会追求的风度中被特定仪式化解。譬如,议员之间的辩论,被安排为议员各自向议长的陈述,而非议员之间面对面的激烈辩论;在议会发言时,无论双方是否敌视,必须以“尊敬的选区成员”作为尊称。

但在下院,情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绝大多数议员出身草根,且隶属于不同党派,讨论的内容关乎彼此利害,情绪一激动就什么都可能发生了。

不过,既然是“党派对党派”,一旦有人逾越了“文斗”的界线,变成拔剑相向或彼此饱以老拳,身边的同党派议员多半会马上动手拉架,而不会加入战团——因为如前所述,最早议员们允许带武器,一旦真的大打出手,弄不好是要出人命的。因此早期英国下院的暴力通常刚刚开始就匆匆结束,有时甚至会变成一种“我要打你,你服不服”的程式化“表演”,双方都借此表明“我很生气”,架势拉得十足,但并没打算真打,等到本党议员拉架就顺坡下了。

如果真的气到一定程度,下院议员通常会当场“约架”,直到18世纪英国上层决斗仍然是合法甚至“光荣”的。

最著名的“议会决斗”发生在1762年10月5日,因为政见不同,议员威尔克斯和另一名议员塔尔伯特勋爵“约架”,双方在傍晚溜出议会,彼此间隔8码用手枪同时对射,却谁也没有打中谁。

其实这种“约架”也是有分寸的,就是“点到为止不出人命”:威尔克斯和塔尔伯特勋爵是心照不宣地面对面把子弹打偏。

1835年,英國下院在西敏宫里有了正式、固定的议会大厅,为约束议会暴力,在两边议员坐席前划出两条醒目的“红线”,这两条“红线”的间隔是3.96米,即两把英国标准佩剑的长度,以免情绪激动的辩论者一言不合拔剑相向。

如果任何一名议员越过红线,议长有权要求冲突双方“马上到外面解决问题”——这被认为实际上等于规定“谁也不许越过红线”,也就打不起来了。议会还设置了“庭警”,如果认为有必要,议长可以让“庭警”将过于激动的议员或旁听者轰出去。

但冲动的情绪总要有发泄渠道,因此英国议会开放“倒彩权”,允许对发言者不满的议员集体发出嘘声。在英国议会里,任何人讲话都可能遭遇嘘声,甚至就连英国女王和首相也不例外。2008年,在英国走下坡路的大环境下,首相布朗在多次议会发言中屡次被反对党报以嘘声。

对此,虽然有人讽刺“像戏园子”,但打嘴仗终究比动武文明安全得多。然而,有时候“红线”也会闹笑话。

1935年6月,保守党议员、曾担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秘书的退伍老兵沃德爵士作为反对党成员,在下院猛烈抨击一个执政党支持的议案,说到激动处,他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过了“红线”,这下两党议员们全都吓了一跳——他们都知道沃德爵士身手不凡,万一动手岂不是要命?于是议员们齐声大喊“秩序、秩序”,恍然大悟的沃德爵士如梦初醒,赶紧涨红着脸回到座位,于是原本的剑拔弩张旋即变成哄堂大笑。

二战后,英国议会暴力的确较为罕见,但罕见并不代表没有:1976年5月27日,议员赫塞尔廷在辩论时过于激动,一把抓起议长桌上用于维持秩序的敲桌子小锤,对着辩论对手的脑袋一阵猛挥,好在被另一名议员普利奥特拦住,他扔下小锤愤而退场,下院为此不得不“打烊”一天。

更危险的行为发生在1972年1月31日,独立社会党女议员德芙林和保守党籍内政大臣姆德林因观点冲突而发生激烈口角,盛怒之下,德芙林对姆德林拳脚相加。为此,她受到了下院严厉的处罚——禁止进入下院会议厅6个月。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英国议会自诞生之日起,暴力的传统便以各种方式延续了下来,直至今日。★

(来源/《环球时报》)

猜你喜欢

嘘声英国议会党派
抗战时期《中国农村》杂志探析
法撑杆跳名将被巴西观众嘘哭
诗人结社与党派分流
阅读理解分类练习
三大特别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