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孩子哭吧,不是你的错
2019-09-10马素红
马素红
一、身体莫名疼痛
小庆,高二学生,独生子,父母是工人。他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学习成绩优异。父亲一个月前突发心肌梗死离世,一个月后,小庆的身体出现肌肉痛、神经痛、胸闷等各种症状。母亲带他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他自述特别不舒服,无法正常上晚自习。
二、初步诊断评估
小庆性格相对内向,话不多,学业、生活比较顺利,与父母关系较好。父亲心脏有问题,家人一直都知道。父亲去世当晚,母亲在单位值班,小庆在客厅看电视(腿部因打篮球骨折,打着石膏)。他听到了父亲用拳头敲击墙壁的声音,再仔细听的时候,敲击声又没有了。他以为父亲睡着了,所以没有放在心上,再加上自己行动不便,就没有进房间去询问。第二天早上,当他和母亲一起进房间,想让父亲陪着去医院拆石膏时,发现父亲已经去世了。小庆身体出现莫名疼痛,持续时间有一个半月,初步诊断为创伤性应激反应。
三、疗愈伤痛
1.走近小庆。
第一次会谈的主要内容是填写面询知情同意书、来访者信息登记表,咨询师运用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的咨询技巧与小庆会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陪伴小庆。
第二次咨询,咨询师引导小庆讲述父亲去世后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庆说自己很后悔:“如果我听到他敲击墙壁的声音就进去看的话,他可能就有救了。”他还说自己麻木,父亲的事情处理完就去上学了。葬礼后亲戚聚餐时,看到舅舅为自己的孩子夹菜,他有点妒忌、伤心,掉过一些眼泪,而其他时候几乎没有哭过。咨询师告诉小庆重大创伤事件后哀伤情绪的发展过程:否认→后悔→生气→压抑→接受→和解平缓。小庆似乎有点明白:“我这是后悔。”咨询师对他进行共情,讲述了自己陪伴父亲的经历:生龙活虎的父亲从得“禽流感”到离开只有一个月时间,全家几乎是日夜守候在ICU病房外,希望奇迹出现,但最后父亲还是走了。后来医生告知这和父亲原先的基础性疾病和年龄等都有关,但咨询师内心还是会想,如果带父亲去更好的医院医治,也许就会好转。小庆似乎有些释然:“老师,这不是你的错。嗯,老师,你是不是想告诉我,这也不是我的错?”咨询师点点头。
第三次咨询,小庆讲述还有肌肉痛、神经痛的现象出现,一天五六次,时间较短,比之前频率有所降低。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继续运用尊重、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与他建立良好的支持性的咨询关系。咨询师让小庆用左手叙事法思考三个问题:父亲为我所做的,我为父亲所做的,我给父亲带来麻烦的。每个问题
写三件事,用左手写在纸上,引导他探索和反观自我,重在体会情绪的接纳。当说到“周末爸爸做菜,尽管我知道他希望我给他好评,可是我都说‘还行’或者‘一般’,爸爸眼神中有点小失落”时,小庆的脸上写着内疚和自责;当聊起“现在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周六爸爸会先送我上学再去上班,他既希望我多睡会儿,不忍心叫醒我,又担心自己上班会迟到,爸爸站在那儿反复搓手”的情景时,他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小庆充分表达后,咨询师给予共情,讲述了自己处理悲伤情绪的方法:“当我想起父亲时,我会静静地流泪,等情绪舒缓后继续工作。”小庆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咨询师建议小庆在母亲的陪伴下做好自己的情绪记录,并将这作为本阶段的作业。
3.祝福小庆。
第四次咨询,小庆状态较好,他说自己曾在家里有过一次大哭(用母亲的话说就像山崩海啸一样),哭了好久,把没有对父亲说的话都在痛苦中表达了出来。他说自己感觉平静多了,不仅接纳了自己的那份悲伤,也发泄了情绪。
咨询师引导小庆:“如果爸爸还活着,他希望你过怎样的生活?”小庆说父亲希望他考上大学,生活快乐,小庆的脸慢慢舒展开来。
小庆说现在与人相处恢复到了以前的轻松自在,学习也能集中注意力了,考慮过几天回学校上晚自习。咨询师肯定小庆的变化,鼓励他将调整情绪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四、咨询反思
来访者自我改变的意愿非常强烈,积极主动地配合咨询师进行了自我探索和自我尝试,这是促成来访者短期内发生改变的最关键的因素。父亲突然离开的事实,一方面让小庆一时无法接受,他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当晚母亲在单位值班,他在家却没能照顾好父亲,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后悔。内向、少言语的性格加速了小庆情绪的内化,而这些压抑的情绪,导致了他心理的紧张和身体的不适,延长了情绪复原的时间。
引导小庆直面伤痛、接纳情绪、大胆表达是帮助他走出创伤的三要素。案例中的左手叙事法也是内观法的一种,以“别人为我所做的”“我为别人所做的”“我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洞察和分析。将内观法运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有助于改变认知模式;二是有助于加深自我洞察;三是有助于加速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