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建设:从卷入走向深入
2019-09-10蒋红莉
蒋红莉
摘要: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单元。加强教研组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组建设应关注组织管理,落实一个“明”字;加强教研助推,彰显一个“助”字;注重教学研究,讲究一个“效”字。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组织管理教研助推教学研究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单元,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教研组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其现状以及应该发挥的功能值得深入探讨。
一、组织管理——落实一个“明”字
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主阵地。以我校为例,我们分为语文、数学、英语和术科四大教研组,分别由教导处一位教导分管,再根据年级、学科分设备课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一个年级、一个学科的领头雁,其专业水准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保障,选拔和培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应聘任专业素养高、工作干劲足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研组常规管理应环环相扣,一着不让。学校教研组要全过程管理,全方面关注,突出“五个环节”,严把“一个关口”,守住“一个阵地”。“五个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一个关口”,即每月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关——学校应健全常规检查制度,做到严格检查、认真记载、及时反馈、及时纠正;“一个阵地”,即备课组——学校应规范执行备课组的教研制度和教研过程。
一方面,要规范过程管理。期初,教研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结合本教研组特点制订纲领性计划;各个备课组再分别制订学期工作计划,包括学期研究主题、集体备课内容、教研课活动安排、学生活动主题等,层层订计划,层层有落实。备课组内各项活动都有制度规定,例如集体备课,各备课组要做到“三定”(定备课内容、定主备人、定备课时间)。流程为:课前集体“把脉问诊”,课后集中“梳理总结”。主备人课前先行钻研,从教材分析到文本解读,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从教学流程到设计意图,精心准备,提前上传至集体备课群。之后,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参与交流研讨,记录研讨过程。然后,安排两位教师上研讨课,一位教师开展第一次教学,全组教师听课、评课,修改教学设计;另一位教师实施第二次教学,再听课、评课,直至完善。这样的集体备课、磨课,汇集了集体的智慧,做到合作、共创、共享,有利于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要完善检测制度。教研组长是一线教学工作的指挥员,也是一线教学工作的监督者。在常规检查方面,教研组长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做到检查时间随机、检查内容随机、检查对象随机,从而更加有效地督促教师做好常规工作,真正做到关注平时、关注全员、重视过程。在质量监测方面,放权给教研组。各教研组通过小型多样的检测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学情,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如数学的计算能力考核、英语的书写比赛、语文的作文竞赛等。教研组还会把一些检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如开展古诗词大会、数学七巧板比赛等,变单一的終结性考核为全面的过程性评价,将口头、书面、社会实践等方式灵活运用到评价中来。
二、教研助推——彰显一个“助”字
教研组存在的意义在于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把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交给教研组,让教研组成为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首先,唤醒教研组长的使命意识。教研组长是学科组的核心,因此要不断“充电”,努力成为教研组的动力源。教研组长是“摆渡人”,每一次教研活动,犹如艄公摆渡着乘客,让成员领略教研活动中的别样风景。教研组长也是“检修工”,每次教研活动之后,都要反思活动中的成败得失,记录“摆渡”的信息。教研组长更是“探路人”,需要不断创新教研方式和活动主题,让成员不断欣赏新的教学风景。
其次,树立教研组的责任意识。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而言,青年教师的成长,优秀教师的成名,都需要依托教研组这个专业发展的大本营。我校把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教坛新秀、学科骨干等评比的磨课工作交给教研组,让教研组承担起与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使命与任务。这不仅能增强教师对教研组的依赖感、归属感,还能增强教研组的向心力、凝聚力。
教研组管理的着力点在课堂。课堂常规,应标准统一。课堂教学虽提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但不能“天马行空”,要“活而不乱”,多一些规范才能成典范。所以,教师要在“备好每节课”上下功夫,不仅要“备教材”,还要更多地“备学生”;要在“上好每一节课”上下功夫,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要在“关注每一个”上下功夫,关心每一位学生。我们制订《教师工作手册》,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教师根据规范执行,有章可循。课堂常规,应重在落实。常规管理的效益体现在“落实”。就拿“认真听课”来说,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只有经常甚至每天深入课堂,才能清楚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级部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才能成为一个学校教研常规管理的“发言者”。
三、教学研究——讲究一个“效”字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学校注重校本研究、草根研究、微型研究,追求“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在做中研,在研中做”的研究范式,将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研究的落脚点。各教研组利用期初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研讨、确定每学期的研究课题,如语文组的“多角度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有效性的研究”,数学组的“提高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英语组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浸润式语用教学的研究”,美术组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识读能力的研究”,体育组的“探索热身活动的两高性,提高升学生心肺功能的研究”,音乐组的“提升学生创意表现能力开发校本化小学戏剧教育课程的研究”,等等。研究形式可以是教研组共同研究,也可以是个人进行小微课题研究,研究主题切合本学年的重难点,也基于学情、符合年段特点,研究更具实效。
“教师即课程。”每学期,我们都协同各个教研组共同开发主题项目课程,以此促进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思考学校发展的愿景和文化的创生。例如,每年暑期,我们都会举行“小豆苗夏令营活动”。这是我们为新生专属订制的入学课程,包括“我爱我的家”校园环境篇、“请跟我来”常规训练篇、“音乐哆来咪”“七彩绘画桥”“体能大PK”艺体篇、“试听动感区”影视文化篇等,内容丰富,动静皆宜。新生入学课程的实施,有效进行了幼小衔接。各教研组也会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开发与实施主题项目课程。研究过程不但使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合作意识,提升了教研组乃至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水平,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促进教师群体成长,才能彻底改变学校的发展样态。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只有教研组建设从被动卷入走向主动深入,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成长,学生发展才能有高质量保证,学校才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