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晨间谈话活动组织策略研究
2019-09-10刘建霞吕彦玲蔚峥艳
刘建霞 吕彦玲 蔚峥艳
晨间谈话活动是教师利用晨间活动时间与幼儿就某个话题进行的日常谈话,简称晨谈。晨谈形式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也可以是集体的。既可以按照预设的话题进行,也可以围绕幼儿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随机生成。晨间谈话活动不仅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组织晨间谈活动?本文试从以下方面提出晨间谈话活动的若干组织策略。
一、关注幼儿经验兴趣,选择源于生活的晨谈主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1]源于生活的主题就是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面对这样的话题,幼儿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晨谈主题来源非常广泛,但所有主题都应是幼儿熟悉了解的,有相关经验和兴趣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选择话题,以晨谈适当延伸和拓展主题,或为新的教学主题积累经验。教师可以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捕捉话题,如幼儿园里的人(老师、好朋友、门卫叔叔等)、交往冲突、区域规则、卫生习惯、安全事件、游戏典型事件、阅读的图书、幼儿的作品等。可以基于对幼儿的观察了解,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入手选择话题。还可以以幼儿的园外生活为切入点,如家人、假日、见闻、趣事、休闲活动等。另外,晨间谈话也可结合家庭和园内生活的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等,及时生成谈话主题。总之,话题无处不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蕴含着众多的、有价值的晨谈主题。教师在主题选择安排上既要有一定计划性,也要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真正使谈话主题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
二、创设支持性语言环境,鼓励多样多向的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步学习理解与表达。 [2]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在晨间谈话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
首先,需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支持性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入園和晨间室内自选活动的契机,通过亲切友善的问候、轻松自然的攀谈等为师幼与幼幼之间的晨间谈话创造机会,做好铺垫。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准确传递出对不同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尊重和接纳,耐心倾听而不随意打断,保障幼儿的交流权利。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幼儿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及时对幼儿发出交流沟通的邀请,做出适当的回应。教师不必过多干涉谈话的内容、对象,谈话的要求无须严格苛刻,只要能围绕话题,积极参与交谈就可以。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有助于强化幼儿敢说、想说的意愿。晨谈场地的选择、环境的布置也会影响到谈话的氛围。安静、私密、舒适的谈话环境,适合参与人数较少的谈话。集体谈话也要讲究场地环境布置,半圆形或马蹄形座位安排形式更有助于谈话活动的有效开展。总之,晨谈的情境要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轻松、自在自由、被鼓励、被欣赏等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避免消极不快的谈话体验。
其次,以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参与交流,鼓励幼儿扩大交流范围。如果晨谈的形式总是一成不变,就很难持续激发和保护幼儿参与谈话的积极性。在全语言教育观念中,儿童语用能力在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多种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样,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又充满乐趣的晨间谈话活动。晨谈形式可以是师幼之间的集体谈话、小组谈话或个别谈话,也可以是幼幼之间的小组或个别谈话,也可以灵活随机地在不同形式之间自然转换。在形式选择上,要处理好随机与集中的关系,以随机谈话为主,同时又要保证集中谈话的效率。在实践中,教师普遍重视集体谈话,轻视随机谈话,重视师幼谈话,往往忽略了幼儿之间的小组自由交谈和个别谈话。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布置“谈心屋”“悄悄话”等安静温馨的区角,让幼儿有机会自主发起轻松自如的个别交流。如“我是小记者”“每日话题”“新闻播报”等。这些形式能引发同伴间的话题关注,为幼儿提供更多同伴间交流与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和多向交流。有趣多样的晨谈形式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晨谈,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也避免了因形式单调把晨谈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三、结合晨间活动情境,巧妙自然地引出话题
晨谈话题可以充分结合晨间活动的不同内容和具体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晨间活动内容包括:入园问好、晨检、区域活动等。结合晨检可以引出有关饮水、生病、卫生习惯、安全知识、自我保护等话题。结合入园问好可以引出关于家庭成员、休闲活动、生活作息、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话题。结合区域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纠纷、完成的作品、阅读的故事、典型的经验等同样可以引出话题。结合晨间具体场景和活动内容不仅可以自然引出话题,还能为幼儿谈话的开展提供真实具体的经验支持,让幼儿在感同身受中激发起“有话想说”的意愿。
晨谈还可以借助直观材料引出话题。根据需要, 结合晨谈主题,适当借用照片、实物、玩具、图片、作品、视频、音乐等直观材料, 引发谈话。直观材料的运用符合幼儿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发幼儿谈话兴趣,能唤醒过去经验,补充新经验,成为谈话内容的外在依托。幼儿关于话题的相关经验在直观材料的激发、暗示和启发下,能够及时、准确、丰富地呈现,使幼儿有话可说。
另外,也可借助语言描述或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语言是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因素。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引出话题或抛出问题,可以催生幼儿参与晨间谈话活动的兴趣,起到激励、带动和感染的作用。在运用语言进行话题导入时,教师不能忽略情感因素。情感的投入往往能够使幼儿更容易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依恋,使幼儿能主动接纳教师提出的谈话话题,积极主动投入活动。
四、识别谈话核心经验,有目标、有指向地提高语用能力
教师想组织和开展好晨谈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需要了解、熟悉各年龄阶段幼儿谈话的特点。在活动中注意观察识别幼儿谈话的经验水平和薄弱环节,有计划地制订谈话活动目标,把握幼儿谈话经验发展方向,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幼儿谈话的核心经验主要包括三个范畴: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在谈话中运用初步的谈话策略。[3]在这三个核心经验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初始、稳定和拓展这三个阶段。晨谈自由宽松,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并不是有些教师所认为的晨谈就是闲谈,就是聊天,或者是训话。相反,晨谈是师幼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方式的选择,也反映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因此,在晨间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察幼儿在他人谈话时候是否能够主动、安静、礼貌地倾听;掌握幼儿对轮流谈话、发言示意、用礼貌用语等谈话基本规则的遵守情况;识别判断幼儿在谈话发起、维持及辅助表达等谈话策略上的已有经验和可能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特点各异,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既要熟悉谈话对象所在年龄阶段幼儿共性的谈话核心经验,也需要注意观察,精准识别个别谈话对象的核心经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你真棒”“很好”等千篇一律的形式化回应。唯有如此,教师才可能制订科学的阶段性晨谈发展计划,确立切实可行的晨谈活动目标,选择有利于促进不同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有效回应策略,真正成为幼儿核心经验的识别者、助推者,科学有序地提高幼儿的语用能力。
五、适时转换角色,构建发展性晨谈互动模式
虽然晨谈时间短,要求相对宽松自由,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关注师幼互动质量,不追求互动价值。教师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就需要在晨谈中随机应变,适时变换自身角色,发挥好多重角色的教育效用。教师在谈话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影响晨谈活动的效果。“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元而特殊的,教师活动情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4]这一角色身份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晨谈活动中应根据谈话对象、谈话目标和教育情境灵活地处理各个角色间的更替。当话题选择生成时,教师往往是儿童经验兴趣的用心观察者和敏锐捕捉者。当幼儿直接或间接表达了内心需求时,教师应敏感于幼儿的内心感受,做好情绪同理者。当幼儿对谈话缺乏积极和自信时,教师是激发幼儿参与谈话的诱导者。当幼儿自由谈话时,教师便是那个安静专注的倾听者。当幼儿大胆表达时,教师是传递认可与鼓励的欣赏者。当幼儿表现出参差不齐的语用能力时,教师是对幼儿发展差异的全情接纳者。当谈话陷入困境难以维持时,教师便是那个自然介入谈话的隐性示范者。当话题无法深入拓展时,教师便是活动的启发者、引导者。在扮演着这些角色的同时,教师还担负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收集者,核心经验的识别者和助推者的角色。在谈话活动结束时,教师是谈话内容的总结者,对幼儿在晨谈中的行为表现做出激励性评价和反馈。教师在晨谈中依情境适时恰当地转换自身角色,离不开一定的教育经验和随机教学机智。教师还需要在晨谈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在角色转换中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构建起有助于幼儿发展的晨谈互动模式。
六、巧用隐形示范,多维渗透可持续性新经验
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口头语言的学习往往通过模仿进行。教师的示范是儿童进行语言模仿的基础。但对于幼儿的语言学习来说,单纯运用显性示范难免会感觉枯燥单调,而且要求幼儿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示范上,也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晨谈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地开展谈话,不失时机地通过多种方式向幼儿渗透语言等多方面的经验,潜移默化中达到隐形示范的教育效果。
教师可以在晨谈中适时向幼儿示范、渗透语言领域经验,包括专注倾听的习惯、交流与表达的规则、发起维持谈话的策略等。关于倾听方面,在小朋友发言时,教师不仅要以身示范耐心专注地倾听,而且也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说了什么,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或是以“刚才老师說话的时候,小朋友看着老师的眼睛听得非常认真”类似反馈评价的方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倾听,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教师可以在晨谈中适时向幼儿渗透社会领域经验,包括个人想法、意愿和情感的表达,人际交往的态度和策略,对他人的尊重、了解和接纳,情感的多种表达方式等。如,教师真诚热情发起谈话邀请,亲切和蔼地与幼儿交谈,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信任、接纳、理解。教师关注幼儿的情绪感受,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潜移默化中,幼儿也会自然习得与人交往的态度、人际沟通的方式、回应的方法,也会具有良好的同理心。由此可见,晨间谈话并非处处刻意设计,但却可以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得教师隐性的教育影响更具多维性、渗透性和持续性。
七、合理设计提问,多向扩展,深入推进晨谈活动
提问是晨谈发起、维持以及拓展、深入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式。晨谈中好的提问往往能够激发幼儿谈话的意愿,唤醒旧经验,扩展新经验,让幼儿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晨谈中存在着教师提问直接随意,封闭式问题使用频繁,提问未能准确承接幼儿已有谈话内容等问题。因此,在谈话过程中,教师力求科学使用提问技巧,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提问避免盲目随意,紧扣谈话主题和目标,提出明确具体、有指向性的问题。利用复述型问题唤醒幼儿已有的谈话经验为语言表达提供支持。如在晨谈活动“我爱吃的水果”中老师借助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你带来的水果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当需要扩展话题内容范围时,利用开放性问题能够给幼儿的语言表达提供更大空间。如面对“你还吃过什么有趣的水果?”与“水果是不是很好吃?”这两个问题,幼儿对第一个问题会有更大的谈话空间,这也使得话题更容易维持和延续。当晨谈进行到一定阶段需要维持谈话兴趣,进一步拓展谈话经验时,可以根据话题类型和幼儿语用能力尝试设计想象型、感受型或者评价型问题。如“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样的水果?”这样的提问,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特点,能起到激发想象、启发思维,并顺利实现了围绕话题拓展新经验的谈话目标。另外,及时捕捉幼儿谈话内容中有意义的信息,从中寻找提问的方向和视角,随时调整提出补充性追问或质疑性反问,达到引发新的思考,澄清原有经验的目的。此外,问题与问题之间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问题设计有层次、有过渡,由浅入深形成整体。最后,教师组织晨谈活动力求避免提问过多,问题密度太大,应适时抛出少而精的问题,让合理的问题设计提升教师晨谈回应的意义和价值,减少无效、低效的无关反应型提问,充分保障幼儿谈话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00.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4.
[3]张世萍.幼儿园谈话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9):88.
[4]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