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我们的历史文化盛宴

2019-09-10萧放

中华瑰宝 2019年1期
关键词:伦理民族家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至圣的地位。

岁首古代称为元正、元日、元旦等,民国时改用阳历,才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现在大家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末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活动之中。民俗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祈福迎祥,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大年的名称虽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春节具有仪礼性质,由三个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其主要节俗有送灶神、扫尘、接祖宗、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迎年、拜年、贺新春等,年节习俗丰富多彩。

我们根据春节习俗事象,提炼出春节所传承的四大传统:第一,祭祀传统。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中,人们以祭祀仪式与自然、祖先及种种神灵进行沟通,表达对自然及超自然力量的谢意与礼敬。第二,家庭人伦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尤其看重家庭情感与人伦秩序,“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人们在春节中不仅要馈赠礼品、给予压岁钱、相互拜年问候,重温亲情,还要通过各色细微的节日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实现家庭伦理的强化。第三,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春节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送旧迎新、祈福迎祥。年节是民间艺术的社会展示平台,有门庭装饰艺术,如春联、年画、窗花、红灯笼等,有户外表演的锣鼓小戏、龙狮舞蹈、高台社火,以声响动作,愉悦人心。第四,合欢助兴的民俗饮食传统。春节是全民美食节。中国素有重视饮食的传统,饮食不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一种文化享受与文化表达。饮食在节日中表现尤其突出,人们以寓意深长的年节食品作为年节的开始、高潮与结束,如年节开始的腊八粥、灶糖,年夜饭与更岁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与汤圆。

中国人有很强的人伦情怀,重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重视人间幸福,因此在送旧迎新的年节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与希冀,四大春节传统既是春节习俗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春节得以延续的社会基础。

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段落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产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春节是古老的。同时,春节作为中国人的首要节日,岁岁年年为人们提供庆祝与欢乐,更新着人们的精神与情感,强化着我们的社会关系,因此我们说,春节又充满了不断前进的新鲜与活力。

近代以来,随着历史社会的跌宕起伏,春节的命运也在波峰浪谷之中时起时落。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公允评价,并获得弘扬,春节也再次成为凝聚家庭社会的重大传统节日。

今天的春节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她聚合了亿万中国人的情感,是中国人恒久的心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俗语说出了普通中国人的心声。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打工潮催生了春运潮,春运期间,数十亿次的人口大移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对于常年在异乡谋生的人来说,春节回家虽然拥挤艰难,但仍毅然决然地在腊八之后踏上返乡的旅程。对于这些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汇聚与礼物的流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再造,它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知道,没有任何力量能比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更重要,春节就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由于家庭成员的减少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家庭观念有所减弱,春节回家的意愿在未来或趋于弱化。如果我们不及时重视,将影响民族基层文化的凝聚。所以春节回家应该是我们继续弘扬的主题。

传统节日民俗象征物十分丰富,但近代以来逐渐失落,今天我们应该有意识复兴、重建传统春节象征物,并在尊重与适应文化内在逻辑的前提下延伸,做出适度的年节文化创新。除传统的鞭炮、焰火、春联、门神画、窗花、红灯笼、中国结、桃符、压岁钱、拜年帖、水仙花、摇钱树等年节用品外,我们可以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制作烘托年节气氛的新的年节用品,让人们更深切地感知、享受春节喜庆吉祥的节日品性。仪式活动是春节象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仪式能表达我们对祖先的祭拜与对自然神的礼敬,也是我们对历史与生态的伦理意识体现,它有助于我们社会建立一套正常的伦理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春节主要是家庭节日,现代社会应该重视创造社区成员交流的机会,利用春节构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往来的平台。我们在居民社区中,可以以公共活动空间为载体,在春节时开展团拜活动,组织社区家庭集体观看焰火、观赏元宵花灯、进行踩街巡游等,这些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娱乐性节俗活动,会有效地激发社区成员的认同意识,增强人们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培植与提升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以春节为首的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培植与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本位,就必须重视对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思想观念与实践行为的总和,它是民族的立身之本。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自然伦理与社会伦理方面,这种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新的积极意义。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伦理民族家庭
MINORITY REPORT
家庭“煮”夫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恋练有词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寻找最美家庭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