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的春节
2019-09-10兰丹凤
兰丹凤
春节快到了,你打算怎么过年?家里的父母等着你回家过年吗?又或者,你想与亲人在别处相聚?
2009年至2019年是中国步入新时代的转折期。这十年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发生巨变,可谓日新月异,但同时,人们依然不忘传统,故春节才能延续至今,并增添了时代新容。
“载”满温暖
“妈,别拿了,后备箱都满了,这些东西我们现买就行,你们自己留着吃吧。”看着母亲拎着一桶未开封的食用油,兰健忙不迭地说道。“家里还有几桶呢,我们一时吃不了那么多,你们拿去深圳,省得费钱买。”母亲没有停下动作,硬是将那桶油塞进了后备箱。看着满满的后备箱:一盒攒了几个月的土鸡蛋,至少有十斤;一袋子腊肉、香肠,鼓鼓的;一袋袋炒花生、炸年糕等家乡特产,甚至还有一大袋母亲刚从地里摘回来的新鲜蔬菜。兰健想说点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口。打从自驾回家过年后,母亲每次总是恨不能把家里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装上车,连车后座也不放过。
今年28岁的湖南小伙兰健已在深圳工作了五年。在外多年,他每年都得面对如何回家过年的问题。“以前还不能互联网订票,只能去火车站或代售点买票。后来,就是在网上抢火车票了。”兰健回忆道。从大学到社会,从普通火车到高铁,虽然交通愈加便捷,但兰健依然没有习惯春运的“一票难求”。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4年,那年他准备结婚,买了一辆小轿车,也开启了自驾回家之旅。
兰健不是孤例。近年来,中国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多,高速公路网络逐年扩张,再加上春节小长假和法定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等惠民政策,人们自驾出行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本也变得更低。在回家过年的路上,兰健遇见不少同道中人。“尤其是在出广州北上湖南的高速路段,一路上车流量很大,几乎每年都会堵车。”兰健说。堵车的场面十分壮观,一辆接着一辆的汽车排成长龙,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一张张略显疲惫的脸探出车窗,透着焦急和不耐。
不论如何,车带来的便捷是显而易见的。“以前我得提前上网抢火车票,但我放假时间不定。现在自驾回家,我可以说走就走。在老家买年货,随买随走,买多少也不怕拿不动。开车去拜年,省去了赶车、转车的麻烦,还能全家出动,更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兰健说道。此外,开车还让他能把更多老家的温暖带回城。兰健说,家的温暖正是他至今坚持回家过年的主要原因。
“走”向团圆
与兰健一样,今年34岁的赵银平也是背井离乡、在外拼搏之人。她与弟弟同在北京工作,父母在山东潍坊。自2001年来北京上大学后,赵银平已在北京待了17年。大概从2015年开始,她和家人选择在北京过年。“春运高峰,出北京的火车票真的很难买,相对来说,反向到北京的票比较充裕。”赵银平解释说。因工作原因,每年大年三十她才放假,坐高铁虽省时,但到家也已是下午。大年初四她又得买票赶回北京,因为晚了票更难买。如此下来,赵银平即使回家过年也待不了几天。于是,全家商量决定让两老“逆流而上”,来北京过年。
让两老奔波,赵银平姐弟心有愧疚,但她们发现二老其实很享受这种异乡团圆的方式。姐弟俩在网上为父母订好票,腊月二十四五左右,他们就到了北京。跟在家乡一样,赵银平下班后陪着父母上商场购买年货,尤其是年夜饭的食材。除夕,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边包饺子边说笑,姐弟俩聊聊工作,父母说说家乡见闻,和乐融融。
之后几天,姐弟俩会陪着父母去北京著名的庙会和旅游景点逛一逛、走一走,有时也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少了人潮拥挤,一家四口结伴而行,温馨惬意。在赵银平看来,这是她们一家人难得的相聚时光,“即便回家过年,也天天是应酬,哪有那么多时间陪父母?”
“玩”出幸福
同在北京生活的边海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今年47岁。在她的记忆中,吃年夜饭、看“春晚”、拜年、接待亲友是春节的惯常内容。但到了新世纪,这些内容有所改变。
2006年以来,边海佳和家人们几乎每年春节都外出旅游。边海佳表示,最初是在泰国工作的弟弟提出了这个建议,随后,春节外出就成了家中惯例。他们选择的旅游点主要是中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是自助旅行。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春节气氛特别好,且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合老人孩子游玩。边海佳说,最近几年,她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选择春节旅游,有国内游,也有出国游,目的地各不相同,但几乎都是全家出动。
毕竟是春节,即使外出旅游,也不能“免俗”。除夕夜,边海佳和家人会在当地的餐馆吃顿年夜饭,当然首选中餐馆,鸡鸭鱼肉等荤菜必不可少。饭后长辈们会给小孩发红包。“这些礼数跟在家差不多,只不过现金可能是外币。”边海佳笑着说。
之后,一家十几口人开启游山玩水模式,边玩边吃边买,形影不离,相互照应。春节外出旅游,悠闲自在,还多了家人相聚玩乐的时光,让边海佳及其家人倍感舒适。2019年春节,边海佳和家人已计划好,先去日本,然后飞泰国,“一家人再玩上半个月”。
“抢”到乐趣
来自某内陆小城的“95后”文婷,虽没有外出旅游,但她的春节同样不失乐趣。她今年19岁,是一名幼儿园教师。2009年至2019年,正是文婷从孩童到少女、再到成年的十年。文婷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最期待春节,原因无非是新衣服、好吃的、收红包、放鞭炮之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这些对她逐渐不再有吸引力。
如今,新衣服随时可穿,好吃的天天都有,不必再等新年。到了春節,不论是在家就餐还是下馆子,餐桌较之以往都丰盛不少,生猛海鲜、红酒洋酒等以前难得一见的东西也不再稀罕。春节烟花越来越绚烂多彩,但转瞬即逝。这些或许还不如在手机上抢红包更吸引文婷的注意力。
大概从2012年起,手机抢红包流行起来。春节期间,难得相见的亲人们围坐一团,各自低头看手机,手不停地点呀点,不时还爆出一声惊呼,嚷嚷自己抢到了几块钱、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然后恭喜抢得多的,打趣抢得少的,欢声笑语不断。谁要是抢了群里最多的,真跟中头奖一样高兴。
据微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报告称,2018年春节,共有7.68亿人选择使用微信红包传递新年祝福。其中,一位来自重庆的小伙子在春节期间的短短五天内就发出了2723个红包,而一位来自南昌的人士共收到了3429個红包。微信官方还表示,“90”后用户消息发送量占总量的42.5%,位列第一;“80”后、“70”后用户紧随其后。文婷就包含在那42.5%中。
与现金红包相比,在手机上抢到的红包大都少得可怜,但文婷乐此不疲。她认为,大家参与抢红包,不是为了钱,更像是共同参与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大家没有了性别差异和年龄隔阂,相处起来少了尴尬,多了共同语言和话题,其乐融融。
“撞”出火花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波兰人克里斯托弗·涅斯维克也收过不少春节手机红包,他的中文名叫聂思克。作为中国女婿,他视中国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现今39岁的聂思克供职于一家美国汽车配件公司波兰分公司,在中国工作已有四年。他是一个中国迷,从小对中国充满向往。“我童年时看了安徒生的童话《夜莺》(一个以中国为背景的童话故事),第一次知道中国,觉得中国皇宫是奇幻的小世界。”聂思克回忆道。
后来,在波兰的街道,他首次体验了中国春节:“我和在波兰开商店的中国人成了朋友。春节时,他们会邀请我一起用餐。那时他们的餐桌特别丰盛,有很多海鲜,他们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在庆祝中国春节。”
2004年,聂思克到中国台湾辅仁大学读书,近距离地接触中国文化。“大学安排我到高雄的一个家庭过春节。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还带我去走亲戚、拜年。我在每个家庭都喝了很多酒。”聂思克讲述道。这一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春节很热闹,有好玩的和好吃的。
2015年与中国妻子结婚后,过春节成为聂思克生活的一部分。每年,他和妻儿先飞往波兰与自己的父母过圣诞节,然后回到中国与岳父岳母过春节。中西饮食文化与风俗习惯相差大,但并非不可调和。在北京,聂思克吃上了中式烹饪的鱼和饺子,“我发现,春节时,吃鱼时不能把鱼翻过来。很多中国人喜欢放烟花,我妻子则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聂思克也会做几道波兰菜,如Bigos(酸菜加香肠)、Schabowe(炸猪排裹面包渣)。“他们会尝尝,但基本是我自己给自己捧场,尤其是我岳母,她说好吃,但也只是浅尝几口而已。”聂思克笑着说。
聂思克的父母不喜欢在冬天离家,所以只在五月来过北京,未能亲身体验真正的中国春节,但他们很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中国春节期间,关于中国春节的新闻经常会出现在波兰的电视里。他们看到这些就会很兴奋地告诉我们。”聂思克说。聂思克记得很清楚,现任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于2015年就任,中国是其上任后首次出访的国家之一。“我感到很欣慰。波兰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都曾受过侵略、热爱和平。我希望两国能继续增进友谊,加强文化交流,友好相处,合作共赢。”聂思克说出了自己的新年祝愿。
兰健坚持回家过年,赵银平跟家人在异乡团圆,边海佳与亲人外出游玩,文婷在抢红包中享受乐趣,聂思克慢慢融入中国文化。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春节故事,但无论在何地方,以何方式,只要家在,心就在,温暖就在,春节也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