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一种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2019-09-10吴增强
【摘 要】心理健康服务应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然而,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引进医学界心理服务专业力量,进行医教协同心理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医教协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6-0020-03
【作者简介】吴增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研究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吴增强工作室主持人。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服务的概念应运而生。既然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那就应该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一般来说,可以用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的概念来表述:一级预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二级预防是针对少数心理与行为高风险学生的重点辅导;三级预防是针对极少数心理障碍和危机学生的转介服务。其中,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工作需要医学界专业力量的参与,这项工作的落实就需要“医教协同”。我们团队自2014年起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在上海4个区(浦东新区、杨浦、黄浦和静安)36所中小学开展了为期四年的“医教协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表明,该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并具有前瞻性。
一、“医教协同”心理服务模式的缘起
2011年9月至10月间,笔者有幸受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和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邀请访学一个多月,考察了波士顿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教协同”。
(一)以儿童医院为主导的心理服务网络
凡笔者走访的学校或者辅导机构,不论是心理学家还是社工,都佩带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CHB)的胸卡,印有CHB院徽统一格式的名片。CHB通过各种儿童心理健康项目,为这些儿童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平台,并且形成了一个从职前到职后的完整的心理专业人员培训体系和连接医院、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心理服务体系,政府在其中扮演的是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的角色。CHB之所以能够承担如此重要的角色,一是拥有强有力的临床与科研力量,二是有服务于儿童的社会理念。
(二)医学、社会专业人员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
笔者走访的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名牌高中,没有看到一所学校拥有设备齐全的心理辅导室,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本职教学工作,学校通过学生导师制度,让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由心理学家、社工和医生来解决,这些校外专业人员还承担了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工作。
(三)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共同体
波士顿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是一个医教结合的范例,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这不仅是一种专业力量的同盟,也是医学、教育、社会和家庭(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项目开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等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教育和医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力量和水平不是很充分的前提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主要还是依托教育系统本身的专业资源。然而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引进医学界心理服务专业力量,进行医教协同心理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医教协同心理服务模式的实践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一是构建从筛查、评估到预防和干预的科学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系统;二是探索学校、家庭和医疗机构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的协同机制与途径。
2.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三类需求,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心理健康促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侧重于学习适应,初中侧重于情绪辅导,高中侧重于心理弹性培养。(2)心理与行为高风险学生的预防性干预。提高筛查与临床访谈,分别根据中小学生不同问题倾向开展个别辅导、團体辅导和家长训练。(3)心理障碍与心理危机学生的转介与处置。(4)以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枢纽的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设。
(二)研究结果与成效
1.高风险学生预防性干预有成效。
项目组通过筛查和评估,发现小学阶段主要问题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检出率为1.45%。针对这些儿童,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医生合作,进行个别化辅导、团体训练和家长训练。通过8周的预防性干预,这些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行为显著减少。
初中和高中阶段,项目组通过筛查和评估,发现主要问题是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焦虑障碍高风险检出率为1.40%,抑郁障碍高风险检出率为0.75%。项目组针对焦虑组和抑郁组的学生,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分别设计了团体辅导计划,并进行了8周的干预,同时每周由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干预结果显示,焦虑组成效显著,抑郁组的情绪抑郁状况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2.建立“医教结合”学生心理卫生服务的网络和体系。
以区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主体,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协助,共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评估、心理疾患诊断转介和严重心理危机应急处置。四个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均先后与市、区精神卫生中心及市儿童医学中心签订协议,建立医教协同长效机制。
3.形成学生心理危机与障碍转介绿色通道。
项目学校和有关医院通过医教协同心理服务协议,为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学生提供绿色通道,建立转介机制。编制学生危机预防指导手册,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概述、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机制、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預基本步骤、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4.初步形成“医教协同”心理服务教师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医生共同合作,参与筛查和评估,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和手册,评估和干预能力得到了提高。
5.编写“医教协同”心理服务系列培训手册。
在项目组专家指导下,四个区共同编写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手册、班主任培训手册和面向家长的培训手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方法,为项目推进提供了专业支持。
三、经验体会
(一)基于顶层设计的研究框架是“医教协同”推进的路线图
加强顶层设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是不同层面上实施医教协同的有效抓手。在推进医教协同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推进精心设计的项目,勾画出医教协同工作实施与开展的前进方向和路线图,保证了医教协同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危学生预防性干预是“医教协同”的核心切入点
医生帮助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筛查,合作设计辅导方案,对高危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干预,既提高了心理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使参与项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三)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医教协同”具体实施的枢纽
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医教协同”服务系统中是一个中间枢纽,对上连接市心理中心、精卫中心,对下连接学校,同时组织协调本区域内学校、医院、教师、医生、家长之间的工作,为本区域内医教协同的具体实施与开展提供平台。
(四)项目培训课程与种子教师是“医教协同”推广的抓手
在推进医教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培训课程,其中包括各类学生的预防性辅导课程和治疗性辅导课程、班主任培训课程、家长培训课程等。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医教协同工作经验的骨干心理健康教师,这些骨干心理健康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要执行者,他们以课程为抓手,结合本区特点开发自己区域的心理课程,构建具有本区特色的医教协同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医教结合:美国波士顿地区学校心理服务系统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3(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