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危机需要干预及预防
2019-09-10莫雷
莫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两大任务:第一是发展性任务,主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是补救性任务,主要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工作,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而补救性工作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因心理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来自各种调查的数据表明,目前学生因心理原因而自杀死亡的状况比较严峻。这类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学生的家庭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由于心理原因而自杀的学生有两类:一类是心理不健康(或病态)群体,也称为特质性不良群体,包括神经症与精神病患者。这类群体常常会有严重的攻击性行为或者自杀行为。这类群体比例小,并且相对稳定,比较容易掌控。另一类是心理不平衡群体,也称为状态性不良群体。这类学生由于遭遇生活事件而导致负面情绪占主导地位,从而进入心理不良状态,不良状态发展到严重程度就是心理危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学习与适应的压力日益加大,如果教师和家长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这些学生就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乃至危机状态。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如果自己无法调节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疏导,就可能会发生自杀等严重事件。
学校中真正属于心理不健康群体的学生数量很少,人员比较稳定,容易被关注。因此,这类学生造成的重大危害事件并不多。而状态性不良群体的学生数量多,并且非常不稳定,与心理正常状态群体的成员常常相互流动,无法掌控。因此,当这类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危机事件时,学校不容易防范。
为了防范进入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发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学校只有获得学生心理状态变动尤其是进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信息,才能及时进行疏导。然而,目前学校进行补救性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主要是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室,让学生主动前来接受心理辅导。这种“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让学校无法及时获得学生进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信息,也无法对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出快速反应。这样,学校就难以防范学生的自杀事件,而只能在自杀事件发生之后才做出回溯性的分析。
為了改进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有效防范学生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实时监测平台;第二,建立“主动出击”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第三,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