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大典上的苏联代表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马海德开国大典瑞德

苏联摄影师们的干劲很大,跑上跑下,

开国大典那一天,从头到尾一直开着摄影机拍摄,

机器一直响着连续而均匀的嗒嗒声

新中国成立时,因为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未能邀请外国的政府代表团或政党代表团参加。参加开国大典的唯一外国代表团,是由苏共中央委员法捷耶夫、西蒙诺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一行43人。不过,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其实不在少数。

苏联代表团差点儿没赶上

10月1日上午,苏联代表团乘专车到达北京,差点儿就赶不上了。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前门火车站迎接。他们刚一安顿下来,午宴过后,就兴奋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下午3时,庆典活动开始。庆典结束后,法捷耶夫、西蒙诺夫等代表团成员一起出席了招待宴会。

苏联外交官齐赫文斯基回忆:

我和总领馆的同事们一起去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北京火车站迎接苏联代表团。我们先期到达火车站,火车还未到站。我注意到有几个军人围着一个人,以为是有人生病了。翻译走过来说:“这是周恩来,他已经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一直忙于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现在他正站着睡觉,有人搀扶着他。”当火车一出现,接近火车站时,那几个军人就叫醒了周恩来。周恩来走近我,略带歉意地打了个招呼。显然,他太累了。火车一停稳,他就走进车厢,热情地问候法捷耶夫、西蒙诺夫和其他代表团成员。法捷耶夫身体不舒服,周恩来当即吩咐找医生给他诊治。

中午时分,故宫前的巨大广场站满了市民,有工人、职员、学生、教员和郊区农民。等待庆祝仪式开始的时候,他们在兴奋地交谈着,业余文娱演员按鼓点扭着秧歌。广场上笼罩着欢乐气氛,红旗招展,演奏着音乐,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和首都警卫部队排着整齐的方队。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天安门城楼上,在城楼回廊上面装饰着圆形大红灯笼,新选举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员都集中在那里。在天安门下面搭建的木制观礼台上,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中共和民主党派领导人、社会团体代表、当时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工会会议的参加者、外国来宾。

新中国的开国庆典定在下午3点开始。我得到邀请出席庆典。我抵达后,被安排在天安门下方的看台上。

下午3点钟,由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鸣放礼炮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而走过的28年奋斗历程。我亲眼看到毛泽东按下按钮,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升起五星红旗。同时,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

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和政府成员名单。阅兵式由聂荣臻任总指挥,朱德任阅兵司令员。受阅部队乘坐缴获的美国车,身着缴获的美式军服,配美式卡宾枪,大炮也是美式的,从东往西依次走过观礼台。广场的另一侧,就是我们代表团所在地方,一片欢声笑语,人们不断地向走过的受阅军人致敬。

当天色发暗时,游行队伍进入广场,天空中升起了节日焰火。周恩来的助手,后任中国驻美大使的韩叙走到我身边,说:“齐赫文斯基同志,周总理让您在未收到紧急文件前,不要离开总领馆去参加北京饭店的政府招待会。”

回到总领馆后,我让妻子准备好去参加招待会,但是要等有人送来一份文件后再出发。过了一些时间,韩叙带来了周恩来的一封信。信中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希望所有的友好国家承认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我马上将信翻译成俄语,然后拟了一封电报,叫来值班员,发给莫斯科。我和韩叙举起酒杯,庆祝中国革命的胜利。然后就和妻子一道出发去参加招待会。

招待会持续到很晚才结束。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值班员叫醒我说:“莫斯科广播提到你的名字,但是信号不好,具体怎么回事不清楚。”后来我们弄明白了,原来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有5小时时差,收到我的电报时,斯大林还在工作。他立即指示苏联所有报刊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能够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这是我这一生中一件极为重要而难忘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

美国人马海德在开国大典上入籍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由美国人变成了中国人。这一天,他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一天,周恩来亲自在他的中国籍证明书上签字,使马海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有外国血统的公民。几天后,毛泽东又将他一家人请到中南海专门设宴招待,并特意说:“祝贺你呀!原来你算是我们中国的女婿,现在你入籍了,就是完全的中国人了!”

马海德于1936年前往苏区,1937年担任八路军总卫生部顾问。在延安,马海德为延安五老、邓颖超、毛泽东等检查与治疗,颇有疗效。因其医德高尚,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被老百姓称为“咱们的马大夫”。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马海德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向周恩来提出入籍中国。周恩来许诺:“等将来建立新中国,我批准你第一个入籍中国。”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兑现了这一承諾。

一个美国上校在拍摄开国大典,惊动了中央首长

当开国大典的第一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正在进行之时,负责警戒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一个穿军装的美国军官正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门口,频频地进行拍摄。

该美国军官虽然离天安门城楼的主会场较远,但离受阅部队很近。受阅解放军部队的战车师、骑兵师、炮兵师、步兵师等都列着整齐的队形一字摆开,集结在天安门东面长安街上。正好离东交民巷的美国总领事馆比较近。

公安人员认为这个美国军官不享有外交官待遇,只是居住在东交民巷的侨民,并没有办理拍摄开国大典的申请,更谈不上得到批准。对此异常情况,该怎么办?要不要对其采取行动?公安人员立即将此情况向指挥部作了紧急报告。

位于天安门城楼下黄房子里的指挥中心得到报告,很快就弄清楚了这个美国军人的身份:此人是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武官戴维·包瑞德上校,在抗战后期曾率领美军观察组到过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有过交往,是主张美国政府也要援助中共的史迪威将军的部下。

指挥中心立即打紧急电话向聂荣臻报告。聂荣臻接了电话,觉得这涉及外交事宜,需请示毛泽东,就走到城楼前侧栏杆旁的毛泽东面前,小声地报告了情况。毛泽东听了之后,说:“哦,是包上校呀,我认识他。”

聂荣臻小声地问:“阅兵能让他随便照吗?没收他的胶卷吧。”

毛泽东仍然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海,想了想,说:“这样不好吧。让他照,不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于是,聂荣臻嘱咐有关人员不予理会,但继续观察,看包瑞德有没有违规举动。后来据公安人员报告,包瑞德从容地继续拍照,比较守规矩,没有远离美国总领事馆。

其实,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包瑞德已经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从天安门正面拍摄的毛泽东巨幅画像。据说,这张照片后来在美国被报刊发表,但包瑞德发觉:这张照片与10月1日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天安门正面的毛泽东画像不太一样。

原来,10月1日凌晨,周恩来到天安门检查时,发现城楼正中的毛泽东画像是根据毛泽东自己选定的照片放大而绘制的。著名画家周令钊在绘制时,在画像的下方二尺余宽的一条白边上写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周恩来验收时,指示将这几个字涂掉。这时离开国大典只有不到半天,拆画框已经来不及了,画师就临时决定用刷子将白边和题字都涂成中山装的颜色。涂好之后,觉得有点儿欠协调,又在中山装上添画了一个扣子。因此,包瑞德在9月30日所拍的那张照片,就成了绝版。

与美国上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摄影师

与美国上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摄影师。他们可以随意地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所有的人。人们注意到,连毛泽东、朱德等中央最高领导人都让他们随意拍摄,还随他们的指令作一些配合。在地面上,有一辆小吉普车协助他们。在天安门东侧视野最广的位置,还为他们搭了专用的高臺。

苏联摄影师拍摄的是彩色影片。当时指挥部里几乎没有人看过什么彩色电影,都觉得很神秘。这是斯大林派来的纪录电影摄影师。那是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主动热情提出来的。这次他们拍摄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得到了中国方面破例提供的各种拍摄方便条件。

苏联摄影师们的干劲很大,跑上跑下,开国大典那一天,从头到尾一直开着摄影机拍摄,机器一直响着连续而均匀的嗒嗒声。他们从毛泽东讲话、升国旗、阅兵、游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夜空中闪烁,才兴高采烈地抱着几十个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下榻的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这个宾馆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招待所。他们的这些珍贵的底片都堆放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

胶片是易燃品,偏偏开国大典后没几天,这个堆放胶片的房间发生了火灾!

几十本胶片几乎全烧光化成了烟。好不容易抢出来几本残片也残碎不堪。这几个年轻人在宾馆前失声跺脚痛哭。据说,他们回国后受到了斯大林严厉的斥责与处分。

周恩来听说底片都给火烧了,在“啊”了一声之后,难受得有好几分钟都沉默着没有说话。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自己从延安来的经历了战火考验的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黑白纪录片,里面保存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场面。

接着,斯大林又派了一个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来重拍。经过上次教训,这回周恩来让中国电影工作者与苏联人合拍,由总政派出懂艺术的黄镇将军担任顾问,这就是中苏两国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这部影片获得了斯大林奖。

2019年9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及中俄建交七十周年,俄罗斯向中国赠送了以俄罗斯档案部门提供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为基础剪辑制作的开国大典影像档案。这是目前公开的关于开国大典的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视频,真实还原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被网友们称作“最珍贵的礼物”。

(责编/陈小婷 责校/闻立 来源/《苏联外交官记忆中的北平和平解放》,张军峰/文,人民网2013年10月30日;《开国大典上的外国人》,贾彦/文,《解放日报》2013年10月3日;《见证中国近代史变迁——齐赫文斯基汉学论集》,齐赫文斯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等)

猜你喜欢

马海德开国大典瑞德
光影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马海德简介
Close to Heaven
Market Values
Acts of Faith PHOTOGRAPHY BY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娶“延安第一美女”,首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半世纪情缘 一辈子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