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的时代强音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毛主席

突然间,如疾风般跑进来两个同学,大声说道:“毛主席的汽車已经到门口了!”隔了两三分钟,又跑进两个同学:“毛主席已经到前厅了,脱大衣呢,

就来了!”再隔一分钟,又有同学跑进来喊道:“毛主席来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时代变换,有一点却始终不变——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0世纪50年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9月21日,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这句话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自豪自信的话语。

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掀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夏,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某部炮兵第1师26团开赴鸭绿江边整装待命。在5连召开的表决心大会上,好几个班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有的战士在发言稿中写出“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的句子;几乎所有发言中都有“打败美国野心狼”的口号。

连指导员麻扶摇将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记录下来,后几经修改补充,写成了一份诗歌形式的决心书:

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

在全团出国作战誓师大会上,麻扶摇代表连队发言,这份决心书作为开场白,受到热烈欢迎。会后,新华社记者陈伯坚采访了麻扶摇,觉得诗歌写得很好,提出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等几处修改意见,随后引用于一篇战地通讯,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

作曲家周巍峙看到通讯后,为这首诗歌谱曲,并冠以《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标题,使之在全军、全国广为传唱。1954年,全国评选优秀歌曲,这首歌获一等奖,歌名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5月3日下午,苏州市金阊小学的老师们参加政治学习,学生们放假。8岁的陈永康正与同学在学校外边玩耍。一个打扮时髦的青年拿出一包糖给他吃,又给他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说是精制的面粉,要他放到老师的办公桌上。

陈永康想起老师曾多次讲过,刚刚解放,天下还不太平。再看看面前的人:鬼鬼祟祟,肯定不是好人!于是,他假意答应带青年一起去学校。迎面走来巡逻的解放军战士,陈永康一下子抱住青年的腿,大声喊道:“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蛋!”青年急于逃跑,用拳头猛打陈永康。陈永康鲜血直流,仍然不放手。

解放军战士迅速赶到,制服了青年,并将受伤的陈永康送往医院。事后经查验,那包黄粉是炸药,青年是一个特务。陈永康的英雄事迹迅速在当地传开。

5月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陈永康“革命小英雄”的光荣称号。毛泽东获悉陈永康抓特务被打伤的事迹后,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制成锦旗赠给他。5月28日,媒体对这一题词进行了公开报道。这是关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最早的公开报道。

同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省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年仅15岁的马三姐,她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女英雄刘四姐的原型。毛泽东亲切地对她说:“你姓马,我姓毛,你就叫马毛姐吧。”马三姐激动地向毛泽东鞠了一躬。紧接着,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的情况,还送她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此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越传越广,时至今日仍广为人知。

“妇女能顶半边天”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时期,贵阳市息烽县养龙司乡堡子村在1954年底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的许多男社员轻视女性的旧思想还未扭转,不赞成妇女出门干活,导致全村23名女社员只有三四人出工。她们和男社员干同样的活,但以当时的工分制来算,男社员每天记7分,女社员只记2.5分,这严重影响了女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村里劳动力不足导致群众吃饭困难。

这时,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主任的易华仙提出:“毛主席都说男女平等了,女社员也应该出工,并且工分要和男社员一样多。”就这样,易华仙带领妇女和男社员一起下田犁土、插秧,调动了全村妇女的积极性,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了三成。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表彰实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堡子村。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

当时政府舆论宣传要将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神权、族权、夫权推倒,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人们见面常问:“你家那半边天来了吗?”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957年11月17日,是一个让万千留苏学子铭记终生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据当事人陈国藩回忆:

陆定一同志的报告很重要,可是所有学生都无心听讲。大家都在低声议论一个问题:毛主席今天究竟会不会来?大家表达心情的小纸条像雪片一样飞向主席台,不一会儿就在主持人刘晓大使面前堆成一座小山。刘晓大使笑着对大家说,这当中百分之九十五是关于和毛主席见面的问题的。

下午六点刚过,大礼堂里已是人山人海。大厅的座位上坐满了人,两厢、廊柱之间也都站满了人。在前几排,一个座位上甚至挤进了三个人,有的人干脆在走道上坐了下来。一部分同学实在坐不下,被安置在旁边的学生俱乐部听实况广播。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突然间,如疾风般跑进来两个同学,大声说道:“毛主席的汽車已经到门口了!”大厅立刻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隔了两三分钟,匆匆忙忙又跑进两个同学通报:“毛主席已经到前厅了,脱大衣呢,就来了!”再隔一分钟,又有同学跑进来喊道:“毛主席来了!”话音未落,前台入口处的同学一下子向两旁闪开。

毛主席伟岸的身影出现了……

几分钟后,毛主席摁灭了香烟,站起来走到台前。

“同志们!我向你们问好!”台下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主席的话语几乎被掌声淹没了。

毛主席讲话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部分同学没有听明白。他见同学们露出困惑的神情,便解释道:“世界就是world。”但是那时留苏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英语,仍然听不懂。毛主席便转头问刘晓:“世界用俄文怎么说?”刘晓回答:“是米尔。”毛主席就说:“米尔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时全场立刻响起“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息。毛主席一挥手,又继续了他的讲话……

20世纪60年代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些媒体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读后当即作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写于1963年1月9日,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对此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

“向雷锋同志学习”

“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周恩来

“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刘少奇

“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朱德

“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邓小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随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同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罗瑞卿写给《中国青年》的文章《学习雷锋》。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也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从此,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雷锋日记》中的许多句子,广为人知,如: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为传唱一时的“金曲”。

雷锋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呀下工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眼里头热乎乎……”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歌曲《读毛主席的书》,反映了《毛主席语录》广受欢迎的程度。

《毛主席语录》于1964年出版,曾被翻译为50多种文字,有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50多亿册,销往亚非拉等150多个国家。当时,全世界共有30多亿人口,人均拥有《毛主席语录》1.5册有余,可以说它创造了中国图书出版发行史上不可逾越的纪录。

《毛主席语录》给“50后”“60后”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毛主席语录》中的许多话,在剥离了时代外衣后,本身包含着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比如:

为人民服务。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广大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离开城市,奔向农村,奔向边疆,踏上了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康庄大道。一个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迅速形成。

196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还不到16岁。一天,他和14名北京知青一起,沿着一条宽一米左右的破土路,徒步来到梁家河。从此,他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七年。习近平后来说,这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他曾把郑板桥的一首诗改动过几个字,表示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诗中说: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世纪70年代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四国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到达了椭圆轨道后播放了《东方红》歌曲。当年卫星传回地面的《东方红》歌曲,唱响在千家万户的收音机中,萦绕在亿万中国人的耳畔,成为一种永远也挥不去的历史回声。

《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这一颂歌随着中国的解放,随着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当年,《东方红》几乎人人会唱,成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庄严颂歌”,也成为实际上的代国歌,国歌只在迎接外宾时用。在重大会议、集会上,都是奏《东方红》。

1964年,由周恩来一手促成的,为庆祝建国15周年而举办的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正是以此歌为开篇曲。

如今,《东方红》已经成了全中国大半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东方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成了中国精神的另一种代称。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比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赛前,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乒乓球队员时,正式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指导方针。在此指导下,中国乒乓球队在世乒赛上为中美关系的解冻作出了突出贡献,小小银球(乒乓球的美称)竟然“转动了地球”——世乒赛结束后,中美两国乒乓球队实现互访,打破了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中美关系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从此以后,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比赛场上,只要有中国运动员参赛,就一定会响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嘹亮口号。

其实这一口号并非周恩来原创。早在1969年5月,毛泽东在湖北武汉搞调研时,就已提出。当时毛泽东住在东湖客舍,跟随负责警卫工作的是中央警卫团一中队外出分队。为了活跃工作人员及警卫战士的文体生活,东湖客舍经常安排一些篮球赛。毛泽东有时也来观看,借以休息大脑。

一天,天气晴朗,一中队战士们与附近的空降兵第45师有名的钢8连的一场龙争虎斗即将开始。这时毛泽东从梅岭一号向球场走来。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球场上一片寂静。毛泽东笑道:“怎么啦,大家打球,开始比赛。”裁判员吹哨开赛后,双方争抢起来。这场比赛的观众很多,但真正看球的人很少,因为很多观众都看向了毛泽东。毛泽东风趣地说:“篮球比赛要看篮球,不要看观众。”这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毛泽东的警卫部队终究是中国最强悍的王牌卫队,各方面都优秀,样样不落。经过几十分钟的拼杀,比赛结束,英勇的钢8连输给了一中队。毛泽东为两队球员的表现热烈鼓掌,并对一中队的战士们说:“你们打球赢了人家是好的,但光想赢人家也不好。双方打球是友好比赛,活跃文体生活。强队不要怕,弱队要鼓励。要尊重人家,要帮助人家,要帮助人家把你们赢了才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

“你高考了吗”

1977年5月,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12月10日,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举国沸腾。当时人们见面后经常问候一句:“你高考了嗎?”

李克强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2014年,李克强在浙江大学和学生交流时说起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说,当时人人求知若渴,只想“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

让李克强念念不忘的77届,究竟经历了怎样一次高考?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570万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参考;这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最后仅录取27.297万人。

让李克强念念不忘的77届,究竟有多拼?历史学家雷颐回忆:“吃完饭,别人在打牌,我就在复习,都是复习到半夜,中午整个车间机床轰鸣,一点没把我打醒,太累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说:“每天下午(大学的新华书店)进新书时,要去抢。10分钟就卖没了。(我们)下课也就十分钟,赶紧飞跑到书店,看看今天有什么新书,有的话赶紧抢。”北大教授陈平原回忆:“我曾问我的学生,第一,你有没有饥饿的感觉?第二,有没有求知的欲望?而我们那代人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有饥饿的感觉,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原文刊发前一天《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处于思想混乱中的广大中国人指明了方向。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时代到来。直至1991年,该文都是中国广大高中学生必读课文之一,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普及教育”。

“亲爱的台湾同胞”

1979年元旦,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且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实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人民日报》头版刊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告台湾同胞书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

亲爱的台湾同胞:

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

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

亲爱的台湾同胞:

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早一天完成这一使命,就可以早一天共同创造我国空前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与各先进强国并驾齐驱,共谋世界的和平、繁荣和进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

因为海峡两岸长期对峙,当时台湾已经实行戒严令30年,成为世界上戒严最久的地区。当时凭借《违警罚法》,警察的权力大到不同寻常。“警备总司令部”是一个模糊法令下的产物,却成了台湾人人闻之色变的机构。当时台湾有一句名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

虽然蒋经国此时尚未意识到改善两岸关系的重要性,仍极力抵制和防范《告台湾同胞书》,但台湾人民很快感到了来自大陆的友好。不但延续了21年之久的金门炮击结束,而且大陆对台播音的称呼也变了,加上了三个字“亲爱的”:“亲爱的台湾同胞们,亲爱的国民党军官兵弟兄,亲爱的金门同胞们。”

最急切渴望与大陆接触的,是来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老兵。《告台湾同胞书》让他们看到了在有生之年回家的一线希望。岛内要求开放回大陆探亲的呼声日益高涨。1987年9月16日,蒋经国终于宣布:即将开放大陆探亲。开放申请当天,有人拄拐杖、有人坐轮椅,排队长达数公里。10万份申请表,半月内被索取一空。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20世纪80年代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距北大图书馆正门不远处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八个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它记述着当年发生在北大的一段往事。

1981年3月20日,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在香港进行,胜者将代表亚洲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杯排球赛。赛前中国队充满信心,不料,韩国队一开局就改变了一贯的阵容和打法,以15比5和15比12连胜两局,将中国队逼入绝境。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三大件”之一的电视机已经开始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但比赛转播还是凤毛麟角,中央电视台特意租用了国际卫星对这场比赛进行现场直播。北大学生潘勇回忆,当时学生宿舍条件艰苦,一层楼只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准时守在了电视机前,前排的搬来了板凳,后排拉来了桌子,坐着站着的都有,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期待这场关键战役。

潘勇说,那是自己第一次把自己和这个大社会联系在了一起,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个体生命和家国情怀之间的紧密联系。

就在决胜局比赛胶着之时,转播信号突然中断了,原来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租用的转播卫星时间已到。无奈之下,同学们只能散场,各自回到了宿舍。好在当时还有电台在转播这场比赛,大约半小时后,北大同学们从电台里知道了中国队反败为胜的消息。

“这一下就不得了了。”获胜的消息在同学间一下传开了,年轻的潘勇兴奋地冲出了宿舍,发现身边的同学们一样热血沸腾。逐渐,人群涌动,几乎全校的北大学生都倾巢而出,聚集在了学校的各个路口和广场上。有人在唱歌,也有人在喊口号。“口号五花八门,没有统一,但只求表达兴奋和激动。后来出了南大门,我们就商量怎么喊,大家七嘴八舌,不外乎就想找到一个朗朗上口又好记的口号。”

北大学生刘志达后來回忆当时的情景:

一开始喊的口号是“中国队万岁!”当队伍行进到留学生楼时,口号就变成了“中国万岁!”后来,有人起头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最后变成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后来,这一口号超越了体育范畴,被社会广泛使用,在整个改革开放年代直至现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在安徽、四川等地农村体验生活,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于是激动地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1982年,这首歌被交给了当时还不满20岁的青年女歌手彭丽媛,成为彭丽媛的经典曲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典歌曲,不仅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曲目。2007年9月,《在希望的田野上》做为“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搭载歌曲被送上了太空播放。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1982年,正是中国大地坚冰刚刚开始消融的时代,百废待兴,各种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久违的商业电影,也开始回归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这一年,电影《少林寺》在大陆上映,引发万人空巷的观影热潮。当时的票价是一毛钱,可票房却达1.6亿元!电影的主题曲《少林,少林》和《牧羊曲》也家喻户晓,广为传唱。在电影背后,还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革”结束,廖承志复出后面临着工作上千头万绪的局面,但他开始做的几件事情之一就是把香港电影工作者廖一原请到北京,通过了解情况和精心准备,于1978年1月31日,召开了香港电影界座谈会。廖承志在会上说:“最近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说,香港电影制作的幅度可以更为广泛些。凡是有利于爱国统一战线的,什么都可以拍。内地支持你们,你们可以到内地拍外景,拍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题材由你们自己选择,不要加这样那样限制……”

1979年,廖承志建议拍有关少林寺的电影,并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

廖承志想首先打开日本的电影市场,到日本找找销路。他介绍廖一原到华侨饭店找孙平化和黄世明,两人向廖一原介绍日本少林寺的传奇经历。

廖承志亲自出面与来华访问的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负责人宗道臣长谈,并指示孙平化经常与他接触。孙平化说香港如果拍摄一部河南少林寺的武打片,一定会受到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的欢迎……廖一原立即组织香港中原电影公司奋力拼搏,邀请李连杰等实力派演员担纲,到河南嵩山实地拍摄,终于使《少林寺》一炮打响。

《少林寺》电影受到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的热烈欢迎,在日本引起轰动,再由日本媒体大力宣传,该片迅速扩展到东南亚、欧洲、美国和全世界,受到热烈欢迎。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不了解廖承志、孙平化对此所起的巨大作用。

“小平您好”

1984年,当时的《武汉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小平同志: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这是1984年4月武汉一名职工向邓小平写的信。邓小平在信上圈阅:“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请酌量处理!”

当年10月,在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游行队伍行进中,打出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据第十二、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志口述:

这条标语是我们北京大学生物系81级的几名同学一起制作的。谁都没有想到,这句再简单不过的问候,后来竟然成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时代的情感怀念。其实,这件事情的酝酿产生只有2个小时,在游行的前一天晚上。

那一年,我们从暑假前就开始参加游行彩排,后来指挥部的领导说学生队伍太整齐划一了,缺少年轻人的朝气,看能不能想办法弄得活泼一点。于是,学校就给我们发了一些彩纸让扎成花束,游行时拿在手里摇动。

我们宿舍的常生觉得举花束没有什么创意,想写点儿东西。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把焦点集中到了邓小平同志身上。“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邓小平同志,您好!”“小平同志,您好!”……经过反复琢磨,大家决定写“小平同志您好”。

于是,常生拿来几张扎花束用的绿色的纸,用抹布代替毛笔蘸着墨汁,准备写标语。没有做横幅的布,我们就瞄准了当时上晚自习还没回宿舍的同学的塑料床单。我们把纸往床单上一比划,发现只能放下四个字。有人说要不把“同志”两个字省去,本来很热闹的宿舍,一下子静了下来。因为我们平时说话都不会直接称呼领袖的名字,一般都会加上职务,直接称“小平”显得很冒昧。

不过,我们再一想,又觉得没什么,这是对领袖最真诚的问候。于是,就用订书机把“小平您好”四个字订在床单上,将床单绑在蚊帐杆上。收好做好的横幅,我们就休息了。

国庆当天,学校早早就组织我们出发了。当天,横幅由郭建崴和曾周两名同学负责携带。他们穿着实验服,把横幅藏在腋下,带了进去。几名高个子同学给他们做掩护。队伍大约走到东华表的时候,横幅传给了常生、李禹等几名同学,他们打开了横幅。经过金水桥时,游行队伍还比较密集,旁边有警卫、执勤人员,他们看到有人打横幅标语就让我们赶快走。于是,队伍跑起来。而常生等几名同学,继续打着标语,朝向天安门欢呼。于是,诞生了这张著名的照片。到西华表时,因为追赶前边队伍,横幅就掉了。后来,有同学说注意到邓小平同志看到标语后笑了。

游行结束后,我们就趁着十一放假回家了。当时,我们心里稍微有一点紧张,毕竟私自带横幅违反了规定。10月3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小平您好”的报道,后来各大报纸转载,我们放心了很多。

“好大一棵树”

头顶一个天

脚踏一方土

风雨中你昂起头

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

任你狂风呼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

一首《好大一棵树》,唱得天地动情。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专门唱给老师的歌。其实不然。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写道:

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返京列车上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浮想联翩,写下一首诗:“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后来,《好大一棵树》被谱成曲子到处传唱。但是可能没有人知道,它原本是献给谁的。

这位文艺工作者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资深掌门人邹友开。1989年4月15日那天,邹友开在返京的火车上,突然听到广播里播发胡耀邦病逝的消息,顿时悲痛万分。邹友开的脑海里不时浮现一幕幕和胡耀邦相处的美好片段,他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思念的情绪,于是饱含泪水和真情创作了这首深切怀念胡耀邦的歌。

20世紀90年代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92年春,88岁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同乡和战友刘伯承,每逢大战在即,经常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邓小平作为刘伯承的老战友兼同乡,对于刘帅常说的这句家乡话,自然十分理解,他将其从军事领域引入到整个社会领域。

1962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谈到了农业生产管理政策的调整问题,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这是邓小平最早在正式场合阐述“白猫黑猫”论这一重要观点,并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讹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治思想路线的改变,“白猫黑猫”论成为了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从此,“白猫黑猫”论贯穿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白猫黑猫”论也随之扩大到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决定留下来,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为对邓小平的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词中将邓小平称为“一位老人”。

为什么是“聚起座座金山”?蒋开儒说,1992年,他到银行里去看,经常看到有人用黑塑料袋10万、20万现金装了就走。“我一下子就感到深圳到处是钱,北方哪有这么多钱?真是有座座金山的感觉。”

很快,这首《春天的故事》便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都在争先传唱这首改革的歌。

“中国可以说不”

1996年的夏天,北京持续着高温天气,比北京天气更热的是一本名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这本由几个文学青年“鼓捣”出来的作品,被视为那一年中国最响亮的声音。当年创刊的《新周刊》首期封面是一张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照片,标题就是“《中国可以说不》震动西方世界”。

《中国可以说不》在当时创下300万册销量的神话,“中国可以说不”成为当年大街小巷热血青年谈论最多的词句。

“‘一国两制’,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

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当时他问大家:“‘九七’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还要继续多久?15年?”场内没有声音。邓小平又问:“30年?”还是没有反应。接着,邓小平伸出五个手指,提高嗓门说道:“50年?50年不变可以了吗?”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被写入自1997年7月1日起施行的《香港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来到香港,出席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完成了邓小平的遗愿。当天晚上,交接仪式结束之后,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电视卡拉OK,数百万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东方之珠》,很多人脸上有笑、眼里有泪。百年的血脉分离,两岸都已等得太久。

新世纪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2003年10月15日凌晨2时,随行医生将杨利伟和翟志刚、聂海胜唤醒,开始任务前的体检和各项测试。“10、9、8、7……”当指挥员倒计时口令传来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向祖国和人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9时整,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火箭拔地而起,载着杨利伟飞向太空。

独自在太空飞行,他拿起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并在舱内镜头前向祖国人民、世界人民展示。当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而这一时刻,正好是当天天安门升国旗的时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5年6月2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发布仪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仪式,并宣布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

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覆盖在主题口号上的朵朵向日葵缓缓升空,“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呈现在世人眼前。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次在中国开幕,举国欢腾,世界瞩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在将近25分钟的讲话中,习近平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共获得了十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一度被掌声打断。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习近平表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人民的名义”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带动了全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反腐败斗争,究竟是在较量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称:

对人民来说,反腐败是在较量“如何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一语直击反腐败斗争的要害: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心战。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名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2017年12月8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榜。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初心”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一、“半床棉被”的故事:

1934年11月,红军正进行艰难长征的时候,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军队驻扎休整时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留给了徐解秀。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述了这个故事。他提到徐解秀的话:“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习近平讲述“半床棉被”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为了说明“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二、焦裕禄的故事: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报道曾让习近平为之流泪。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时谈起了这段往事:“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

自此,焦裕禄精神在习近平心中扎根,50多年来,无论是当知青、上大學、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这个名字始终闪耀在习近平心中。

这个名字意味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意味着凡事求真务实、“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意味着“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意味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意味着一颗“把老百姓看成父母、兄弟姐妹”的“初心”。

三、墨汁的故事: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讲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共产党宣言》。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阐明了这份薪火相传的“初心”。

四、“母亲送儿打日寇”的故事: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提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只要共产党人在,“初心”就不会被遗忘,“不忘初心”的故事就将依然继续。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1957年,毛泽东对留苏学生的演讲》,单刚、王英辉/文,人民网2008年7月7日;《毛主席语录50年》,王德民、许陈静、王肖潇/文,《环球人物》2014年第14期;《邓小平同志看到标语后,笑了》,张志口述,罗韦整理,《人民政协报》2019年8月28日01版;《父亲胡耀邦的最后7天:情急中江泽民递来药盒》,满妹/文,人民网2011年12月28日;《不忘初心,习近平讲的这些故事发人深思》,程瑶/文,新华网2019年5月29日等)

猜你喜欢

毛主席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60年烟龄的毛泽东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六次“大变身”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
把对毛主席的热爱贯彻在实际行动中
我们紧跟毛主席
李庄家青年的话
我们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