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人士的光辉一日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天安门城楼黄炎培开国大典

大红柱旁高悬八盏大红宫灯,两边飘扬八面红旗。

宋庆龄对周恩来说:“很气派,很漂亮呀!”

周恩来说,这一设计象征着“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

1949年10月1日,宋庆龄登上天安门城楼,此时她不仅是开国大典上的第四号人物,而且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副主席。同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还有很多著名民主人士,甚至国民党前元老……

宋庆龄“一生中最快活的一天”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主席台上,宋庆龄端坐在毛泽东与朱德的中间。会议通过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宋庆龄和毛泽东以及另外五位副主席一起宣布就职。会后,大家都很兴奋,喜形于色,愉快地交谈了10分钟左右。

2时50分,委员们分别上车。车队由勤政殿门口出来,绕中南海东门,5分钟后到达天安门城楼后边。大家互相招呼着集合好,宋庆龄紧随毛泽东、朱德之后,沿着长长的100个台阶,缓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城楼的大红柱旁,高悬着八盏大红宫灯,两边飘扬着八面红旗。宋庆龄对周恩来说:“很气派,很漂亮呀!”

周恩来笑着说:“是啊,这八盏宫灯、八面红旗设计得好,象征着革命者的欢乐,人民的胜利,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

宋庆龄倚着汉白玉石栏杆,看着天安门广场上欢呼的人群,和广场中央矗立着的孙中山巨幅画像,心中的激动与兴奋实在难以言状。她后来回忆那一刻她的心绪:

先生,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我知道你正在和我们一起欢度这盛大的节日。这是一个非常庄的典礼,但是在我的内心,却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欢欣。

回忆像潮水般在我心里涌起来,我想起是你和许多同志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了今日的光荣。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紧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先生,你真的可以安息了!

宋庆龄的双眼变得模糊起来,她用手帕擦去眼泪。1925年她来过的北京,曾是各国帝国主义的基地、孙中山不幸去世的伤心地。而这次到北京的感觉,却有天壤之别,她听到了人民声振云霄的呼声。她说:“我已经看到了新中国——它的长度和高度,它的诞生和生命的开始。”她还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一天”。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万众瞩目中,毛泽东发表了讲话。“那天11个人的讲话中,陈毅老总的最短,只有5分钟……其中数宋庆龄的讲稿写得最精彩,”当时参加庆典的记者李普回忆,“她先用英文打草稿,然后翻译成中文,她有自己的特色,毫无八股气,生辣漂亮。”李普看见宋庆龄的手稿上,有的字注上了拼音,“因为她不大会普通话,整篇文章,都是用上海味道的普通话念的”。

盛大的阅兵式后,欢乐的游行开始。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和市民,高举红旗花束,载歌载舞地前进着。陈毅来到宋庆龄身旁,激动地放开嗓门:“看了这,总算是不虚此生了!”宋庆龄赞同地笑着点点头:“是啊,我们中国人真的学会了歌唱和舞蹈,这才是景象的大观,万音的合唱,使人永远不能遗忘。”

直到晚上10时庆典结束,宋庆龄才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这些开国元勋们一起,兴奋地走下天安门城楼。

黄炎培:与新中国同一天过生日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恰好是黄炎培71岁生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写下了“英雄永垂不朽,立碑中华之门”“归队五星旗下,高声义勇军歌”的《天安门歌》。

屈指算来,为了救中国他已经奔波了半个多世纪。就在前几天,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儿子惨遭国民党杀害。20天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政务院四位副总理之一。

10月1日,黄炎培在日记里首先了记下了当天的时间、天气情况:“十月一日,星期六,阴 68°F……”黄炎培所记为华氏度,换算成今天常用的摄氏度应为20℃,可见当天的北京是秋高气爽。

对于其后开始的群众游行,黄炎培在日记里详细地描写道:“民众游行。广场三十万人,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以来,殆未有之盛典。入夜,灯炬,五色火焰升霄。”

从天安门返回,当天晚上黄炎培还有接待任务:“八时,欢宴苏联代表团,听二女客琴唱,一男客奏琴。”亲历开国大典令黄炎培极为兴奋,甚或为思索诗句难以安眠。在十月二日的日记中,他“清早枕上作诗九首”,但落款仍为十月一日,表明当是10月1日夜间所打腹稿。其中第六首写道:

是自己的政府,是人民的武装,

昼旗夜灯一色,天安门外“红场”。

第七首写道:

“红场”三十万众,赤旗象征赤心,

赤心保衛祖国,赤心爱护人民。

李济深:他的出现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天安门城楼上,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当过黄埔军校副校长,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曾三次被蒋介石“永远开除出党”……他叫李济深。他的出现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蒋介石,或者港英政府,都难以置信:他怎么在重重监视之下从香港来到北京?他居然还能登上天安门城楼!

李济深曾给国民党实力派人物如傅作义、李宗仁、程潜等人写亲笔信,敦促他们反蒋。他派军事特派员到上海,策动国民党中将刘昌义起义。另外四川的陈明仁、云南的卢汉等都是他成功策反的典范。

李济深伫立天安门城楼,不禁感慨:这一切实属不易!除了建立新中国不易,能来到北京,对李济深而言,也十分不易。据李济深之子李沛钰回忆:

我们一家三兄弟都在蒋介石的手中,成为人质。而已经到香港的父亲,毛人凤也准备派人暗杀他。我家附近都住进了特务,另外港英政府也设点监视。但这一切都未令父亲心慌,因为周恩来先生交代党组织秘密保护他……当我从海上转到香港时,父亲已经在党的安排下,化装后乘坐苏联的船北上,安全抵达了北京。另外,我在四川的弟弟也逃离了监控。1949年,我的母亲在香港因癌症去世,而此时正在北京的父亲未能与她见最后一面。他此时住在北京饭店,紧张地参加许多筹备工作。这一年6月,我安葬了母亲后,在党的安排下辗转到达北京,与父亲重逢,开始我全新的人生。

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父亲穿着一套中山装,与毛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而我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广场上的学生方队中。而我的弟弟妹妹们,则在不远的北京饭店遥望着这个庄严隆重的场面。

张澜:唯一穿长袍出席开国大典的国家领导人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楼上,有一位老人站在毛泽东的右手边,他年近耄耋、银髯飘拂,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衣着打扮与众不同。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老成谋国”的民主斗士张澜。

张澜曾因拒绝国民党当局的利诱,被监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解放军兵临上海时,国民党特务曾以手枪威逼张澜去台湾,却得到厉声怒斥:“可以用枪打死我,但我绝不离开这里!”1949年5月,张澜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

在新中国开国大典前一天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张澜和宋庆龄、李济深一同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会上,一些同志见张澜戴瓜皮帽、穿长衫,一副遗老的样子,反对他当选。朱德公开讲话:“讲到革命,诸位没有一个有他早的。”从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凯,再到冒着杀头的危险组织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彻底地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大家哑口无言”。

周恩来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能一身崭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于是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这就是《开国大典》那幅油画上的张澜的形象。据记者李普回忆,当时“共产党员都穿中山装,周总理就穿着黑色的呢子中山装。满城楼就只有美髯公张澜穿长衫”。

死里逃生后又亲身参加开国大典,张澜说他许久都恍若置身梦中。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含着泪水说:“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知名人士记忆中的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隆重举行,一张珍贵的照片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照片中,一位银髯飘逸的老人站在毛泽东的左后方,他身材清瘦,优柔儒雅而凛然威严。他就是原民盟中央主席、被赞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的沈钧儒。开国大典后,沈钧儒成为中央政府的领导成员之一,他还是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陈叔通和张澜、沈钧儒等民主人士一起,站在毛泽东等领导人身边,是开国大典上的“大胡子”之一。73岁的他内心兴奋不已,高歌言志:“七十三前不计年,我犹未冠志腾骞。溯从解放更生日,始见辉煌革命天。”

国歌的词作者田汉陪同苏联代表、作家法捷耶夫站在观礼台上,他的儿子田申就在台下的受阅部队里。阅兵式开始,身边是《铁流》的作者法捷耶夫,眼前是儿子率领的铁流滚滚的战车团,长空响彻着自己作词的国歌,田汉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几句诗:“新中国诞生,啼声动天下。禁城成红场,星旗映黄瓦……”

气象学家竺可桢记下了那天北京的天气,他还写道:“午后二点乘车经午门至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天安门前之广场新辟成,可容十七万人,如排得紧可容三十万人……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

张元济在日记里写道:“晨微雨,午饭后渐晴霁。是日通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楼上行政府成立礼,升旗、阅兵、游行……拾阶而上,见游行队列坐广场,蜂屯蚁聚。届时赞礼宣布开会,作乐鸣炮,宣读公告。继朱德阅兵,先步兵,后机关枪,次炮兵,次海军,继骑兵,继坦克车而飞机则翱翔上空,寥寥无几。行伍行毕,游行方始……八时半即睡。闻外间游行欢呼声至夜半方止。”

著名剧作家曹禺回家后写下:“那真是高兴,知道国家站起来了。过去有自卑感,挨打挨惯了。过去,你看,就5月一个月里,就有多少国耻纪念日?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难过。我还赶上‘二十一条’那件事……唉,不快活的日子太多了。从1949年以后,心里好过了。”

那天,著名作家巴金也在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上见证了开国大典。他望着广场上数不清的头和手,感慨:中国人民“结束了过去的痛苦和屈辱的生活,做了自己的主人”。回家后,他坐在桌子前面,反复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追忆“过去百年来,有多少撕裂人心的痛史!有多少不平不义的故事!有多少牺牲掉的有为的生命,埋没掉的卓绝的才能!还有无数说不尽写不完的奇耻大辱啊!然而现在那一切,那一切都过去了,都像梦魇一般地过去了!是永远不会再来的了!因为我们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实!所以我们怀着快乐的、感激的心来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这些场景在巴金的脑海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十年后当他回想起来,仍然十分激动,他说:“一个幸福的时代开始了!”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民主人士齐聚开国大典》,林亚茗/文,《南方日报》2009年8月19日;《盟员日记中的开国大典》,司徒骏/文,《群言》2014年第10期;《宋氏三姐妹》,陈廷一著,青岛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天安门城楼黄炎培开国大典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10月历史大事记
一封信推动天安门城楼开放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天安门城楼开放30年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