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的建构
2019-09-10邵建新田德旭
邵建新 田德旭
【摘 要】PCK是使教学更为有效的知识。随着时代变革与科技进步,教育教学也在发生变革,翻转课堂应时而生。教师要形成符合翻转课堂背景下的PCK,才能使教师在翻转课堂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文章立足三方面的需要,依据学者们对PCK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翻转课堂给教师教学带来的挑战,构建出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在原有PCK基础上必须增加的知识结构,提出在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建构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教师;PCK;建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4-0031-07
【作者简介】1.邵建新,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0)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田德旭,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0)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在国外被称为教育革命,影响很大,实践效果也较为显著,但是在我国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传播声势浩大,但真正实践的学校屈指可数,步履维艰,原因可能相当复杂。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翻转课堂”之所以推进缓慢,客观上可能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缺失所致。由于PCK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所产生的,如艾尔贝兹(Elbaz)认为教学情境的改变会导致教师的PCK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PCK是通过实践产生于特定教学情境,同时也为相应的实践情境服务[1]。“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具有很大的颠覆性,它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教师作为学生的“教练”,彻底颠覆了原有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和互动形式。在这样复杂的“教学场域”下,教师应该具有相应的新的PCK才能与“翻转课堂”相适应,并通过实践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当前并无研究者去探讨翻转课堂背景下的中学教师PCK的建构,因此亟须探讨“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的建构问题。
二、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建构的目的
根据翻转课堂带来的挑战以及国内外学者对PCK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的建构目的在于四方面的需要。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针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立足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出PCK这一重要概念[2]。自此PCK不断被各国学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以期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已将PCK列入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知识,如2012年《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就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发展教师的PCK。随着对PCK的深入研究,美国学者米什拉(Mishra)和科勒(Koehler)在舒尔曼教授PCK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的整合性学科教学知识——TPACK,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3]。而目前翻转课堂便是基于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的具体体现,但技术具有更新快、多样性等特征,教师要想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发挥优势,必须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动态的、持久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以此让自己走在同行的前列,处于优势地位。
(二)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
兹南尼基(Znaniecki)指出:“每个人无论承担何种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担当该角色所具备的条件。”[4]而翻转课堂出现后,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了从“课上传授+课下作业”向“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智能吸收”的教学模式翻转,在翻转的过程中教师从“以教定学、以教导学”向“以学定教”的方式转变,使教师从原来传递知识的“二传手”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练员、指导员”。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更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习惯,合理定位自身角色转变,加强自身的学习与适应能力,思考在翻转课堂的浪潮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角色塑造,才能应对翻转课堂给教师教学带来的新思考、新发展、新期待。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师和学生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会导致“教育”意义的危机,对整个教育工作而言,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的呈现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只有在比较充分的教育自由条件下才是具有可能的[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这种可能,它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释放学生在特定阶段的天性,一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涉及多方领域,在文理科课程的教学中均有使用。在我国一些省市学校的试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重庆聚奎中学以及广州市天河区的部分中学经实践证明: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考试成绩和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此,我们亟须建构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的PCK,以进一步发挥新模式的优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生态的变化需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手持终端等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将当前的教育推进新的历史阶段,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逐渐从过去的传统模式向具有新理念、新模型、新策略的教学新模态转型与转向[6]。而翻转课堂作为技术改变教学的产物之一,正被逐步引入中学课堂之中。彻底改变了原有教学内容的呈现、学习方式和互动行为。导致中学课堂原有的教学生态系统失衡,出现了中学课堂新生态,而新的课堂生态尚不稳定,各种冲突不断凸显。在这样复杂的教育新生态下,教学情境也同时发生变化,导致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还不能完全对其表现为顺从与适应。
三、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建构的依据
我们从两方面去探讨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的建构依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挑戰性的关键特征和PCK建构的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一)翻转课堂带来的挑战
1.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翻转课堂”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特殊“产品”,经国内外的部分学校试点之后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那些缺乏思考、盲目跟风、效仿此模式的学校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深度应用。如已有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仅把教育技术的功能局限于取代板书、教材,旨在使自己教学更轻松、更方便[7],不愿或无力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诸多便利功能,而且忽视了翻转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育人新理念,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教师缺乏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上。
2.给学生带来的挑战。
时下的科技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如微信、微博等软件高度应用于人类生活,人们似乎更喜欢“小而精的东西”,而翻转课堂赶上潮流抓住机遇,为方便学生的学习,把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制作成碎片化的“微课”形式,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和资源以及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还可以不限时间、空间自定步调地对新知识预习和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然而已有实践表明:“在这个基于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并非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8]。所以对于“翻转课堂”而言,需要学生积极自主地高度参与师生的教学互动。这对学生的“自主性”有很高的要求,也是很大的考验。
3.给课堂管理带来的挑战。
“翻转课堂”是教师通过录屏软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学生们在课下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律,自行调整作息时间与环境,使用自己手中配备的电子书包、iPad等电子设备对教学视频进行下载观看。在课上教师通过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的检测平台系统,发现遇到同一问题的学生,把他们分到同一学习活动小组,以此便于教师节省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如果需要小组同学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合理安排活动小组成员参与实践活动的课堂分工。在这样灵活多变又充满复杂的“教学场域”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自主而不散漫的学习氛围,显然需要教师具备适当的课堂管理知识,有效安排师生的教学活动,使师生的“翻转”学习顺利进行。
(二)PCK的相关研究
2001年,皮尔森(Pierson)在舒尔曼的PCK框架的基础上提出,PCK的结构中应该加入技术的元素,从而完善和发展教师专业知识。而安杰利(Angeli)和瓦拉耐兹(Valanides)也支持了该观点,即应该在PCK框架的基础上引入通信技术(ICT)来补充现有的教师知识体系[9]。米什拉和科勒两位学者于2005年同样提出了全新的教师知识框架——TPACK[10],依然提出技术列入教师知识发展体系之中的必要性。之后尼斯(Niess)提出技术可以增强教师PCK的专业发展,并提出了TPCK的概念,认为基于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代表了一种“用于描述教师运用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所需要的知识”[11];学者米什拉和科勒在PCK的原有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指出了基于技术的元素列入PCK结构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学者对PCK的探讨,不难发现技术的知识是当下大数据时代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新元素,把它纳入教师的PCK结构中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翻转课堂背景下教师需要建构PCK结构
不管PCK包含何种成分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整合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态。这反映了教师具备整合能力的重要性。此外,克罗斯曼(Grossman)对PCK内涵的界定引用最广,他把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大致分为四个维度:课程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评价的知识。[12]并着重指出教学观念的统领性作用,体现了教学观念在促使教师PCK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性作用,教学行为相当程度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观念[13]。而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作为国内致力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研究的专家,北京大学赵国栋教授在“西部教育高层论坛”2017系列学术讲座之三中提出了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了技术与观念的相关关系,他认为:翻转课堂在我国未能全面展开,与部分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有一定的关系,教学观念没有转变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对自己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缺乏信心。
试图用固定的、统一的PCK结构框架涵盖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就翻转课堂而言,中学教师PCK建构的关键内容不仅需要教师掌握课程的知识、学生的知识以及评价的知识,更需要且必须要掌握能使教师在翻转课堂背景下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结构——技术的知识、教学管理的知识以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基于原有的PCK进行再整合、再创造,有效迎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给中学教师运用翻转课堂以切实的帮助。
四、翻转课堂背景下中学教师PCK的建构策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同样处于变革之中。教师所拥有的PCK必须产生变革才能与目前基于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将教师具有的PCK转化为最有效的知识。
我们利用PCK的观念性、技术性、整合性特征,结合翻转课堂呈现的新挑战,对中学教师PCK建构提出以下对策。
(一)推进新技术,增强教师个体软实力,转变教学观念与习惯
梁永平教授也赞同克罗斯曼的PCK结构中教学观念的统领性作用,他认为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PCK具有一定的观念性特征,PCK的产生受到教师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对PCK包含的其他几类知识进行再生产、再创造[14]。对此,我们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内外强化措施:激发教师内部动机、外部強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习惯。
1.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提升教师个体软实力。
目前的教师考评机制通常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作为参考维度。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跟上潮流抓住机遇,积极应用现代技术将自己的教学成果、科研产品等曝光在大众媒介下,受到更多的人敬仰和崇拜,剑走偏锋成为“网红”。这并不是贬义,反而能够使教师通过互联网路径进一步扩大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力,体现了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创立伊始的特征。随着翻转课堂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会越来越普及化,“网红”教师会越来越多,受惠的学生也会更多,由此就产生了一种竞争机制,内在激励教师必须顺应趋势提升自己教学与科研的软实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2.教师自己动手——掌握快课技术。
教师应提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关于微课、慕课制作技术的培训,并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取经。如常用的快课软件(Rapid E-learning),是一种基于模板和套件来设计课件的快速化制作软件。该软件模板功能强大且灵活性强,并且操作简单、快速生成,是专为微课制作的软件,更主要的是教师通过数小时的培训,便可以高效掌握“快课技术”,更适合教育技术入门零基础的教师所使用。
3.开展课例研究——转变教学习惯。
积极参加校本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开展有关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例研究。为提高课例研究的成效,课题的选取要有典型性,要充分反映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特定教学活动。积极“采用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模式,对于熟手教师可采用两次备课两次反思,两次备课两次上课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也能激活教师的教学体验,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15]。
(二)选择高效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学生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独立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以及对学习资源的主动习得,在课上如何积极主动与同学、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对新知识的内化。所以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1.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
研究表明,以问题为基础,注重以引导、启发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6]。通过设置PBL学科教研室、尝试运用PBL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但不易稳固持续的问题。
2.快课制作多样式,激起学生观看兴趣。
利用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快课技术”,可以把不同学科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作成不同的样式,如主持式、动漫式、科幻式、情景式。人文类学科,如地理、历史、语文等科目,适合于主持式、情景式的微视频讲学。理科课程,如物理、化学等科目则更适宜选用动漫、科幻样式的微视频讲学。用多样化的方式制作微视频,更利于激发不同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提高“STEM+教师”能力
PCK不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简单叠加和积累,而是其成分相互整合的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整合性特征,在特定的群体内具有一定的传递性特征。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PCK所包含的几类知识的整合能力,并借鉴优秀教师应用翻转课堂的经验,以此来应对教学情境灵活多变的翻转课堂。
1.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
2016年在上海教育峰会上对“STEM+”的研讨中指出:STEM教育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领域为一体的跨学科教育,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已经建立了梯次递进的四级勋章体系,并制定了《教师评级指南》,以此作为衡量教师能力和素养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17]。其实翻转课堂同样可以作为STEM的成果,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具体学科课程+工程平台的建设”三者相融合,呈现出一个多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更需要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其多元立体的模式相匹配。由于中学教师的PCK不是四个维度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整合交互的结果,我们相信教师通过STEM的教育培训之后,在整合知识的能力上会有一定的提高,而PCK产生的关键要素就在于将其所包括的知识交互协同渗透,最终使教师把特定主题知识整合成易于被学生理解的表征形态。
2.积极请教具有熟练翻转课堂授课经验的教师。
PCK作为“群体性知识”在特定的群体内具有一定的可传递性。所以中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职培训、阅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期刊文献和专业书籍来丰富自身的PCK,也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互相探讨反思交流彼此的优缺点。向具有丰富翻转课堂经验的优秀教师取经,搜集他们翻转课堂的任务清单,去实地考察该教师的上课情况,仔细研究其课上对特定课题的教学表征方式,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来践行该教师的课题PCK,以此来丰富自身的PCK资源库。
(四)掌握一定的教学管理知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教育思想中强调尊师重道,塑造出了“天地君亲师”的等级观念,师生关系不仅表现在“教”与“学”的教化与聆听,更是深化为权威与服从[18]。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管理的知识在教师的PCK形成中并不需要着重掌握。但是在翻转课堂情境中,强调师生平等、课堂氛围活跃,学习环境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时间节奏自主灵活。在这样相对开放的课堂中,教师怎样组织好学生有序进行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怎样有效指导小组中的“孤立者”,课后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交流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的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成了关键。因此,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管理的知识,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完成对学生的即时关注,尽可能地完成“家校合一”的雙向管理机制,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和活动。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建构的翻转课堂背景下的中学教师PCK结构体系尚不完全成熟,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知识点,通过真实的翻转课堂教学情境展开进一步实践与检验。由于每位教师都是差异性个体的存在,我们所提出的策略和问题是建立在大多数教师已有的实践基础之上,对于部分教师而言难免会存在不妥之处。此外,无论我们是否采纳上述中学教师PCK所具有的结构与建构策略,它至少让我们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不断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能,合理定位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需要,才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ELBAZ F. Teacher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M]. New York:Nich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3:5.
[2]SHULMAN, LEE S.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Journal of Education,2013(3):1-11.
[3]KOEHLER, MATTEW J, MISHRA P. 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1):60-70.
[4]ZNANIECKI F. The Social Role of the Man of Knowledge[M]. New York:Octagon Books Inc,1968:24.
[5]石中英.教育哲學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6]蔡宝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展及未来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8):133-143.
[7]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127-129.
[8][1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9]ANGELI C, VALANIDES N.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s -sessment of ICT-TPCK:Advances in tech 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9(1):154-168.
[10]MISHRA P, KOEHLER, MATTHEW J.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Teacher Knowledge[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6):1017-1054.
[11]NIESS M L. 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 Developing a technolog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5):509-524.
[12]GROSSMAN P.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5.
[13]董涛.基于PCK结构框架的课例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7(3):123-125.
[14]梁永平.PCK: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展的桥梁性知识[J].教育科学,2011(5):54-59.
[16]蒋振.学科教学知识(PCK)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构建途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1):113-115.
[17]姜新杰.“跨学科融合”的力量——直击2016年STEM+教育上海峰会[J].上海教育,2016(34):8-11.
[18]杨晓宏,党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