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做一个小孩
2019-09-10李永梅
李永梅
“教科书是大人写假小儿语来给真小孩读的,所以真小孩只好学大人的假小儿语,整个抄到文章里去。”读到林语堂这番话的时候,我16岁,一个真小孩,正坐在高一的晚自习教室里,奋力地学习如何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等技巧以及华丽的遣词造句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20年后,跻身真大人行列的我,在成尚荣先生的著作《儿童立场》的手稿里看到了这些字句:“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教学即儿童研究”,他认为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只有真正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并从儿童中汲取智慧,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这些直抵人心的字句,映照出真小孩和真大人的互动关系,也让我迫切地想把这本书出版出来,带到读者尤其是教师和父母的面前。
从儿童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这仅是成尚荣先生《儿童立场》含义的一角,先生所言的儿童立场,有更深广的内涵和外延,是“回到儿童中去认识真正的儿童,发现真正的儿童”。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关于如何认识和发现儿童,成先生提了四个“回到”:回到儿童原来的意義上去,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这正是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假设“假使我重新做一个小孩”的文脉相承。
重新做一个小孩,是一件美事,但需要打破成人世界的某些藩篱,做“长大的儿童”,葆有超越年龄的童心。为此,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的敏锐”;教师的“心不能变老——永远有一颗童心,好奇、探究、想象”。成尚荣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矢志不渝地探索如何陪伴儿童成长的办法,于是有了《儿童立场》这本书。
成尚荣先生的风度和学养在教育圈里始终是标杆。我初次听到“儿童立场”这个词,是在2014年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成先生发出了“教师应成为派到儿童中间去的文化使者”“要有陪儿童站在教室正中央的立场”的呼声。会后,我便恳请成先生将这个观点铺开,结集成书,让全国的教师都能听到、看到这样的呼喊。
在霾锁重楼的帝都,一页页手写稿呈现眼前。先生苍劲有力的字、才思敏捷的文、流畅深邃的思让编辑们如沐春风。正如《儿童立场》指明“儿童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先生做人的品格和为学的严谨也告诉我们优秀图书的起点。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大夏书系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