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得到,才自信

2019-09-10孙玉石

初中生写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集团军射击大人

孙玉石

自信,是对自己的信任,是相信“我能行”“我做得到”。

“你不要把希望总寄托在别人身上,你自己心里就开着花呢,一朵一朵的,可漂亮了!”这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史今班长临退伍时,对自己班的士兵许三多说的话。班长所说的“心里的花”,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对自己的信任。

许三多从来不自信,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可笨了。”

许三多,来自下榕树乡的一个农村孩子,参军以后,因为他的怯懦与笨拙,成为“孬兵”的典型。这样的孩子,他在部队都将面临些什么呢?

“一口气做333个腹部绕杠”“夜间射击集团军第一”“武装越野集团军第一”“侦察兵技能集团军第二等”,这些,是他在进入特种A大队之前获得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背后,没别的,苦练。苦练让他摆脱了“孬兵”的称号,成为“兵王”。

练成“兵王”,不代表有了自信。他爸爸来部队,让他复员,他仍然不敢对强势的爸爸说“不”。他苦恼得没办法。最后,对着从小到大他都不敢说一个不字的爸爸,他用在头上拍碎一块砖的方式,吼出心声:“我不回去!”

这个时候,他做到了坚持自己。

在班长离开前,班长是三多的依靠,他像一团泥巴一样黏着班长;班长走了,守着已经解散了的连队,他只能靠自己。这时候,班长的预言开始实现:他心里的花,开始独自开放。

自信,是一种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的肯定。能够肯定自己,是因为曾经做对过,做好过。一次成功,得出一次积极的结论;无数次的成功,积累出对自己的积极认知。这之后,才敢于面对未知,独立选择,独立承担。

那些“无数次”,有哪个是自己说出来的、唱出来的吗?还是别人一遍一遍说“你能行”,你就行了的?

不是,那些事儿,都是一件一件做出来的。请看下面这个经典场景:

袁朗看着这些绷得极紧的学员,突然喊道:

“把你们的枪械完全分解。”

咔咔嚓嚓的一阵响动,学员们手上的枪又分解成了零件。

袁朗示意离他最近的许三多出来,他跳进散兵坑。周围仍是暗夜,袁朗用一种有条不紊的快速把枪装好。他根本没在瞄具上下什么功夫,瞄准上也基本是抬手即射,对着几百米外的流动靶迅速打完了一个弹匣。

“把靶子拿过来。”

袁朗平静地说。

靶子拿过来了。

所有的点射弹痕,都集中在人体的几个致命的位置上。

报靶员汇报道:“跟白昼条件下的射击成绩等齐,我说的白昼射击是用刚校正过的枪。”

袁朗看一眼他周围的人们,所有的学员都是耷拉着头。

“全体扣五分,或者……武装越野二十公里,你们选择哪一个?”

都沉默着。这时他们身上已经少去了原有的愤怒。

袁朗指着空地:“愿意跑步的去那边集合。”

一个个学员从散兵坑里跃出来,走向旁边列队,现在他们可称服帖。

——兰晓龙《士兵突击》

狂傲、冷酷的A大队队长,能有资格对学员们的质疑、挑衅胸有成竹地回击,就来自他千百万次强化训练后产生的精准与全能,还来自他无数次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历练出的足智多谋。他有自信的资本。

当然,人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他们是自己的镜子,给自己反馈。一个孩子第一次执笔,大人告诉他“你这一横写得真好,你这一竖可以再长一些”,孩子会知道自己哪兒可信,哪儿还有差距。如果大人说:“你都练了八天了,还没什么长进,真是没用。”这孩子有什么选择呢?要么选择继续练下去,要么接受“真没用”的结论。如果他继续练习,在练的第九天,他有了长进,他便有了对抗那个“没用”的标签的信心——他知道,别人的结论,不如自己的练习来得可靠。可是,也有可能,这个孩子是如此相信大人,当大人说“真没用”时,这句话与他内心隐隐约约的自我怀疑一拍即合,他顺利地接过这个评价,于是,“没用”就这么成为他给自己的标签了。

大人们,除了上面两个选择,孩子们还会另有心声吧?

也许孩子会说:“我希望大人不但别乱下结论,最好还能帮着我指点一下,然后,让我相信我能做到。”

这也许是最好的,大人和孩子一起完成树立自信的过程。

但是,孩子,无论别人怎么说,还是你自己先要做到。

猜你喜欢

集团军射击大人
画与理
大人的快乐
打靶训练
一觉醒来给你大人级卷发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我的班主任大人
测测你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