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朝陶瓷美无匹

2019-09-10庞春燕

中华瑰宝 2019年11期
关键词:窑变元青花彩瓷

庞春燕

景德镇千年不息的窑火创造出绝妙而空灵的艺术境界—“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其中尤以典雅秀丽的青花瓷、淡雅柔美的粉彩瓷、剔透明净的玲珑瓷和绚丽斑斓的颜色釉瓷著称于世,这四大名瓷亦称“中国四大名瓷”。

“人间瑰宝”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描绘了伊人在烟雨空濛中裙裾飞扬,恰如那“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瓷一般古朴典雅、清新秀丽。此曲唱遍华人世界,甚至出现在高考和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青花瓷究竟有何魅力,触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

如果拉开历史的帷幕,我们会发现,从元代开始,青花瓷就赢得了从中东、欧洲的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的普遍喜爱,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这一切,都要从横空出世的元青花说起。

元代以前,瓷器上很少有繁复的纹饰和鲜艳的色彩,直到元青花以堪称华丽的蓝色在白底素胎上绘画,开辟了由单色釉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早在唐宋之时,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名窑名器,如越窑的秘色瓷、汝窑瓷器等,然而这些是烧成温度约1200~1250℃的软质瓷,质地疏松易碎,强度低,音声沉闷,色泽也不纯净。这并不是古人不想或不能提高温度,而是因为原料—瓷土中能够支持高温的成分是氧化铝,如果含量不够,提高温度只能把瓷器烧坏。只有坚硬、纯净、细腻的白瓷,才能清晰地呈现青花之美,这是富含氧化铝的瓷土在1280℃以上的高溫下才能呈现的特性。

其实唐宋之时也有高温硬质白瓷—在出产富含氧化铝瓷土的河南(巩窑)和河北(邢窑)。随着金灭北宋、北人南迁,北方的窑口逐渐荒废。流落南方的窑工们直到南宋末年才在景德镇发现了富含氧化铝的高岭土,他们将高岭土与瓷土“二元配方”后,终于在元代烧制出了高温硬质白瓷。

然而这仅仅是基础,元青花的诞生还需要其他因缘际会。从技术上来说,成熟的青花瓷需要白胎和透明釉、青花发色、釉下彩绘这三个要素。景德镇恰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景德镇所产“青白瓷”早在宋代便享有盛誉,本身就是白色胎体和透明釉的结合,加上高岭土助力,为青花的清晰呈现提供了可能;最好的蓝色钴料“苏麻离青”源自波斯地区,此时随着蒙古人西征的胜利来到了万里之外的中国;彩绘技艺早在唐代就已成熟,需要的是将其推上艺术高峰的人—在视知识分子为粪土的元代,没有上升通道的文人将宋代便已成熟的中国画技法带入到瓷器绘制中,这才是“元青花一诞生就是个巨人”(收藏家马未都语)的根本原因。从此,景德镇开始一枝独秀,逐渐把其他窑口远远甩在身后。

元青花的艺术高峰过去后,明代的青花瓷逐渐由艺术创作变成了大规模批量生产。随着欧洲人经由达·伽马开辟的东方航线进入亚洲的海上贸易,使用金属器、木器和陶器的欧洲人一下子被这种精美典雅、集日用品和艺术品于一体的器物迷住了,成为青花瓷海外大单的提供者。同时,大批量生产的青花瓷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并被广泛接受和喜爱。清朝建立后,宋元易代时的氛围再次出现—康熙青花瓷成功实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回归,成为青花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曾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瓷器部总经理的瓷器专家刘越认为,以元青花为转折点,奠定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的白瓷生产基地。在这个细腻洁白的瓷胎基础上,后代逐渐诞生了斗彩、珐琅彩、颜色釉、粉彩等各个瓷系,才有了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发展巅峰。

“人造宝石”颜色釉瓷

瓷上色釉古已有之,从商代的陶器黄釉、汉末的青釉,到唐代以黄、绿、白为主的唐三彩,宋代的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至明清时期,景德镇在传承历代烧制经验的基础上,将颜色釉瓷艺术推向高峰。

和青花、粉彩等重装饰的瓷器不同,颜色釉没有图画,洗练沉静,只以天然矿物质和金属氧化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经高温焙烧后呈现不同的颜色。其釉面晶莹夺目,釉色绚丽多彩、经久不变,但烧制难度非常大,故而被誉为“人造宝石”。

颜色釉的呈色主要取决于着色剂:以铜为主要着色剂,便可烧出红釉系,包括祭红、钧红、郎窑红等;以铁为主要着色剂,便可烧出青釉系,包括天青、豆青、影青等;以钴为主要着色剂,便可烧出蓝釉系,包括霁蓝、珐蓝、霁青等;将不同的着色剂有序混用,再以不同温度烧制,便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釉色。

在明代,最名贵的当数祭红釉,《博物要览》称之为“西红宝石”,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色如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古代配方中有珍珠、珊瑚、红宝石、黄金等珍贵材料,其配料之广、材料价格之高令人咋舌,可谓不惜工本。即便如此,烧制时温度、氛围、时间等因素稍有不慎便告报废,成功率极低。清代康熙年间已经做不出祭红釉了,在仿制时竟意外出现了郎窑红,比祭红釉更加色泽鲜亮,瑰丽夺目,是为珍品。

为什么要如此不计工本地烧制呢?这源于明清的祭祀制度—“国之大事,在戎与祀”,自明洪武帝朱元璋诏令以官窑瓷器取代青铜器用于祭祀后,烧制祭祀天、地、日、月的瓷器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相对应的祭祀用瓷分别为蓝、黄、红、白四色。据《大明会典》记载,早在洪武年间,四坛已分别烧过相应颜色的瓷器,此四色也因此成为颜色釉的主色调。

在烧制颜色釉时,由于釉料中含多种呈色元素,在高温作用下出现氧化或还原反应,可能导致出窑后呈现种种意想不到的釉色,即为“窑变”。窑变早在唐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就偶有出现,最初被视为不祥,明代时还被认为是“怪胎”,多被砸碎销毁。但随着高温颜色釉的大量烧制,窑变时常出现,有些窑变釉形态极美—“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釉色丰富、晶莹夺目,尤其是釉彩之流动变幻,非人力所能刻意为之。这种灵动莫测之美逐渐改变了大众的审美,至雍正、乾隆时期,窑变釉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专门生产。

清雍正帝可谓窑变釉发展的关键推手—他性好古雅,御窑珍瓷是他日理万机之暇的寄情之物,尤爱宋代的钧瓷。景德镇工匠在仿制钧窑玫瑰紫釉时,发现了窑变釉之美,并经雍正帝钦定为颜色釉新品,从而专门烧制。其釉色以红为主,蓝、紫、褐诸色斑斓交融,流光溢彩。据《南窑笔记》记载,经苦心钻研,此时景德镇御窑已能通过控制配料和窑炉火候、氛围等因素,烧造出精美的窑变釉。

清代中晚期后,颜色釉的烧制水平逐渐下降,直到当代才再次获得了快速发展,挖掘出玫瑰紫、火焰红、蓝均釉、棕红釉等一批新品,继续演绎着土与火的神奇魅力。

明净剔透玲珑瓷

一个白色玲珑瓷杯,光滑如镜,轻薄如纸,轻扣时发出清脆的乐音,亮光下隐约闪烁着如玉的光泽,杯身排列着形态优美的半透明洞眼,仿佛在坚实的墙壁上开了一扇扇花窗,整件器物高雅精巧、晶莹透剔,散发出美器的光芒。

然而,如此精美雅致的玲珑瓷,其灵感却来源于缺陷产品—古人喜爱熏香,而宋代的景德镇以青白瓷闻名,在用青白瓷制作熏炉的镂空炉盖时,由于烧制温度难以准确控制,釉料在高温下熔融流动时,填平了炉盖上镂空的孔洞,导致炉盖烧坏,然而工匠们却从这光亮透明的孔洞中大受启发,终于在明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

工匠们按照设计好的花形,先在瓷坯上镂刻出一个个小米孔(也称“米花”或“米通”),使之两壁洞透如扇扇小窗,然后像糊窗户纸一样涂上特制的透明釉,再通体施釉后烧制,烧成后镂空处便明彻透亮、不洞不漏。

至明成化年间,景德镇不仅能成批制作玲珑瓷,还把晶莹剔透的玲珑与青翠幽雅的青花组合,烧制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玲珑瓷。17世纪的欧洲人初见之下惊叹不已,不知如何称呼,见瓷器上有许多形如玻璃的透明小孔洞,便称之“嵌玻璃的瓷器”。

至清乾隆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空前发展,出现了青花加彩玲珑,镂刻图案也从单一的米粒状发展为多种花卉形状,镂雕技法则半镂、全镂兼有,疏密相间而又浑然一体。乾隆帝尤好青花玲珑瓷,曾作诗赞曰:“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清中期之后,玲珑瓷的质量与工艺水平都有所下降。

相对其他瓷种而言,玲珑瓷的镂空、上釉等工艺较为精细复杂,在手工制作的时代,稍有不慎便告报废,因而产量低、价格昂贵,主要供宫廷使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人发明了玲珑打眼机和转盘注浆玲珑釉技术,使得玲珑瓷工艺从手工走向了工业化批量生产,玲珑瓷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

淡雅柔美粉彩瓷

在四大名瓷中,粉彩瓷面世最晚,清康熙晚期才出现,然其一经面世就因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之后一直流行不衰,成为彩瓷生产的主流。那么,粉彩瓷魅力何在?

这要从粉彩瓷生产工艺说起。景德镇陶工们在康熙珐琅彩的基础上,引进了含砷的白色彩料“玻璃白”,他们先在高温烧好的素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用“玻璃白”打底后将颜料施于其上,再用干净的笔依图案之深浅浓淡将颜料轻轻推開,使之产生明暗、深浅、阴阳向背之感,增加层次和立体感,这与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有相似之处。在砷的乳浊作用下,“玻璃白”使各种色彩“粉化”—红变为粉、绿变为淡绿、黄变为浅黄等,同一颜色还可通过控制颜料加入的量来获得一系列浓淡、明暗不同的色调,这就使粉彩拥有近乎绘画一样的艺术表现力,其精品细腻生动,并给人粉润柔和、淡雅精细之感。

不同于青花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这样先在瓷胎上绘制、镂空、上釉后入窑一次烧制完成的釉下彩,粉彩属于釉上彩,即在已烧制完成的素瓷上用彩料绘画,然后入窑,在600~900℃二次焙烧后完成。

清康熙中期后,天下承平、物阜民丰,康雍乾三代君主皆爱好瓷器且品味不凡,他们亲自指导、参与瓷器制作,再加上粉彩在彩瓷中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故迅速成为宫廷新宠,制作水准快速提升,至雍正时期已日臻成熟。有时一件器物上用色多达二十余种,皴染层次丰富;同时画面疏朗,留白较多,整体意境悠远高雅,艺术水准极高。《陶雅》中赞曰:“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随着彩料由进口转为国产,民窑也开始大量烧制粉彩。至乾隆年间,粉彩瓷进入黄金时代,宫廷用瓷常见一个器物上以红、黄、蓝、绿、紫等十余种色釉为底,青花、五彩、斗彩并施,并加绘金彩或黑彩等,其富丽繁缛、工艺精湛堪程度称前所未有。康雍乾时期可谓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随后,粉彩瓷制作水准便逐渐没落。

景德镇那不熄的窑火和不朽的匠心,成就了千百年来无数精美的瓷器。今天,它们不仅是博物馆中的珍贵国宝和拍卖会上的一连串数字,更是被赋予了温度与情致的艺术品和日用品。且让我们把视线从历史中拉回,从几案上的一盏茶壶开始,在静心品茗中,慢慢感受那土与火铸就的永恒之美。

猜你喜欢

窑变元青花彩瓷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马晓军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谈浅绛彩瓷画及其蚌埠传承
探析宋三彩瓷枕的艺术风格
浅谈建水紫陶工艺之窑变 紫陶“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