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019-09-10孙轶强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考题板书课件

孙轶强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已成为今天基础教育教学的常态,语文课堂同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获取信息、化难为易、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等方面获益颇多。不过我们在调研观课过程时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时,没有把握住使用原则,出现了内容冗杂、繁复的问题,需及时纠正。笔者以某位教师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使用的课件为例,试析语文课堂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如何删繁就简,恰到好处地发挥其引领功能。

一、可以口述的不要用课件代替

课件1:

这位教师把本应口述的导入语用课件的方式展示,使“导入”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口头表述的时候很多,包括激趣、提问、启发、讲解、评价、鼓励以至于维护学习纪律等,这时以口语而不是以课件表达最能体现语文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具有灵活性、即时性和创生性,几乎难以预设,更无法用课件所取代;用课件呈现的,应该是口述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记住的东西。建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口述的不要用课件代替。

二、教材原文不必出现在课件中

课件2:

这是执教者演示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出处和演讲背景,内容来自教材中的课文注解。凡是语文教材中原有内容,如单元提示、课文、注解、课后习题等,都在学生阅读视域里,将这些内容搬到课件上,不但重复,还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情况除外)。有的语文教师在设计朗读环节时,把课文打到了大屏幕上;有的语文教师把注解中的背景、作者介绍也设计成了一页PPT,这就显得画蛇添足。有时一些教师对课件疏于校对检查,呈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与课本不一致,引起学生困惑。因此建议,教材中的原文不必出现在课件里。

三、答案不要在课件中呈现

课件3: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将学习目标、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序列问题、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以课件形式呈现,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丰富了学习内容;既创设了学习情境,又解决了疑难问题。但一些教师将思考题的答案也呈现出来。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三道题有无思考价值,单单答案的呈现就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教师设置有一定梯度的序列思考题,无论难易,目的应直接或间接指向学习目标,同时起到发展思维、体验审美、启迪思想等作用。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目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探究历程以及沉淀下来的学习方法才是我们应当达到的最终教学目标;而预设好的答案往往框住了学生积极而活跃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形成追求标准答案的心理定式,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建议,思考题(讨论题)的答案不要在课件中呈现。

四、课件不能代替板书

课件4:

这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写作结构(思路)图,本应逐步循序出现在黑板上,却在白板上一闪而出,没有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没有板书过程的依次呈现,没有写作思路的梳理,设计虽美观,却几乎没有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痕迹。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以白板取代黑板的现象很普遍,对一些教师而言,这似乎省了板书的工夫,如果直接从网上下载而不修改,更是“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但其后果也显而易見:弱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重点不明确,语文学科知识脉络构建残缺,情感的熏陶苍白乏力……语文学习需要时间,需要下慢工夫,很多时候,教师板书的过程就是学生渐入佳境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消化和涵泳体味的过程,就是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被课件取代,教学效果将严重缩水,大打折扣。因此建议,课件不要代替板书。

我国2012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课件的有效使用问题。当用之,则精心设计;当删之,则去除冗杂,守住语文教育的初心,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思考题板书课件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六个连续的数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减法变成加法算
别让“风”迷住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