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实践的价值原点与行动范式

2019-09-10张烨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3期

张烨

【摘 要】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作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重要的价值意义是引导学生从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为此,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既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他们自己能够达到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终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实践;价值原点;行动范式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4-0007-04

一、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实践的现实指向

笔者在平时的调研中发现,由于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师资水平等诸多要素不同,校际开展心理辅导课的差异很大。少数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师资水平形成了校本心理辅导特色课程;大部分学校则因指导思想问题,奉行拿来主义,直接采用现成的教材,未考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化过程缺失,导致学校心理辅导课水土不服,既不适应学校发展,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辅导课的效果。

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要让心理辅导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各学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发相应的心理校本课程。

“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在执行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过程中,为使课程更符合学校校情和学生需求,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调整;二是学校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无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进行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本文主要围绕第二层含义,对无锡市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进行阐述。

二、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实践的价值诠释

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与其他校本课程一样,都是以校为本,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依托校园人文环境,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质的特色课程。

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并在学校具体实施,因此,必须体现学校的教育价值。那么,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有何价值呢?

(一)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平台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理念,而要真正落实和践行其理念,就必须打造相应的课程平台,校本课程就是最好的实践载体,独具特色的心理辅导校本课程能很好地体现和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有的学校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作为办学理念,期待孩子的梦想像种子一样不断成长,期待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为此,学校提出了“让心灵沐浴阳光,让生命幸福成长”的心育理念,并将办学特色定位为“幸福成长教育”,开发出心理辅导特色校本课程——适性课程,为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二)培养心育名师的生成平台

开设心理辅导校本课程,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一个发展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能提升教师的学术底蕴,丰富其生命体验,开拓其理论视野,培植其教育主张,沉淀其教学个性,进而帮助他们走上名师发展之路。

(三)达成培养目标的生长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积累一生的心理资本,一所好学校必然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站位也较高,更多的是方向性的,不可能兼顾到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心理辅导校本课程能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的价值指向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同时也为达成学校培养心理健康學生的育人目标提供有效载体。

三、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实践的理论基础

在设计和实施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成长需要来设计,要考虑课程的丰富性和可变性,教学过程应强调活动、体验、会话、反思与转变,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下述三种理论能为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一)“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所谓“以人为中心”,就是反对任何把学生放在次要地位的教学形式,心理辅导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践要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发展为取向,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要以“催化”代替“教导”,以促成学生“自我指导的改变”。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核心的假设是:“每个人均有一种内在本然的倾向,促使个人探索环境、学习知识,并致力于追求更能充分发挥功能、更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此过程是根植于个人内在的一种能力或倾向,不论个人是否觉察到,它都能产生作用。”

(二)“强调参与”的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论专家、美国学者多尔认为,没有人拥有真理,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我们的课程目标应该是丰富多变、不断生成的,内容要有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和模糊性,教学过程应强调参与、会话、反思与转变。多尔还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

(三)“心理社会期”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为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发挥其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的重要意义做了最好的理论诠释。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设计都离不开埃里克森对人生8阶段(特别是前5个阶段)发展危机的总体判断。个体经历每个阶段时,都会对社会生活形成某些基本的态度,任何一个阶段内出现的问题将会导致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困难;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挑战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解决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发展危机。

四、心理辅导课程校本化实践的规范程式

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办学理念能否执行以及学校特色能否形成。因此,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由指定部门负责开发、设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学校资源,完成开发并付诸实施。下面结合江苏省天一中学的“天一心理”校本课程,具体阐述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范程式。

(一)组织领导

为保证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任组长,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年级组长、心理健康教师等为基本成员,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吸纳部分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参与。

学校教科室为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责任单位,负责具体策划、组织课程开发;德育处负责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工作。

(二)确立目标

学校以“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天一校园都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培养目标。据此,学校确定了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为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提供支撑性服务;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保障性教育;为学生自我成长力量的唤醒提供专业性指导。

(三)开发与实施

学校组织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纲》以及《无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并在学生中做了大量调查,从而确立了课程设计的原则、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同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安排为校本选修课,主要面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安排在每周的选修课时间和周六的社团时间,由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具体实施。

(四)课程内容

学校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涉及的主题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自我。

主要目标: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悦纳自我、超越自我,充分发掘自身潜力。

主要内容:我是谁(学会了解自己的方法)、我的气质、价值拍卖、生命A4纸、接纳自我、我自信我成功、珍惜生命、开发你自己(超越自我)。

2.人际交往。

主要目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伙伴、教师以及家长的交往,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主要内容:我的好朋友、男生女生、吾爱吾师、我的父亲母亲、沟通无极限。

3.学习心理。

主要目标:培养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主要解决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问题。

主要内容:做学习的主人、潜力无限、学习有妙招、时间管理、化解考试焦虑、创造神话。

4.职业指导。

主要目标: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选择和准备。

主要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指导、学会选择。

5.健康心理。

主要目标: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学會调节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康的人格。

主要内容:快乐是一种选择、应对挫折、压力管理、做一个积极的人。

(五)实施策略

学校强化三点实施策略:一是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的体验,强调体验后的感悟与认知改变,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改变转化为积极的行为模式。二是关注群体。要求教师营造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团体氛围中健康成长,个别学生的问题则在课后单独辅导。三是重视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性和潜能,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就是唤起学生内在的力量,激发其潜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视实际需要运用游戏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情景剧、拓展活动、问题辨析、心理茶座、心理互助和自助研究等。

(六)课程评价

评价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遵循学生第一的原则,强调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为提高学生参与改变的积极性,学校强调过程性评价,即采用学分制管理,以课堂分享、小组表现、课后作业为主要考量因素。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和感受,要求学生写反思日记,了解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及思维、情感投入情况等。总之,课程评价的目的是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做出相应调整或改变,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作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为此,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既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他们能够达到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终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