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善·求美·求效
2019-09-10欧斯娜
欧斯娜
【摘要】“真、善、美”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灵魂核心,是其高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要发挥文艺主题“真、善、美”的核心思想。虽然小学音乐课程并不是高考的必修课,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至关重要。但是,如何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开展音乐教学,已成为决定小学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小学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课程的人文性价值决定了这门课程可以通过日常教学渗透人文精神和德育, 小学音乐学科本身的特征与性质也决定了这门课程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性质和相关理念,从真实性和美感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即:求真,采集真知灼见,培养求实精神;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认知世界美好,成为创造之人;求实:开展教学改革,追求人文美育。
【关键词】小学音乐;人文素养;美育
结合我校小组合作课改模式和个人专长,笔者将舞蹈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给予音乐课堂注入灵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音乐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课堂的灵性,渗透灵气。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但道德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道德教育来实现。如果你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对小学音乐课堂中道德教育渗透的一些探索。
一、求真: 采集真知灼见,培养求实精神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小学课程的目标是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通过教学和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表现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任。而求真是音乐学科的特性,通过音乐旋律、节奏,表达真善美,真是真知,是求真务实,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准都需要实事求是,在这种求真观念的启发下,没有含糊不清,培养学生的写实精神。音乐教师就像一个“魔术师”,要努力在课堂上,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的认识到知识世界是怎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纵观目前中学音乐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将目光紧紧锁在成绩上,认为音乐课程不是中考的必考课程,所以只要学生将精神集中在其他学科方面,能取得优异的中考成绩,就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择手段想尽办法去提高教学成效,但是这种穷尽一切办法的背后,是学生的叫苦不迭,是一种有违客观的学习规律性的一种知识灌输,学生可以学习到什么?在笔者看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求实精神,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迎難而上,在面对难题,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你也可以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这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可以听音乐和感受到音乐,但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定义“音乐”,也无法弄清楚音乐的类型。如果老师根据教科书盲目地谈论枯燥无味的理论,学生们一定会陷入云雾之中,导致毫无思绪,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有可能改变理论上的讲述方式,例如,将学生与生活中的音乐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当笔者谈论乐器时,会播放学生经常在生活中听的曲目,让学生判断音乐中几种乐器的合奏,帮助学生区分各种乐器的发音。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求善: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近年来,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非常流行,笔者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一些关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仔细研读了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理念,杜郎口中学的合作教育思想和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笔者在教学中也融入了合作交流。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目前来说,大多数的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他们中大多数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要想改变他们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正如前面所说,如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也是和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在音乐课上,笔者有时会让学生创造性地合作,通过合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互相合作过程中的互补优势也激发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乐趣。结合笔者的个人专长,将舞蹈融入音乐教学中,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结合竖笛对“金蛇舞”的欣赏,引导学生体验民间音乐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表达的情感。在教学时,笔者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过年的时候会参与哪些家庭活动,对于过年有怎样的感想,结合学生们对于过年的感受和体会,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告诉学生你已经长大,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过年,懂事孝顺是给予长辈的最好的礼物。例如,当笔者上新课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合作。看哪个群体唱得最好,他们彼此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在加深。这也激发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求美:认知世界美好,成为创造之人
求美是音乐课堂渗透德育理念的最高境界,引导学生认知世界的美好,把前人的从事的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将蕴含在音乐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促使学生懂得怎样的世界更为美好,成为一个懂得创造的人。“美”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它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的美感,思维碰撞的激情、生活的滋养、以及提高文化素养的生活之美。这种“美”显然已经脱离了课堂实践本身,并实现人类的思想品质,人类的追求和人类的思想。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践中走向无限的生活延伸和完美?相信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美的价值,从而渗透学生的思想,汲取学生对真、善、美的体验。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的旋律,并根据心情创造的歌词和音乐,对我国和家乡爱的思想和情感的增强,并且让学生通过德育渗透,把这种情感写到作文里,引导他们回顾中国的现当代历史,认知当下世界的美好,成为懂得创造之人。
四、求实:开展教学改革,追求人文美育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副科,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副科被占课的现象,特别是到了每个学期临考的时候,副科几乎都是“退居二线”的状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笔者认为,首先要坚持每一节音乐课。当前来说,音乐课堂基本上每周只有两节课,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坚持上好每节音乐课,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结合笔者所教的学生普遍来说,他们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的培养也没有加以重视。
有很多学生在参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每个音乐课程,笔者会安排一些作业前的作业,或者安排一些创新的家庭作业来指导学生参加每个音乐课程。比如,在教学《希望的田野》这一个单元的时候,引导学生们在课前就开展关于“希望的田野”的思考,结合孩子们在生活的经历,引导孩子们想象一下秋天丰收时的情景。通过類似这种前置作业的布置,学生对于新课的内容更加有期待,在教学的过程中,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真正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历,在他们的心中激发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教师应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主要呈现在对于学生音乐学习基本功,学生的听、唱等能力要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素养相对较低,但他们对外界更加好奇,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长期处于“散养”状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的知识点、新的理念其实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能力其实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坚持音乐基本能力的教学,真正力促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而不是仅仅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业余“调剂”课。在教授“龙的传人”这首歌曲时,笔者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爱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演唱歌曲“龙的接班人”。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多方位创新,结合小组进行比赛,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能力。当然,音乐课不仅是歌唱,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积极充分调动。
总而言之,音乐课堂渗透德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情感理念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渗透这种向上的育人理念。同时,将道德教育的积极能量传递给学生,并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与创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