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冼星海与钱韵玲: 战火中的音乐伴侣

2019-09-10

华声文萃 2019年5期
关键词:鲁艺冼星海大合唱

抗战中结为伉俪

冼星海于1905年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1921年,他进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预科半工半读。1929年,离沪赴法勤工俭学。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继续学习和深造,成为该班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留学生。1935年,学成毕业并踏上归程。

在上海,经田汉和张曙介绍,冼星海参加了“歌曲作者协会”,并结识了进步音乐家任光、吕骥、贺绿汀等人。后来,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组织——中苏文化协会,与诗人塞克合作创作了《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赴战曲》等爱国歌曲,用音乐鼓舞中国人民英勇战斗。

1937年,23岁的钱韵玲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教师。她的父亲钱亦石是中共早期党员、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钱韵玲从小随父亲在上海读书,并和母亲经常为地下党传送信函。“七七事变”后,她回到湖北,成了抗日救亡宣传第一线的骨干。

1938年年初,钱亦石不幸逝世,武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钱亦石是冼星海非常尊敬的师长,骤闻噩耗,他悲痛不已,当即挥笔写了一首挽歌。挽歌写好后,冼星海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要在追悼会上咏唱。歌咏队派了一位姑娘前来取歌谱。姑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眼角、眉梢尽是悲戚哀伤。当她捧读歌谱“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后,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如一枝泣露幽兰。冼星海关切地询问,女孩哽咽着告诉他,钱亦石是她的父亲。

此后,冼星海和钱韵玲的交流便多了起来。不久,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拍电影,准备在东湖取景拍摄。金山一直非常欣赏冼星海的艺术才华,不仅让冼星海担任影片配乐的作曲,还让他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并在冼星海的引荐下让钱韵玲饰演另一个重要角色。拍摄电影的日子里,冼星海和钱韵玲朝夕相处,擦出了爱的火花。

后来,冼星海郑重地把影片插曲《江南三月》献给钱韵玲。这让酷爱音乐的她感动至极。这一年,冼星海33岁,钱韵玲24岁。这年的7月20日,他们在田汉等人的主持下正式订了婚。

在延安同甘共苦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他带着钱韵玲一起去了延安,并在途中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到达延安后,夫妻俩住进组织安排的一孔窑洞里。冼星海在鲁艺音乐系任教授,钱韵玲则在学院的高研班学习。从此,他们开始了革命的新生活。

1939年春天,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全面封锁。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边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冼星海和鲁艺的师生们一起上山开荒。在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中,冼星海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大型歌舞话剧《生产大合唱》,讴歌边区人民自力更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惯大米饭的冼星海和钱韵玲,慢慢地适应了色泽鲜艳却口感粗糙的小米饭;买不到咖啡,钱韵玲便把黄豆炒熟,磨成粉,拌上红糖,用开水冲成“土咖啡”;烟嘴坏了,冼星海就把一支毛笔的笔头拔掉,把笔杆安在烟头上当烟嘴用。艰难的环境让这对革命夫妻滋生了相濡以沫的深情。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六天六夜几乎不眠不休,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1939年5月11日晚上,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晚会上,毛泽东对《黄河大合唱》给予了高度评价。很快,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被推上国际舞台,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檄文和喧天鼙鼓。

1939年8月15日,他们的孩子出世了,取名妮娜。出身贫寒、命运多舛的冼星海,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

一别生死两茫茫

1940年11月,冼星海等人获准取道新疆赴苏联。同年12月,冼星海抵达莫斯科,受到苏联音乐界的热烈欢迎。冼星海向苏联朋友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情况,并和苏联同行交流和切磋音乐艺术,同时酝酿和准备从事新的音乐创作。不料次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冼星海原来的初衷不能实现。于是,他决定返回祖国。

但回国之路千难万险。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环境恶劣等原因,在小城库斯坦纳依,冼星海病倒了,患上了肺结核、心脏病、腹膜炎、肝病等多种疾病。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的医院中病逝,终年只有40岁。

这一切,远在数千里外的钱韵玲一无所知,她仍痴痴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当冼星海逝世的噩耗传到延安之后,許多同志失声恸哭。

为了继承先生冼星海的遗愿,钱韵玲倾注毕生心血从事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即使在病中也不辍笔,直到1994年,她在杭州走到人生的尽头。

(摘自《海东时报》)

猜你喜欢

鲁艺冼星海大合唱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春天的大合唱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旧报纸的童梦
大合唱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