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慢不破”:宋朝的科举改革
2019-09-10马少华
马少华
在宋朝初期的“高考”——科举考试中,有一个很奇葩的规定,就是谁最先做完谁就是状元,即“殿试用三题,以先纳卷子无杂犯者为魁”。那么,如果一场考试中,有人同时交卷,如何处理呢?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试中,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完成考试并交了卷,宋太祖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也犯了难,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于是,武臣出身的宋太祖决定让两人在朝堂之上打一架,谁赢谁为状元。结果,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中了状元,也因此被人戏称“手搏状元”。
根据打架结果来定状元的行为看似滑稽,王嗣宗也受了些奚落。不过这恰恰显示了宋太祖对文、武的双重要求。后来,王嗣宗历事三朝,为政严明,实实在在做出了一些成绩,颇得朝廷信赖,可见宋太祖还是识人不差。
但一味讲究速度的取士原则,仍是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当时的读书人凑一块儿都不比谁文章写得好,光比谁写得快,连图书市场上也都是教你“快速写作”的书。
后来皇帝换成了太祖的弟弟太宗,宋太宗一看,这样哪行啊?都跑得这么快,灵魂都跟不上了,于是就跟主考官商量,不再以速度为标准。
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的会试马上开始了,考生们还不知道这个新规定,都答得很快。还没到中午呢,就有一个考生做完了,屁颠颠地跑去第一个交卷。按照以往的规矩,这个考生基本上就是会元了,但主考官拿过卷子,连看也没看,直接在上面打了个大大的叉——不及格!过了一会儿,第二个考生又来交卷了,老远就冲着主考官傻笑,意思是老师看看我,本场第二快!主考官也冲他笑笑,满足了他的愿望——第二名,出局!
就这样,一连淘汰出去十几个先交卷的,主考官这才刹住车,从最后交卷的里面挑了一份,定为会元。这个晚交卷的幸运儿,叫孙何,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人。
孙何为什么交的这么晚?其实也没别的原因,就是写得慢。要是在以前,肯定是后几名,但这次却时来运转,意外地成了幸运儿。这就叫命运,跟你自己是否努力、是否争取都没关系。
到了殿试,还是有考生没转过弯来,比如大才子李庶几。李庶几才华横溢,写作速度也很快,被公认为本科状元的热门人选。会试的时候可能状态不是很好,没有早交卷,结果被他躲过了一劫。但李庶几还不知道其中的内幕,到了殿试就发誓这次一定要加快速度,不考个状元誓不罢休!
当别的考生还在搜肠刮肚努力凑字数的时候,李庶几已经全部做完了,第一个交卷。交完卷后,李庶几环视了一下考场,满意地笑了,在他心里,状元已经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他回到家,大摆筵席,还请了民间艺术团,敲锣打鼓地庆祝自己高中状元,弄得满城风雨。
消息很快传到了太宗耳朵里,这个小李也太嚣张了,明摆着是在跟我作对啊,于是专门下令:李庶几不光这科不录取,以后的两科也不能再参加考试!
状元大热门没了,那么该给谁呢?太宗一想,会元孙何不就挺好吗?再一问主考官,又是最后几个才交卷,行了,矫枉必须过正,就要选一个最慢的,才能刹住这股只看速度的歪风!
于是,孙何凭着慢功夫,又幸运地成了本科状元,也是大宋朝的第一位“三元”。
至于李庶几,被罚停了两科,直到8年后才考中了进士,而且还高中会元,看来水平确实不低。
跟孙状元同科的还有一位大名人——丁谓。对這个人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挺他的人说他是个能臣,确实做了很多大事,但贬他的人说他太会拍马屁了,做人太没原则。丁谓自视甚高,但这科只排在第四,很不满意,就跟太宗发牢骚,太宗也挺幽默,说:“甲乙丙丁,你姓丁,不正好是第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