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视化视野下的学生学力生成教学

2019-09-10高先列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力罗斯福可视化

高先列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借助可视化工具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生成、思维发展、情感激发和行为创造,在促成学生学力生成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一、“学力课堂”的含义

“学力课堂”是以学生学力生成为要义的课堂。“学力课堂”中的“学力”是指学习主体的学习实力(learning power),即学习主体已经拥有和借助学校学习资源,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所习得的有益于未来发展的能力总和。学力要素包括基础力、认知力、内动力和行为力等。其中,基础力是指学习主体现实所具备的身体机能、知识、技能和情感等继续学习的实力。认知力是指学习主体学会学习的能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内动力是指学习主体学习的能动力,即学习主体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情志意愿、学习效能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支撑持续学习的坚毅而持久的驱动力。行为力是指学习主体学会做事的能力,即学习主体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将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情感转化为行为,达成预期目标的行为能力。

二、学力生成的可视化

学生在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综合、隐形的过程。在“学力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形象,让思维过程直观可视,其最基本的路径就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借助可视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层次化的引领,达成知识系统、知识逻辑、思维演进逻辑和行为创造逻辑的高度融合与和谐统一来实现,从而有效地克服知识、思维、行为、情感动力的各自独立,相互割裂的弊病,逐步实现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和实践创新。其次在教学预设和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思维可视化工具,让学生真实而直观地感知、体验知识生成和能力建构的情景,在生动活泼学习中,开发智力潜能,实现学力的层次性、渐进性生成和螺旋式提升。

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的课堂教学为例。

案例一:《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新课教学摘录:

(一)自主學习,系统建构

自学: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按照学案要求自读教材,根据学案提示梳理美国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史实,分析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链式爆发以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

互学: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检视知识整理的科学性、完整性并相互交流整理心得,再次优化,最终整理如图一。

点评:通过自学、展学和互学,借鉴别人的长处,优化重组,在依据知识的内在关联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碎片为整体”,建立起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连接链条,构建了完整而直观且富有特色,相互关联的子知识系统,夯实了学生认知力基础,达成了初步学力的生成,即实现了学生学力生成的第一层境界:知识关联。

(二)探究问题,发展学力

点拨导学一:

教师:这张导图中危机爆发“原因”展示:“(社会)基本矛盾尖锐→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生产消费严重失衡→股市暴跌”。这样排序的逻辑依据是什么?

学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而产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产物,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随着分期付款,信贷消费进一步发展,刺激了盲目生产,无序竞争,才导致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股市疯狂投机,引发股市暴跌,最终刺破经济繁荣的泡沫,产生危机。总之,经济危机“生于矛盾”“罪于政策”“成于失衡”“爆于股市”。

点评:在可视化知识的系统背后隐藏着强大的内在逻辑,即思维过程中要遵守的思维规律和规则。“学力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和挖掘出知识系统背后的逻辑,达成知识系统与逻辑系统的统一,建构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习惯于尊重逻辑,重塑逻辑,让学生学力由初步学力延展到中度学力,达到了学力生成的第二层境界:知识逻辑。

点拔导学二:

教师:结合经济危机原因和罗斯福新政措施,讨论思考后用一句话概括罗斯福经济治理的原理?说明理由。

学生:依据我国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结合罗斯福的改革措施,他经济治理的“基本原理”是“压缩生产,扩大消费”。因为罗斯福是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坚持基本制度前提下,他唯一可选择的就是针对“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进行强力调节。“失衡”是由过度的自由竞争所致,所以,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府强力“压缩生产”表现为:国家监督企业生产,压缩工业;政府补贴,减耕减产,压缩农业。强力“扩大消费”表现为:复苏行业,恢复就业;限制工时,保障工资;以公代赈,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增加消费等。最终目标是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动态平衡。

点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连贯的、系统的和内在逻辑关联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图的引导下,只要尊重问题背后的逻辑,透过现象分析出问题的本质,利用知识系统和逻辑系统及内在关联,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可视化工具”辅助的结果,让学生学力由中度学力提升到深度学力,达到了学力生成的第三层境界:思维逻辑。

点拨导学三:

教师:依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进行类比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思维方式之一。类比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得有先有后,有轻有重,解决起问题来才能有条不紊。大家想想看,从罗斯福改革的一整套措施中你能学到什么?

学生:从罗斯福解决问题的进程看,罗斯福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历史使命意识和激情是驱使他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我们学到了他解决问题的一整套科学方法:一是解决问题要抓源头,如他首先整顿金融,恢复信用,为生产与消费的恢复提供流动资金,利用金融与工业和农业的正向关联,刺激经济。二是解决问题要抓重点,美国是工业国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解决好重点,才能扭转乾坤。三是解决问题需要全面协调、整体互动。如抓住金融,理顺关系;抓住工业,稳定关键;抓住农业,稳定基础;抓住工程,补充就业;建立保障,扩大消费。通过多管齐下,全面协作,共同发力,实现了经济运动的正向反馈和良性循环。总之,罗斯福解决问题的基本智慧是有勇气,有担当;抓源头,理关系;抓重点,扭乾坤;抓全面,促联动。

教师:同学总结得很好,其实,每一位智者在解决问题时,都应当遵循先框架后细节,先总体后具体,先重要后次要,全面协调的思维逻辑,实现解决问题的知识、思维、情感及行动路线紧密结合。

点评:教育智慧体现在智慧教育上,而智慧教育是逻辑严谨的教育,要做到思维逻辑严密,就必须把握事实材料,将其建立在知识、知识系统、知识逻辑、思维逻辑基础上,找准事物演变的有效关联,把握内在的因果联系,或以因推果,或以果推因,利用已知推测未知,对事物发展趋向进行可行性论证,再利用矩阵分析,预估行动路径并指导人的行为,从而构成解决问题的行动逻辑,在责任、激情与动机驱使下,采取行动,在行动中逐步实现达成预期目标,产生创造性发现与发明的行为能力,让学生学力由单一走向整体,由平面走向立体,由深度学力统合提升到综合学力,其中关键环节是实现学力生成的第四层境界:行为逻辑。

三、结束语

可视化视野下的学生学力生成教学是学力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核心,教学方式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大突破:

(一)“学力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展学生学力为中心,以课堂交流为平台,以链式问题为驱动,以逻辑层次为序,借助可视化的工具实现知识生成与发展、思维演进与优化、情感激发与内化、行为实践与创造的层次性推进,发展学生的学力。

(二)“学力课堂”教学方式展开:教师围绕核心主题,借助可视化工具,通过诱导和追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层到深度,由现象到本质及规律,通过思维引导,让知识呈现层次性、整体性展开:以核心知识为主干,以相关知识为枝叶,环环相扣、前后联系,左右关联,上下联通,使知识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延伸性和思维所涉及的信息在空间上的联系性、延展性得以有机结合,构建逻辑性、系统性强的知识、思维、情感和技能共生系统。

(三)“学力课堂”教学引导层次:第一层是经历知识生成与链接,知识重构与系统,奠定初步学力。第二层是以知识为平台,达成知识系统与逻辑系统的统一,由初步学力延展到中度学力。第三层是以知识为支撑,利用知识系统、知识逻辑、逻辑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由中度学力提升到深度学力。第四层是以知识为基、借助系统知识、逻辑知识、逻辑思维,构建可行性行动方案,并在价值、情感、责任和动机的驱使下行动实践,达成预期目标,由深度学力统合提升到综合学力。

总之,“学力课堂”是建立在借助可视化工具基础上,教师重点在帮助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关联、理清知识逻辑、遵循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让学生在知识建构、思维发展、情感激发和行为创造达到深度融合与高度统一,实现学生认知力、内动力和实践创造力等学力呈动态交互,层级提升,梯次生成的态势,从而提高学习效能,開发学生学习潜能,达成学力生成与优化,提高教学效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学力罗斯福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