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启蒙下的江南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9-09-10全柳芳杨慧

关键词:麦秸工匠江南

全柳芳 杨慧

摘要:工匠精神启蒙下的江南文化课程开发对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品质,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品位都有积极作用。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依据已构建的课程体系,以“麦秸工艺”课程为例,探讨课程建设的基本样貌、课程“全科整合”的基本框架、课程教学的推进路径、课程资源阵地的建设、课程管理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工匠精神江南文化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一、工匠精神启蒙下的江南文化课程开发

(一)缘起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以下简称“城厢四小”)是太仓市城区唯一一所定点吸纳随迁子女的公办小学,目前校内随迁子女占比超过80%。如何为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学校向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师生发放调查问卷,开展“金点子”征集等活动,期望全面聆听各界声音。调查显示,80%的地方人士及学生家长希望学校开设江南地方文化课程,让学生充分接触太仓本地方言、传统工艺等,以尽快融入本土文化。对于江南地方文化课程的设置,76.3%的学生希望增设“动手做一做”的校本课程,以能提高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学校申报了省级规划课题“西庐文化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能力建构的行动研究”,先后开发了“麦秸工艺”“插花工艺”“串珠工艺”等民间工艺课程。其中,“麦秸工艺”课程传承了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名人史仁杰先生五十多年的工艺品基本技艺,充满童趣,深受学生喜爱。“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推进工艺课程,相关工艺特色作品在全市特色课程展评中多次获奖,学生工艺作品也多次在省、市展示活动中获好评。“十三五”期间,学校申报了“苏南地方文化视野中的工匠精神教育建构”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二)理念

工匠精神是学有专攻的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包括“向善”的价值追求、“尚巧”的创新精神、至美的文化情感、“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工匠精神启蒙就是在学生人生起步阶段,引导学生通过江南文化课程实践不断超越自己,形成至善至美的品格与素养。

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课程开发,能够培养师生独具匠心、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人生追求以及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的人生品质,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品位。由此,我们得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江南文化课程建设目标。

(三)目标

第一,落实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通过课程建设,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苏南传统文化,在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培养具有大美人格、自然情怀、高雅志趣的工匠精神,实现主体人格的全面提升。

第二,构建以工匠精神主题课程群为指向的地方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依托“麦秸工艺”“江南竹编”“水乡糕点”“昆曲脸谱”等近十个具有地区传统文化特点的课程群,明确教学目标,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编写并不断完善校本教材序列,由点及面,有序推进,凸显教学实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第三,推动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将工匠精神融入江南文化课程建设全过程,辐射到各学科教学,不断丰厚学科教学内容,确定多维教学目标,积极推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技能再到教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积极转变。

第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课程建设,关注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使教师成为有追求的“工匠”,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匠心,对教育工作有敬畏之心,有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执着等工匠品质,更有对教育工作精益求精、不斷创新、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

二、工匠精神启蒙下的江南文化课程实施

(一)课程体系构建

立足江南文化,围绕工匠精神启蒙的课程建设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发展为指向,学校不断完善城厢四小西庐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内、学科间的整合,凸显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优化核心课程建设;积极构建面向个性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努力开发促进生命成长的德育、人文课程以及促进能力发展的体艺、实践课程(如图1)。

其中,核心课程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为主,重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整合,首先是注重同一学科内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表1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领域课程内容拓展性课程面向个性的特需课程德育课程心灵氧吧课程、法治安全课程、文明礼仪课程、国际理解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生态环保课程人文课程江南文化主体课程、太仓名人课程、经典诵读课程体艺课程棋艺课程(中国象棋)、翰墨课程、体育俱乐部(排球、篮球、田径、绳毽)、西庐娃艺术团(合唱、舞蹈、鼓乐队)、科技苑(小发明、小制作、电脑绘画、键盘操作)实践课程(启蒙工匠精神主题课程群)麦秸工艺、江南竹编、水乡糕点、吴韵花灯、苏州编织、娄东插花、昆剧脸谱、才子扇面、姑苏刺绣、江海渔具面的有机整合,其次是在关注不同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积极碰撞,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展性课程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从德育、人文、体艺、实践四个领域出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小学六年成长所需的丰富课程(如表1),让学生可以“遍尝美食”且“营养均衡”。

(二)课程实践样本:“麦秸工艺”课程

1.课程建设基本样貌。

麦秸工艺是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名人史仁杰先生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而开创的一种民间工艺。麦秸工艺作品利用麦秸的自然光泽和纹理质感,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该课程在学校已开展十多年,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学校利用研究性学习、劳技课、美术课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推广麦秸工艺,同时对原有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启发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创造出更多精美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工艺制作技能,启蒙工匠精神。

2.课程“全科整合”基本框架。

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课程组广开思路,关注全局,以“麦秸工艺”课程建设为中心,融通语文、科学、劳技、美术、研究性学习等多个学科,促使学生在知情与知行、求同与求异相统一的活动中提升认知,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实践。

如表2所示,学生在课程推进过程中,从认识大麦(大麦种植、生长),观察与加工麦秸起步,逐步走近麦秸工艺,进行麦秸工艺制作,进而学会欣赏、评价相关的麦秸工艺作品,使得课程框架及具体实施内容更具序列性、全科性。

从以上样例我们不难发现,此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打破学科界限,探索相关学科重组的行动方案。这样,既保持了学科原有知识的结构序列,又围绕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做出适度的整合,形成了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拓展性课程。

3.课程教学推进路径。

(1)教材引路。学校成立课程教学核心小组,积极梳理课程教学主要脉络,从麦秸工艺的创造起步,编写了融历史、技艺、实践、品表2

年级学科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三年级研究性学习认识大麦认识麦秸工艺大麦的生长认识麦秸麦秸的加工麦秸工艺的起源麦秸工艺创始人麦秸工艺的艺术特色3课时3课时四年级劳技麦秸工艺制作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技法制作装潢4课时五年级劳技麦秸工艺制作制作流程一:剖压制作流程二:描印制作流程三:拼贴制作流程四:剪刻制作流程五:组装制作流程六:修整6课时六年级美术麦秸工艺欣赏建筑类作品欣赏花鸟类作品欣赏麦秸人物作品欣赏麦秸风景作品欣赏4课时鉴于一体的校本教材《麦秸工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适时将教材内容渗透教学,为普及常识、规范教学奠定了基础。

(2)环境熏陶。学校注重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颖悟楼、勤悟楼等师生教学生活区域,放置了西庐风情、校园景点、植物卡通等各种类型的麦秸作品,辅之以相关介绍,给师生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

(3)多途并进。学校从三年级起,利用劳技、美术、研究性学习等学科的教学时间,有序推进麦秸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种植大麦,观察认识麦秸,感知麦秸工艺操作步骤,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学生自荐和教师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成立麦秸工艺制作提高课程社团,不断提升学生的制作兴趣与技艺水平。社团每周固定活动时间,分别于周二、周五上午及周三、周四下午用40分钟时间开展集中培训,讲解制作方法,指导制作过程,让学生熟悉制作工艺,并从独立完成作品到多样化展评,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活动助推。为了提高社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积极开展“小麦秸,大工艺”主题活动:创编演出童话剧,生动再现麦秸工艺形成过程,举办麦秸作品展评,开展“校园麦秸小工匠”个人事迹巡展,举行“麦秸工艺品爱心义卖”活动,为贵州友好结对伙伴提供援助,参加苏州市、江苏省“少年工艺工作坊”展评……在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动手创编麦秸,体验实践的快乐。

4.课程资源阵地建设。

学校积极建设麦秸工艺陈列室,主要展示学生的麦秸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设计了西庐园、南园、弇山园、太师第、张溥故居等太仓景观和“城四小”、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晓邦艺术馆、太仓港区等区域的相关麦秸作品,并创作了以郑和航海、娄东画派、牛郎织女、江南丝竹等为题材的作品,用以陈列展示太仓的人文景观、城市风光、历史风俗,宣传太仓,弘扬文化。虽然学生的麦秸作品都还略显稚嫩,但每幅作品背后都凝聚着他们对麦秸制作这一特色活动的热爱之情。目前,学校的麦秸社团活动先后引来了国内各级领导、专家、友好学校代表及德国、澳大利亚等外宾的驻足参观。学生对课程活动充满兴趣并积极参与,体验到了“动手实践,体验创造”的快乐。

5. 课程管理机制完善。

为了进一步彰显基于工匠精神的江南地方文化课程特色,学校还积极建立并完善过程管理机制。如在工匠精神主题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建立资源库,聘请民间工艺人士、优秀家长代表、社会各界代表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了较好的校内外一体化师资力量,能够随时进行校内外联动。学校还组建了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项目课程开发民间文化大师建设共同体,加大传承与发展江南文化传统的力度,提升师生向善、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十多年来,学校通过全校师生和校外专家的共同努力,开设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项目课程,并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扎实的过程推进,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工艺课程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先后获评“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技、科技等制作大赛,近300人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学校推进传统工艺课程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然,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江南文化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如何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如何让工匠精神的启蒙更加润物无聲”等。在探索工匠精神启蒙下的江南文化课程开发之路上,我们将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与思考。

猜你喜欢

麦秸工匠江南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泥匠的预言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工匠神形
麦秸
温暖的麦秸垛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