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习作专题单元教学模式初探
2019-09-10戎敏
戎敏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增加习作专题单元,是以前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没涉足过的。对于已经习惯教学传统主题习作的教师来说,如何教好这个新内容,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无疑是挑战。对三年级上下册两个习作专题单元的教学进行初步探究,展示五课时教学模式。
关键词:统编教材起步习作五课时习作教学单元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增加了一大亮点——习作专题单元。区别于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几段简单描述的习作内容,该习作专题更系统,基本编写模式为:两篇课文(有识字任务,但课后习题指向习作)+交流平台(集中展现两篇课文,给予学生习作单元的主题认知)+初试身手(重在模仿,写一个小片段)+两篇习作例文(从方法、技巧上继续讲述训练主题)+正式单元习作。每个习作专题都有一个总的主题,如三年级上册是观察,三年级下册是想象,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以往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没有涉足过这种类型的习作内容。对于已经习惯教学传统主题习作的教师来说,如何教好这个新内容,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无疑是挑战。本文引入五课时教学模式,对三年级上、下册两个习作专题单元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三年级习作专题单元五课时教学模式
(一)三年级上册五课时教学模式
三年级上册的习作专题将“观察”作为首次习作训练的主题词,是一次突破。精准细致的观察是习作的前提,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习作。
本次习作专题教学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个单元,写了四次课内习作的前提下进行,教材提供的两篇课文分别是《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例文分别是《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正式的单元习作内容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立足这些素材,五课时的教学模式如下——
1.第一课时:清清楚楚展现“事物”。
把《搭船的鸟》一课中的哪些内容教给学生才能让他们眼睛一亮,并认识到“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知道为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化研读后,笔者从“家庭预习作业”“课堂教学”两个角度做了设计。
(1)家庭预习作业。
教学前,笔者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在家多读几遍课文,自学课后生字词,简单列出自己读到的人物。
(2)课堂教学。
这部分主要有五步:
步骤1:通过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步骤2:按照“人物→动物→静物(景物)”的线索细致寻找文中所有的“物”,意在让学生知道这些“物”是每个人都看到过的,都知道的。最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课文中的人物、动物、静物(如图1),以此唤醒学生对“物”的理解。
步骤3:非常规习作。让学生先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熟悉的人物名称,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朋友……然后,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熟悉的动物名称;再尽可能多地写出静物名称。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先写拼音,之后再通过查字典掌握。
步骤4:展示部分学生笔下的“物”。
步骤5:自主评价、同桌评价,快速评价,不需要写详细的评语。
在此环节,学生悟出“这些人物,我都知道,我的脑袋里都有”,并不断调出脑中的“人物”,进行非常规的写“物”,这比教材要求的观察目标更具体,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准备。
2.第二课时:认识好文章的标准。
教学课文《金色的草地》,就不能再用教学第一篇课文的方法。因为通过对第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观察事物、感知事物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需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如何使用想象手法的,自己应该如何通过想象把事物写得更形象、具体。认真研读过《金色的草地》后,笔者发现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写一篇好文章的四条非常独特的标准。由此,笔者确立了教法。
(1)家庭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开始前,让学生预习的内容有:多读几遍课文,自学课后生字词,把生字词写得美一点,观察早上、中午、傍晚的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
(2)课堂教学。
这部分主要有两个步骤:
步骤1:通过朗读、交流等方式检查预习情况。
步骤2:朗读课文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图2中的题目。
3.第三课时:写熟悉的动物。
教材提供了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并提醒我们关注“作者观察得真仔细,他发现‘王子’学‘狗’的时候叫得最欢”“‘王子’竟敢跟火车赛跑,真有趣”两句,认为这两点比较重要。但笔者认为例文中还有更重要的。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教学:
步骤1:先写后教。课上,笔者根据“交流平台”强调的“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和“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设计了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写一条小狗。现在城里人养狗,农村人也养狗。养狗的人,对狗很了解;没养过的,也不陌生。大家可以自由写一篇关于小狗的习作。”建议学生可以写自己养的小狗,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小狗,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时间为15分钟。
步骤2:等学生写好后,朗读几篇学生作品。
步驟3:笔者先大声读《我家的小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写的小狗与例文中的小狗有什么不同,再重点讲述这一单元课文与例文的区别。学生发现,前面所学的两篇课文都没有“直接对话句”,例文却有,就是让动物说话了。用了“说话句”,文章就有趣、好玩了。
步骤4:阅读拓展。笔者提供作品《爱咆哮的守卫狗》《狗狗好饿呀》《乐婆婆和她的小狗》《丑狗辛普》,师生一起读,读完交流自己眼中的小狗。
步骤5:完成当天的日记,写下自己眼中的小狗。写好后,学生自评,互评。
“先写后教”,能让学生明显感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主动调整,接下来的日记就会生动很多。上面的训练是对“初试身手”的升级,是对例文的创造性使用。
4.第四课时:会写一种水果。
教学第二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笔者认为体验式习作带来的效果较好,因此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步骤:
步骤1:先写后教。上课前笔者请每位学生带一个水果到学校,教学前,先让他们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再尝一尝,之后停下来再观察,接着写这个水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时间为15分钟。
步骤2:写好后,读几篇学生作品,简单交流。
步骤3:让学生先大声朗读例文,再说一说自己哪个方面比作家王鲁彦厉害。
步骤4:出示5本图画书《我的苹果》《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个红苹果》《一个苹果对半分》《小马小熊和苹果树》,教师读,或者学生自读。
步骤5:结合“初试身手”中的内容,鼓励学生完善当天的日记,把自己写的水果日记改得好玩一点。学生完成习作后,让他们读给同伴听听,并请同伴用几句话赞美自己的文章。
本堂课中,学生带着水果,“现吃现写”,所以初稿整体写得较具体。但通过朗读例文及图画书,他们发现只写自己观察到的内容,不写自己想到的内容,是有缺憾的。调整后,当天的日记不但变长且有创意了。
5.第五课时:写关于缤纷世界的诗。
有了前面四个课时读与写的训练,学生已经轻松地完成了3篇习作,同时也知道本次习作要写最近观察的、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这一看似不高的要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挺大的。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写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笔者决定指导他们写写童诗。毕竟,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而且,本次习作也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由此,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步骤1:上课前,带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落叶,结束后回到教室观察落叶,交流,然后自由书写几行小诗。时间为8分钟。
步骤2:朗读学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步骤3:给学生读诗人沙白的以落叶为主题的诗《秋》,让学生领会其中落叶的特点。
步骤4:给学生读日本作家伊东宽的图画书《落叶跳舞》。这本图画书中的画,全是落叶做成的。学生一看就惊喜得尖叫,立即就把手中的落叶变成了一幅幅画与文字。而这本书的文字也是一首诗,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灵感。
步骤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落叶诗变得长一点,美一点;把手中的落叶变成一幅画,在画的边上再写几行诗。
步骤6:学生再次创作。时间为8分钟。
步骤7:请学生把自己的落叶诗输入电脑,笔者将其打印装订成册,便有了班级的第一部诗集——《落叶情》。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只背诗却不写诗,教材也没有这样的要求。这节课要求创意写一首诗,他们特别投入。再加上图画书阅读,学生很快就在落叶中找到了灵感,这是本单元习作的额外收获。
(二)三年级下册五课时教学模式
相对于上册较为具体、写实的观察内容,下册的习作专题围绕想象展开,是过去教材所不及的,但较为抽象,不太好把握。为了让学生通过五课时的学习认识到单元主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最终也能“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笔者立足两篇例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加上“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以及主题习作《奇妙的想象》设计教学。
1.第一课时:读绘本,感受想象的神奇。
绘本故事图文并茂,短小精悍,耐人寻味,非常有冲击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绘本《小真的长头发》被选为习作专题的例文时有不少改动,只展示了原著中的一幅配图,无法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氛围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其实,原著中的图比文字更有味道,能够真正带着学生走进想象世界。因此,笔者带学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阅读原著:
步骤1:大声读绘本原著《小真的长头发》给学生听。
步骤2:熟读课文,完成基本的字词教学。
步骤3:给学生讲解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虽然在教材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没有出现过,但它能让文章更有吸引力,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想象力。
步骤4:用“还有呢……”“然后呢……”的句式写一篇日记。
这一课时的教学虽然只引导学生读了一遍绘本,但因为是图文共现,学生兴趣盎然。再读课文,直接讲夸张的修辞手法,尽管只是引导,学生也都初步掌握了。从当天的日记来看,学生对夸张手法的运用非常有新意。
2.第二课时:比较阅读,体悟想象的特点。
例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变”是关键词,是能展现出想象力的词。教好这个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不同,学生的习作之“变”会更特别。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教学:
步骤1:读桥梁书《妖怪列车》《月亮的蛋》,25分钟读完。
步骤2:读课文《我变成一棵树》。
步骤3:借助例文和两本桥梁书,简单讲述“交流平台”中的三句话。
步骤4:对比例文与桥梁书作家的想象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写好之后,读给同伴听聽。
两本书、一篇课文的朗读,表面上看是常态教学,但只要让学生比较读完,他们就能发现日本作家的想象力超常。取法乎上,得其中。实践证明,学生的比较之作,的确有了明显提升。
3.第三课时:初步书写梦想,走进想象世界。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通过习作提示“铅笔有了梦想……它会想些什么呢?”“豆角、丝瓜和铅笔一样,都是细长的。铅笔想成为‘长长的豆角’‘嫩嫩的丝瓜’,我觉得这样的想象自然、合理”“铅笔想为小松鼠当撑竿,为小猴子当标枪。它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为学生想象习作的开展提供了支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五个步骤的教学:
步骤1:请学生写五个梦想,每一个写一句话就行。时间为8分钟。
步骤2:读几位学生的梦想。
步骤3:学生大声读例文。
步骤4:读安东尼·布朗的图画书《梦想家威利》,让学生通过其中有趣的图画,简洁风趣的语言,感受各种各样的幻想。
步骤5:根据例文和图画书《梦想家威利》,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五个梦想或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课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文章或诗打印出来,共同打造班级的书《最牛的想象世界》。
先写后教,无形中降低了习作难度,且容易让学生发现不足。如通过学习例文,学生就发现自己的习作内容不够具体,结构也不够完整。再读《梦想家威利》一书,他们就开始发散思维,想象着变成河马、兔子、小鸟……作品显示出了灵气。
4.第四课时:转换思维,多角度理解想象。
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是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反向想象”的思路。有的学生读了数遍也不理解这种反向思考问题的逻辑,不理解猫的尾巴与猫的关系。于是,笔者带着他们转换思维理解例文:
步骤1:师生共读《尾巴它有一只猫》。
步骤2:转换思维,理解例文内容。笔者采用“换换换”的游戏带着学生从多个层面理解文意。一换:将“猫”换成“牛”,把“狗”换成“羊”,学生先写后读;二换:把“尾巴”换成“四条腿”,学生先写后读;三换:把“尾巴”换成“树叶”,把“一只猫”换成“一棵杏树”,或者把文中的“跳蚤”“狗”换成你想换的事物,玩一玩,写一写。
步骤3:读台湾作家林世仁的桥梁书《换换书》,感受作家神奇的想象力和其中文字的味道。
步骤4:把已经写过的一篇文章中的人物以奇特的方式换一换,玩一玩。
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很快就感受到了“换”的力量,并体现在了日记中。
5.第五课时:选择话题,展开想象。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7个题目,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或自己确定话题,完成一篇习作。学生动笔之前,笔者分别为他们读了《迟到大王》《我没写作业是因为……》,然后分几个步骤进行了习作引导:
步骤1:以“上学三年来,不少同学或许有过迟到的经历,或许有过没完成作业的经历,要么是因为路上堵车,要么是因为遗忘。如果这样写,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今天,老师要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几条迟到或不写作业的理由”为导语,抛出话题,让学生写一写。时间为10分钟。
步骤2:朗读数位学生的作品。
步骤3:对比朗读。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迟到大王》《我没写作业是因为……》做比较,看看谁的想象力更丰富。
步骤4:修改自己的文章,让自己的理由妙趣横生,不能与书中的一样。
步骤5:学生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为10分钟。
步骤6:同桌交流并做出评价。
步骤7:把教材提供的7个题目变成接下来的7篇日记。
至此,学生的思维系统已經完全被打开,写出来的日记也是内容多样,富有新意。
二、三年级五课时习作专题单元教学再思考
用五课时习作教学模式教习作,需要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思想、教学范式:以先写后教代替先教后写,激发学生自主自导的能动性;边写边教,逐步改变不爱习作的学生的态度;以换改结合的方式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快乐玩习作;将课内外习作有机结合,拓宽习作渠道;将整本书阅读与习作融合,让学生带着会思考的大脑投入习作;让师生、同伴甚至家长参与学生习作赏评,完善习作评价方式,让习作更有乐趣……以五课时习作教学模式教课内习作,对教材的要求很高。当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专题单元的内容是10—12页,板块较为清晰,内容较为充实,要求较为明确,但其他单元的习作都只有1页。如果未来习作专题单元的内容能变成6—8页,要求再简单一点,引导再清晰一些,操作性再强一些,其他单元的习作内容也能变成6—8页,教师就能将习作教学当成一项专门的、长期的课题来钻研,就能让教材逐渐变成学材,就有可能让学生爱上习作。
参考文献:
[1]﹝美﹞于尔根·沃尔夫.创意写作大师课[M].刁克利,史凤晓,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