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笔测试”到表现性评价
2019-09-10陈红马玉春
陈红 马玉春
【摘 要】当下,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简单化、平面化、伪情境化、标准化等诸多问题,制约着育人目标的实现。表现性评价改革站在儿童的立场,从生命成长的高度提出了由“共性化”走向“差别化”与“多元化”的评价主张和具体举措,对于语文教学改革以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共性化;差别化;素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8-0036-05
【作者简介】1.陈红,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6)副校长,正高级教师;2.马玉春,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6)教科处主任,高级教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在各级各类教育建立“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综合素质评价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构建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相适切的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表现性评价:让儿童语文素养评价走向“过程化”
美国学者格朗兰德认为评价是行为方式的描述加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核心素养的评价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揭示一个规律,评价应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改革。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也必须是在实践中进行的表现性评价。
1.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厘定。
语文表现性评价是将评价应用于教学始终的一种评价方式。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完成真实性或模拟生活真实的语文任务,由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中涉及语文的各种因素和现象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语文表现性评价关注过程和学生差异,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发展个体来看,突出了师生双方平等的地位,强调了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期待互动中的生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这理应是教育变革和回归的“重中之重”。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语文素养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表现性评价是对传统纸笔测试的补充和创新,它既明确了教育对语文的应然诉求(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也明晰了诉求达成的路径(关注个体差异,进行最直接、最清晰的互动)。
2.表现性评价的价值缕析。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发现、唤醒、点燃、激励,是助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梯。
表现性评价让儿童站在正中央。面对面的评价,是基于对儿童生命呵护、成长尊重的评价。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和语言实践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其核心价值取向是真正地让学生站在正中央,促进学生全面、自信、有个性地发展。
表现性评价让扬长谱写主基调。面对面的评价,强调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用能衡量出学生真实成长的尺子衡量学生。由于是面对面的评价,学生偶有的失误被允许“再测一次”;由于是面对面的评价,学生也可以提出“秀一下”来个加分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质,发现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未来可能的优势。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
表现性评价让核心成为核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力、理解力和表达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性评价主张从繁杂的语文体系中萃取出最有价值的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进行评价。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使得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得到强化,让核心真正成为核心。
二、突围:表现性评价的实践路径
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强调母语学习的重要性,把交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和阅读能力确定为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理解和运用”语文作为关键能力。表现性评价是适合的评价,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下面结合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语文学科表现性评价改革实践作具体阐释。
(一)评价项目化,聚焦儿童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
语文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要实现对关键能力的精准评价,项目化评价是一条有效途径。
1.评价项目模块化——题目变项目,评价儿童语文素养。
传统写字测试是以卷面分的形式呈现,只能对结果进行评价,至于学生的书写习惯、过程、状态等无法评价。再比如习作,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考试后惋惜地说“前面题目太难太多,习作没有时间好好写”。学生的惋惜,折射出传统测试的不合理、不科学性。基于表现性的评价是由很多要素所组成的复杂大系统,而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就是语文核心素养。人的行为是多维度的,全方位地采用分析与综合方法尤其必要。为此,我们采用“现场考查加纸笔测试”的办法,以项目化的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图1 基于表现性的语文项目化评价系统
如图1所示,我们对评价这个复杂系统中的诸要素进行了项目化处理。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我们觉得写字、阅读、口语表达、习作既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又有其独立性和独特性。根据不同项目的特性,进行项目化处理,合理选择现场考查和纸笔测试两种形式进行评价,能精准而全面地评价语文素养。项目化处理后,学生就可以专注做一件事,消解其他项目带来的干扰,评价就更趋公平、科学。
2.评价项目序列化——螺旋上升,评价儿童语文成长样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年段的特点及教材的编排,对一个项目,再进行系列化分解,使评价项目呈现丰富且具有內在联系的样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实现能力的螺旋上升。如口语表达,根据不同的年段,设计了不同的评价项目。
3.评价项目菜单化——自主选择,评价儿童语文特长发展。
我们倡导激励性的“扬长”教育,而如果评价过于封闭和单一,强迫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不同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总会表现出一些优势。因此,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要体现出多样性,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形式“认识自己”。
表现性评价列出“评价清单”,评价清单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学生选择选测项目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体会成功成长的愉悦。
“所有的教育改革项目,都应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及其一生的发展。”教育评价理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及其一生的发展”,表现性评价最终要落实到语文“关键能力”这个“重中之重”。项目化评价不是对传统试卷的简单拆解,而是规避了传统评价的弊端,是对语文关键能力的缕析与凸显,体现了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和尊重,为学生的明天和“一生的发展”服务。
(二)评价多维化,关注儿童必备品格的涵养
标准化是教育评价测量时代的主要特征和追求,然而,这种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方法之于语文学科和人的个性化发展,存在人文关怀不足的弊端。我们认为,要认识到儿童素养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标准化评价方法和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构建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理性与人文并重的评价标准,是语文评价的当务之急。
1.关注知识形成的能力——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分为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在表现性评价中,我们注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我来当导游》的口语交际评价时,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宣传美丽的家乡连云港,以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的学生自制专题片作现场介绍,有的学生则以自创诗歌、朗诵诗歌的形式呈现家乡的环境美、人文美,还有的学生把《在海一方》《大海呀故乡》等歌曲作为背景资料融入有声有色的介绍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口语交际实践中,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语交际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2.关注结果产生的过程——立体互动评价儿童。
传统评价不能反映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只能使人们过多关注结果。表现性评价强调在互动中的评价,这就使评价更加关注过程成为可能和必然。在评价时,综合考量学生的表现,如达成结果的过程中学生所采用的方法、自信心、表达力等,从而更加立体地评价学生。而且,在面对面的评价中,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指点、激励,甚至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
3.关注评价发生的主体——让儿童重新认识自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长期以来教师掌握着评价的指挥棒,学生一直处于被评价的被动位置。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亲历者,自然感受最深。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鼓励他们互评、自评,把互评和自评当作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运用,重新认识自己。
综上,在评价时要多维度考量制定评价标准。以微演讲的评价为例,既考虑到学生合理运用知识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又考虑到学生在这个多维度、动态性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自我的评价。为此,我们制定了评价量表。(参见表1)
(三)第四代教育评价,触摸儿童个性成长的生命质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当然离不开情境。美国学者库巴和林肯提出的“第四代教育评价”强调,将健全的、有个性的人视为评价对象,主张从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评价活动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展示。
评价要关乎儿童生活。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评价的场域,这个场域中民主、平等、自由的生活“真实”发生,这个场域越“真实”越好,让学生感受不到因评价而带来的压力与不安。比如,口语交际测试:“当你看到有人在镜园采摘海棠花时,你会怎样做?”教师就可以到学校的镜园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的学生觉得海棠花在生长,要小心呵护,慢慢欣赏,不能采摘,于是有了“花儿在比美,请您别打扰它”的劝告;有的学生认为海棠花就是创作的绝佳素材,于是有了一篇篇佳作、名画的诞生;也有的学生关注到行为习惯的养成,于是有了“我们要讲究公德,就算拍照也不要摇晃或者触碰花儿,更别乱扔垃圾”的善意提醒。学生完全将自己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之中,做出了自己的合理选择。这不就是口语交际的要义——在生活中与人交流吗?
评价要来自儿童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人的内心才能实现所谓的“高峰体验”。如微型演讲测评前,在学生中进行话题的征集: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件、现象引发你的思考,请你把自己的思考提炼成话题写下来(不少于3个)。最后提炼出12个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正是由于这些话题来自学生,产生表达的需求,因此,学生不但做到了有话可说,而且表达有深度。
表现性评价创设极具生活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生活再现式的体验,有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信息,进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诊断,有利于个性化的分类培养。
(四)评价多元化,让学生成为独特的“那一个”
学生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表现性的评价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利用好真实存在的这些差异,为每个学生设计一把尺子,量身定做最适合其成长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把自己的才智和潜能都激发出来,成为最好的自己。
1.填写“免考申请单”——激发学生扬长的内驱力。
学生在某方面成绩突出,达到免考标准后,填写“免考申请单”,提供相关学习成果,经科任教师审核后即可免考。
实践证明,免考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努力扬长的内驱力,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兴趣,为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因此,免考制度,既是强调结果的评价,也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2.重测制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测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受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学生当时的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教师能在面对面的测试中把控这些因素对学生的负影响,当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时,可以提出更换测试题目或重测的申请。重测制度,给学生多次测试的机会,其目的就是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拒绝“一考定终身”,为学生自信成长营造宽松的氛围。
3.“成长即优秀”——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儿童。
学生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用一把尺子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个体的成长状况,容易挫伤孩子成长的主动性和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那把尺子。基于表现性的面对面评价,测试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素养水平和学习态度等,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薄弱或学习有“暂时性”困难的学生,按照“成长即优秀”的要求,对学生的成长状况给出真实的个性化的评价,激励学生不断从优秀走向更优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站在生命成长的高度,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扬长,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丰盈生命成长的样态,实现自我的建构,成就不同的“我”。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发现教师:揭开学校发展的密码[J].人民教育,2016(13):11-15.
[2]陶西平.把學生放在正中央——北京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6(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