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从“记录”走向“研究”
2019-09-10
·策划人语·
听课,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我在”“思在”。
听课笔记,不是课堂场景的简单“复制”,不是师生活动的机械“记录”,而要以高品质“对话”的姿态,敏锐地从琐碎的细节中“披沙拣金”,咀嚼细节背后的教育理解、儿童认识与学科价值,这就倒逼着我们要从“散点”走向“聚焦”,从“碎片”走向“有序”,从“记录”走向“研究”。“研究”意味着三个视角的“介入”:一是聚焦,即围绕最近关注的主题、问题、话题,确立听评课的“靶心”;二是提问,即俯瞰整个课堂,认真地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三是求解,即穿越复杂的课堂情境,在目标、场景、活动、细节、作业等关键要素间寻找“证据链”或“问题串”。
从“记录”走向“研究”,促进了听课者身份的转型:一是成为“对话者”,对话执教者的设计理念、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对话自己的课程理解、教学主张、课堂智慧等;二是成为“研究者”,研究课堂在学科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基本精神等方面的进展态势,研究儿童在课堂中的具身体验、转识成智、思维进阶等方面的设计效果,研究教师在自身认同、自身超越、自身完整等方面的突围情况;三是成为“建构者”,在对话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建构起自己的具有原创意味的学科教学主张,建构起自己的田野式的生动教育学,建构起自己的草根式的教育思想大厦。
本期獨家策划,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视角”:有来自区域的“调查”,意在呈现当下听课笔记的“问题、挑战”与“需求、建议”;有来自一线名师的“实践”,意在寻求听课笔记的“新定义”“新面孔”“新结构”“新样态”“新功用”等;有来自专家的“点评”,意在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发掘听课笔记的关键任务:“听”取像,“记”得意,“思”传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这个动作,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而听课笔记只是记录“研究”这个过程的轨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