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19-09-10海万林
海万林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高效课堂的建构,小学数学亦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实效性,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模式与环境,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水平,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基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小学数学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提高有限课堂时间的效率。新课改理念的推行,给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发展道路,也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既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又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发展平台。那么,具体该如何借助新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教学呢?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是无法消除的。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观念落后,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误区,以单向式、一刀切等教学模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显然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无法进行有效融合。在新课改背景下,部分数学教师却不能立足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这直接导致学生在理解相关数学概念和知识点上出现偏差,最终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小学生很容易对周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天性活泼,他们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投其所好,因材施教。
(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现断层
新课改实行之后,数学教材以及相应的辅助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为了更符合学生的童真心理,在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知识的表达与理解变得更加多样化;二是数学知识点的难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较广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智力水平发育不完善,并不能快速理解相关重难点知识点,这直接导致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发生断层,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班级上一些思维能力较弱,基础薄弱的学生很容易因为跟不上教师和其它学生的学习节奏,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这一点需要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注意。
(三)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宝库,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多多少少都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点的理解上,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懂得利用数学知识去解析一些例题和取得高分,却不懂得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无异于“屠龙之技”。新课改背景下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人人學有价值的数学”,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革新教学观念,重新确立数学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具体策略
(一)问题导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课程标准中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探究、质疑是学生获得数学新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的创设,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让学生积极进行科学求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究,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伊始创设有效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数学学习活动当中,自主进行科学求证,以获新知,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为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逐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我在导入中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哪些图形,接着我拿长方形为例,提出相应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通过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主动动脑筋进行活动探知,以分析、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二)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不难看出,传统数学教学课堂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过分注重口头教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只注重口头教授,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取一些感性知识,但是,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逐步磨蚀学生的学习兴趣,变相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功利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我认为,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革新教学观念,尽量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找宝藏”的游戏活动。首先,在一些卡片上标识出各种位置,制作“藏宝图”;接着,利用班费购买一些文具,如橡皮、钢笔和文具盒,藏在学生的课桌内;最后,将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藏宝图”找到“宝藏”。整个过程,学生在玩闹当中就能掌握本课的知识,学生们学中玩,玩中学,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也体验到了数学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这也达到了教学另一境界——寓教于乐。
(三)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知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水平等条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以让学生有归属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水平,便于今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之时,能够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二)》一课时,为引导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以通过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我在教学之中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台风问题为例,我提出“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Km/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你能确定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吗?”接着,我遵循新课改“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教师创设高效课堂提供可能。
以上是我的粗鄙建议,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