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用路径

2019-09-10崔建萍

天津教育·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行使教科书权利

崔建萍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科书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依法行使权利》一课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深入把握教科书立意,领会教学主旨,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力求探索出一条具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落实教学内容对初中学生在思想性与精神成长方面的引领,以及从思想认识到生活实践的引导。

一、把握教科书立意,加强教学引领,落实核心素养

1.拓展教学宽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倡导时政热点进课堂。一方面,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和时代性特点,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传递国家主流思想的主渠道,落实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体现德育课程的行为指导价值,实现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生命的滋养,为学生的一生成长服务。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和拓展理解课程的综合性内涵,将心理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教育内容纳入课堂,并有机融合,落实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要求。

以《依法行使权利》课堂导入视频“法治中国”为例,教师剪辑了几组“法治中国”视频特写——学生A:小学生不能经常玩游戏,不满18岁不能进入网吧;学生B:去外国旅游回中国,不能把外国水果带回中国;学生C:过马路的时候要走人行横道,看到红灯要停下来,看到绿灯才能过马路;学生D:我知道未满12岁的孩子不能骑共享单车。这些平时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则,感受每一個公民的生活与法律都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教学自然无法严格区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等内容,但能够拓展教学的宽度,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进而得出“生活处处有道德、生活处处有规则”的结论。

2.体现案例鲜度。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强调教科书与学习者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读教科书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他做得对不对”“他应该怎样做”……由此,将单向训导变为互动对话,让教科书图文和生活场景变得鲜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教科书,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最鲜活的材料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读懂教科书背后广阔而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以探究与分享环节的“高铁遇蛮客”为例,教师选取了当时网络上热门的“高铁扒门事件”引入教学,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为代价,女乘客的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这个软标准,而且触犯了国家法律这个硬标准。经过大家研讨得出结论:面对法理与人情的冲突,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冲突,应以大局利益为重才能真正促进和谐。

学生们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性,增强了对现实处境的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的意识,提升了承担责任的能力,使学生开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展开生活实践。

3.保持教育温度。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

在《依法行使权利》教学中,面对“高铁遇蛮客”案例,也有学生质疑:如果有乘客迟到,酌情考虑延迟高铁发车时间,是否能温暖人心、促进和谐?为了解决学生的疑虑,教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6年7月30日,在武汉开往深圳的高铁上,一名6岁女童突发疾病,高铁工作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就近选择高铁站停车2分钟,挽救了女童的生命。故事让大家明白尊法崇善的生活,是有温度的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二、读懂教科书内容,用好教科书资源,落实栏目要求

1.领会教科书立意。

在《依法行使权利》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导入环节,利用“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教学栏目,制作了宪法学习资料,组织了“宪法知多少”活动,要求学生现场快速阅读材料后思考回答:我国宪法在赋予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还作出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同时,让学生把阅读时看到的“限制性规定”写在教科书第42页的留白处,此举也是对新教科书留白问题的很好处理方式,让学生学习留有痕迹。这个教学活动落实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新教科书中教学栏目的使用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利用典型案例。

在《依法行使权利》一课的案例续编活动环节,教师是以同龄人阿普假期回家探亲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教学的:案例故事一“高铁遇蛮客”,落实“行使权利有界限”的教学任务;案例故事二“大伯的烦恼”,落实“维护权利守秩序”的教学任务。两个案例内容源自社会热点和教科书原文,虚实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分析故事、表演故事的探究与合作中,学习知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这种基于典型案例的情境设置,具有时效性、地方性、趣味性,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

在此,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要结合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科书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科书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

3.完善教科书栏目。

在《依法行使权利》教学实践中,为落实教科书知识性比较强的“维护权利守程序”这个题目,教师将“如何遵守程序维护权利”的问题形式制作成了“方法与技能”栏目,完善、补充给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调解——便民和谐;协商——快速简便;诉讼——权威强制;仲裁——灵活高效。这样,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使用,实现明理导行的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科书为中心来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教科书或不依靠教科书的课堂,教学方向不明、内涵缺失,教学质量也就没有了保障。

三、融合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涵,延伸教学效能

1.“解冻”教科书内容。

以《依法行使权利》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选取网络上热门的“高铁扒门事件”;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要求,将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汇总剪辑、编纂的课堂导入和小结的视频材料,生动再现了法治社会的美好画卷;宪法晨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宪法的崇高和庄严,培养对宪法的认同和尊重,等等。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都在力图用最鲜活的媒体材料和生活材料,“解冻”教学内容,用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生动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延伸了教学的效能。

2.融合媒体技术。

在《依法行使权利》的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录制了微课《维权方式ABC》,于上课前一周发布到学习平台,学生课前登录平台,学习微课,在教师的导引下初步学习“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维权方式的基础知识和各自特点,为课上活动进行知识铺垫。这样利用在线学习有效延展了课堂,将知识性强的内容前置学习,为课上维权AB剧表演活动留足时间,使之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能力和素养。

3.以学生为本。

在《依法行使权利》一课的维权AB剧环节中,教师请学生前后自由组合,自导自演《维权AB剧》,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时空发挥想象,用法治精神提升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素养。在软件制作上,教师选择了易于操作、便于分享的PPT,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媒体技术很好地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在PPT知识梳理等页面中,教师对课件版面设计的字体、颜色,对比明显,重点突出,学生很容易在众多文字中抓到核心关键词,将形象文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从信息技术角度看,《依法行使权利》一课不论是媒体手段的选择、课件的制作、视频的剪辑,还是学习平台和微课的使用,都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色彩;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实现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了教学资源,延伸了教学效能。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行使教科书权利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如何行使股东权利——知情权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藏起来的教科书
浅议国有股权转让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消费者反悔权论
在执行难背景下谈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