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科教兴国战略论纲
2019-09-10陈劲王璐瑶
陈劲 王璐瑶
内容提要:实施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应实现从建设“科教大国”向建设“科教强国”的转变。以科教创新为核心动能,深化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认识,坚持理念先行、人才核心、政府支持、全球治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系统整合、协同创新的新时代科教创新发展总纲,推动我国从科教大国到科教强国的历史性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强国;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6-0032-09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七大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部署。2017年12月以来,本刊陆续推出“七大战略论纲”系列文章,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文。系列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全文转载。本文乃系列文章的收官之作,约请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探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与目标任务、总体框架、主要路径,以飨读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自此,科教兴国战略成为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有力载体与指引我国走向世界科教大国的重要国家战略。进入21世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继发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在科教发展和改革方面的行动框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教事业进一步发展,从而将“创新驱动”的概念引入科教兴国战略框架。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近年来,国家又相继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定了面向2035年的15个重大科技项目和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科技和教育发展放在促进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关键位置上。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对科教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明确了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与现实任务,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框架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价值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正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1],既面临着以科教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国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严峻挑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这一背景下,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是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科技与教育发展实践经验指引下的必由之路,又是面向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顺应时代转型的必然要求
2018年11月,我国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列出影响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应当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的产物[1]。受此影响,社会建构的底层逻辑与基本认知不断被重构,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迎来了根本性与颠覆性变革,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已由工业经济时代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和初级劳动力为代价转向以创新性技术与颠覆性知识的创造与聚合为支柱。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在为人类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任何富有远见的未来社会发展框架都将不可避免地关注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与创新性人才获得等命题,而这些重要命题的共性基础是科技与教育体系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开始重新审视并调整其科教战略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可以说,科教发展是时代转型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把握经济转型升级历史机遇期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型国家要满足如下条件:创新投入高(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瞄准世界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在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领域的持续攻关能力;要求我们继续提升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要求我们积极倡导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容错纠错的创新文化,培育创新土壤;要求我们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我们坚定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型拔尖创新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
新时代的科教兴国战略是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首先,科教是强国之本,是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体系的发展相结合、相协同的统筹体系。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在尝试反思、调整甚至重构自身科技研发体系与教育体系,而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则强调统筹科技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是传统东方统筹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体系化推进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其次,科教是创新之基,是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勇攀技術高峰、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基础。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性突破,还是创新型人才与团队的培养,乃至于整体创新文化与环境的塑造,都离不开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作用。最后,科教是改革的抓手。无论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科教体制改革这一发力点。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3]。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可靠路径
时代转型的大背景、突发性经济冲击与国家间经贸摩擦共同塑造了复杂、多变、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首先,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转型打破了现有的国际竞争格局,孕育了全新的竞争方式。从消耗性生产资料投入驱动到创新性技术驱动的生产方式变革引领了国际竞争向知识领域的转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成为新时代世界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冲击,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调整竞争战略,以期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前瞻性、引领性与突破性科学技术成为竞争的主要领域,关于技术与标准制高点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最后,以中美贸易摩擦为背景,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一些前沿领域同美国展开实质性竞争,美国则开始在诸多关键性前沿领域针对我国留学生设置壁垒,通过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方式吸收与学习国际领先科技知识的途径面临较大挑战。
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提供了可靠路径与有效手段。一方面,科教兴国战略对时代转型下我国经济生产方式变革与产业升级提供助力,为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冲击全球科技与标准制高点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科教兴国战略可为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依靠我国自身教育体系培养战略性创新人才并产生突破性关键技术提供可靠途径,为突破外国技术封锁与我国人才培养的瓶颈提供助力。
二、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与目标任务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与发展
“科教兴国”,顾名思义是指以“科技”和“教育”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中,科技和教育既是兴国的路径,又是兴国的根本和基础。因此,把握“路径”和“基础”的内在关系,是把握科教兴国战略内涵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支撑,因而要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摆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一认识为后来科教兴国战略的正式提出和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9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指出该战略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强调以教育为先,把科技和教育摆在核心位置上,从而将“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由此可见,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内涵有三: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即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导向的方针。第二,要奠定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作用,教育是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事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面向未来的国家竞争力。第三,要明确科技和教育作为“手段”和“基础”的统一性,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抓手进行经济建设,又要努力培育、加强和扶持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根基,从而为我国的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把握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科学内涵,更要认识到其时代性。回顾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方面,其核心内涵具有延续性与统一性;另一方面,其战略内涵和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已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加速赶超,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面向新时代,我们应戒骄戒躁,认清自身发展的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要继续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从教育大国崛起转向教育强国迈进。
(二)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任务
1.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之一是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教兴国的核心观点与逻辑起点。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重点关注的目标是由“大”到“强”的转变。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进,“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建设科技强国,为新时代科教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应着重完成三项任务[4]:第一,迅速提高源头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对经济发展的源头支撑能力。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更多领域成为创新的引领者。第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使更多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融合,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的攻关,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式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第三,健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双创”的要素集聚能力。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将我国打造成全球创新创业高地。
2.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之二是建设世界教育强国。教育是“兴国”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前提,是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作出了部署,即从现在到2020年,显著提升教育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教育现代化上取得重要进展;从2020年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强力支撑。
需要看到,現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教育人口最多的教育大国,已初步建成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预计到2025年,我国高等教育总人口规模将超过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人口总规模,到2035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将达到98%[5]。下一步的具体任务,是要从关注量的增长到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而言,要实现教育的体系结构、普及水平、教育质量、培养结构、服务能力等方面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框架
科教兴国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以科教创新为核心动能,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坚持理念先行、人才核心、政府支持、全球治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系统整合、协同创新的新时代科教创新发展总纲,推动我国从科教大国到科教强国的历史性发展。
(一)理念先行: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引领作用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总体框架的首要维度,是充分认识并牢固树立科教创新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引领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塑造社会的创新发展文化,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动能。
科教兴国,理念先行。科教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保障。应当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显性的制度、政策、行动,而且依赖于隐性的认知、理念、文化。从结构主义哲学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表层“建筑”之下是表意系统以及恒常不变的结构本体,任何社会潮流与文化的形成都是表意系统的编码过程。因此,对社会理念与文化的塑造是依托编码过程对社会上层“建筑”进行建构的过程,对科教兴国理念与创新文化的塑造亦是如此。
理念先行,一方面,要明确教育为本、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教育作为兴国强国的重要事业,应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新时代下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总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科技为基,深化科教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创建世界级创新型大学为抓手,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统筹科教事业的总体发展。对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倡导,要以改变社会底层认知为基础,确立创新引领的科教兴国新理念,使决策者乃至社会公众充分认识科教發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推动战略的顺利实施,使其成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性保障。
(二)人才核心: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核心性战略地位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总体框架的第二个维度是牢固树立人才在引领科教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其内涵有二:第一,高水平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行动主体,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改革与实践等具体任务的最终施行者,战略的顶层设计需要依靠一大批具备坚定的大局观、使命意识、合格素养的执行者来实现。第二,人才是统筹科教发展的根本抓手。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科教兴国战略下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中介性主体,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战略型人才是科教体系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从“科教”走向“兴国”乃至“强国”的必由之路。
以人才为核心,既要坚持人才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中介性职能。以人才为核心,既是科教发展的方向,又是兴国强国的前提。以人才为核心,既明确了科教发展的抓手,又指出了兴国强国的路径。
(三)政府支持:着力建设统筹科教发展的系统化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应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教育改革等重要命题进行系统性整合,以系统性视角解决系统性问题,全面推动国家发展。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总体框架的第三个维度,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统筹建立科教发展的系统化创新体系。应当认识到,无论是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国际竞争、顺应时代转型,都需要系统化处理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系统化创新体系的内涵有三:其一,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调配相关资源与主体,集中力量构建相互协同的科教创新体系;其二,以整体论为指引,构建统筹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创新体系,将科教兴国战略的设计与实施看作一个系统化过程,将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因变量、过程变量、产出变量与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行为主体进行系统安排;其三,充分动员广大社会主体参与科教创新的系统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教治理新格局。建设系统化创新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治理结构,建立能够自我纠偏、自我进化的有机整体,推动科教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四)全球治理:深度参与全球科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强调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外部路径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总体框架的第四个维度,是深度参与全球科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维度指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外部路径,强调了战略制定与实施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应当认识到,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教育发展,其边界都不可局限于本国之内,其具有时代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特征。也就是说,科教体系的发展,必然嵌入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也必然深植于全球网络之中。
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全球治理框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内涵有二:其一,我国科教体系参与全球治理是其内部结构外部化的一种体现,内外部并非分离,而是一脉相承的。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我国科技体系必然会与沿线国家科技体系实现互动,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引进吸收国际经验与标准的同时也进行科技与标准的输出,实现以中国技术贡献世界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1]。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教育体系将与各沿线国家之间形成不同程度的广泛交流,通过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形式实现人才交流、校际交流乃至教育政策的协同。其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强行输出中国文化与价值观,而是“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1]。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看待科教兴国战略的全球意义,将推进人类共同发展作为科教发展的更高级目标。
四、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路径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为目标,强化创新意识、坚持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内涵发展、巩固人才基础、贡献中国智慧。
(一)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容错理念,推动科教发展思想变革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科教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观与系统观、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观、容错纠偏的过程观,贯彻新时代发展理念,推动科教发展的思想变革。
科技是骨,创新为魂,“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進方向。因此,一要强化创新引领科教发展的动力观,将提高科学、技术、产业、教育的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跃升;二要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观,以全面创新[6]、整合式创新[7]为引领,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统筹协调,深化产学研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建设生态协同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科教兴国,教育为先。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一要保证教育发展的优先性和基础性地位。以教育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把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教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二要坚持教育发展的公平理念。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推动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8]。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发展水平,营造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政策环境。
鼓励尝试,合理容错。科教发展的关键是理念变革,在科技和教育具体领域要勇于先行先试,建立相应的容错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实现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强大凝聚力。
(二)坚持自主创新,优化科技供给,推动科教发展转型升级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未来挑战的根本路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从国家的战略需求、经济的发展转型、人民的生活需要出发[9],着力突破如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微电子等重大关键技术,持续突破量子技术、纳米科技、干细胞等前沿引领技术,牢牢把握创新的主动权,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转向“并进”乃至在某些领域内“领跑”的转变。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善科技供给为突破口,通过重精准、补短板、保优势,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质量。第一,应加强基础研究的供给。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短板明显,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结构不均衡。因此,要系统部署、完善基础研究的总体布局,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投入,加强对量子科学、空间科学等前沿重大问题的超前部署,促进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的前沿交叉研究。第二,应改善工程科技的供给。工程科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推动产业革命的有力杠杆。我国虽然具有工程科技人才规模上的总量优势,形成了层次分明、专业齐全、类型多样的工程教育,但仍未能形成人才质量与适用能力的领先。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新工科”教育[10],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创新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三)深化体制改革,统筹机制建设,激发科教体系发展活力
面向未来挑战,促进科教创新,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的桎梏,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一线科技与教育工作者的内在潜能,统筹规划,推动科教体系的均衡发展。
要深化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这些改革任务,要有问题意识,着力解决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一直存在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活力不足、科教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统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源头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力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11]。
要深化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做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四大坚持:一是既要坚持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教育,又要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教育经验;二是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意识的结合,集中突破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重难点问题,扩大改革的受益面;三是坚持“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发挥院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各级、各地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四是坚持统筹谋划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发展方向上的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和地方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机制。
(四)提升内生内涵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推动科教创新全面发展
加快科技强国建设,促进科技的内生发展。应当认识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条件,应以之为依托,以科技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引领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已日益完备,科技人才队伍趋向壮大,下一步应从关注量的增长转向促进科技发展质的提升。为此,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作用,对创新资源进行统筹,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力优势,以创新驱动转型。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关注各级教育质量的提升,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面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一味换取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超越引领,进一步落实“双万计划”,以专业发展引领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模式,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公民教育体系,优化各级、各类、各地的教育资源布局,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科教总体质量的提升,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技与教育等领域的协同生态发展。要以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的区域布局、学科的专业设置,优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拓展与创新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打造产学研创新全链条,推动科技与教育的共生发展。
(五)聚集尖端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推动科教发展人才基础建设
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目前,我国存在着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高端创新人才等问题。因此,应加速聚集高端人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环境。
第一,调整科技人才布局结构,在关键性领域加强高精尖人才的储备,将吸引外部人才与培养内部人才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国际化获取和全球培养,继续坚持国际尖端人才的引进,增加国内尖端人才的培养投入。
第二,健全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的激勵制度。要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综合考虑人才的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激励和保障,设定人才的评价考核体系;要依据具体的学科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制定与该领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成果评价和人才考核标准;突出以质量和能力为标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考核制度,坚决落实“破五唯”专项行动;引导和建立多维度、分类型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探索和健全多形式、分类别的人才激励制度,不断加大人才的激励力度,为推动人才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第三,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要着眼于科研管理全流程的改革,如简化科研项目申报、评估和验收的流程,落实材料一次报送制,去除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为科研人员松绑和减负。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六)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推动科教发展国际化进程
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教创新,积极参与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全球治理。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为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应将视野拓展至全球,在促进我国科教事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科教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贡献力,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主动布局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医疗健康、能源安全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挑战;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储备,培养更多的熟悉国家政策、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参与到全球新兴领域的规则制定中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共建。
进一步推动科教领域的对外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教创新合作。一方面,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坚持合作创新,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深化国家科技交流合作,聚焦全球创新人才,引进和推进外籍科学家参与我国科技计划;充分借力跨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跨国企业,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合作和力度;努力营造对外开放和交流的环境,设立更多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发挥教育在提升国际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学历互认机制,对接和引领国际人才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健全质量保障;建立健全来华留学服务体系,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新时代下,要以全局观的思想统筹,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哲学引领发展,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际合作框架,依托科教兴国战略,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推动人类社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2018-05-29(01).
[2]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吕薇.新时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纲[J].改革,2018(2):20-30.
[4]陈劲.关于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5):479-483.
[5]高书国.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8-09-20.
[6]许庆瑞,郑刚,陈劲.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J].管理学报,2006(3):135~142.
[7]陈劲,尹西明,梅亮.整合式创新:基于东方智慧的新兴创新范式[J].技术经济,2017(12):1-10.
[8]刘国瑞.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演进与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8(12):1-8.
[9]王定祥,黄莉.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优化[J].改革,2019(5):80-91.
[10]王璐瑶,陈劲,曲冠楠.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J].高校教育管理,2019(3):61-69.
[11]陈劲,张学文.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2012~2017)[J].科学学研究,2018(12):2116-2121.
Outline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CHEN Jin WANG Lu-yao
Abstract: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building a “big countr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as the core motive force, we shoul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pioneering, talent cor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global governance. We should “grasp the momentum, grasp the cutting-edge, grasp the found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of overall planning, systematic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from a big countr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a powerful countr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in the new era;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 powerful coun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owerful country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