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巧设题组助力师生成长

2019-09-10潘出勋

家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题组甲乙路程

潘出勋

一提起数学课,我们会想到什么?加减乘除等于号。对于很多人来说,学数学可能就是一场无聊与痛苦的经历,因为一提起数学课,我们往往会把它与计算、与解题画上等号。的确“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很多老师而言,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绩,“题海战术”曾经是很多教师引以为傲的法宝之一,在一遍又一遍的“刷题”中,的确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学会如何“兵来将来,水来土掩”地见招拆招,但若长久不求甚解,只求速度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惨痛的,一旦遇到没有做过的题型就直接无解了,同时也让众多的学生从心底里排斥数学、厌恶数学。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数学学习亦是如此。既然要让孩子们去“解题”,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得有题让孩子们去解,这些题从哪里来?这就需要我们在耗时费力的题海中挑出来,细心选择,用心设计出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富有结构性的题目,甚至于“题群”。所谓的“题群”不是几道题目简单罗列,而是由两道以上相关联的题目所组成的群体,在题群中可以起到1+1>2的群体作用。之所以在题目的设计上一定要强调符合数学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项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遵循这门学科、这项技能本身的特点,正所谓“南辕北辙远,缘木求鱼难”。

一、巧设题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题目,孩子们之所以出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四则运算掌握得不牢,更多则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在做题之前要先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再动笔的学习习惯。

如在计算“小明要走一段路,第一次走完全程,用了10分钟,第二次走则用了8分钟,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几?”时,正确的解答是:“(1/8-1/10)÷1/10=1/40÷1/10=25%”。但班里有很多的孩子是这样解题的:“(10-8)÷10=2÷10=20%”。虽然看似也求出了结果,但所求的是是“第二次的时间比第一次少用了百分之几?”实际上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速度=路程÷时间”的行程问题,要比的是速度,为何孩子们会把速度求成了时间?

面对这些孩子的错误,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你这样做错了,你求的是第二次的时间比第一次少用了百分之几”。而是出示了下一道题目:“小明要走一段长400米的路,第一次走了用了10分钟,第二次走用了8分钟,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几?”与第一题相比,虽然只多了一个具体的路程“400米”,孩子的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多数孩子的解题是“400÷8=50(米);400÷10=40(米);50-40=10(米);10÷40=25%”。

当学生看到自己两次所求得的结果一个是20%,一个是25%,两数有矛盾时,就会主动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很多的孩子就会悟到本题所要比较的是速度的提升,就需要到两次的速度差与第一次的速度进行比较。此时,再变一变数“如果这段路长500米,其他条件和问题不变”这时在解题时,多数孩子的选择就是“(1/8-1/10)÷1/10=1/40÷1/10=25%”。

顺势再追问几个如果长段路长100米,10米,甚至于是1米呢?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反思,从而真正地读懂题意,这里的“1米”与“单位1”在形式上已然相同,从而发现其中本质的相同,所用的都是速度差除以原速度,再深入一些就是归结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二、巧设题组,举一反三突破难点

因为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方面无论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还是“综合与实践”,都会有需要孩子们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有孩子们难以理解接受的内容,而通过我们精心设计的题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因为“路程S=速度v×时间t”“v=s÷t”是在小学数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所以仍以行程问题为例加以说明。在低年级孩子所学的是简单的乘法,知道一个物体的速度和经过的时间,求路程,或者是除法试题,即“已知路程,然后再知道时间和速度这两个数量之中的一个,求另外一个量是多少”的问题。

但到了学习关于两个运行物体的相遇或追及等问题时,很多孩子在解题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原因在于对行程问题的情况不熟悉,此时可以通过类似于以下的题组来进行对比练习,如针对求总路程的可以分别是同时出发,相遇;同时出发,没有相遇;异时出发,相遇;异时出发,没有相遇。

甲乙两车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1.两车同时出发,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車同时出发,3小时后相隔2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甲车先行1小时后,乙车才出发,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而对于已知路程,求相遇时间或速度的问题,我曾设计过这样一组题目:“AB两处相距600米,甲每分钟行55米,乙每分钟行45米,那么1.几分钟后两人相遇?2.几分钟后两人还相隔100米?3.几分钟后两人又相隔100米?4.几分钟后两人相隔200米?”其中最后一道题中“相隔200米”实则包含了两种情况,分别是相遇前和相遇再错过,有一定难度。

因为对于数学而言,单独的解题是永远也算不完的,一个数字变一下,就是一道新的题目,但一个数字的改变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道题的本质,而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通过题组的对比练习,在练习中引导孩子发现变与不变,抓住不变的本质去解题,从会做一道题到会做一类题,就题论法,不断地自我反思。

三、巧设题组,教学相长

还是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如同当前仍愈演愈烈的题海战,让众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了恐惧。而要从根本上保证“米”的质量,让孩子们吃得下,愿意吃,更保证“米”的营养,对于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而言,绝不能把孩子们往题海里一扔就行了,那是极不负责的行为,也不能只会从题海中沙里淘金式的选题,因为这些题目并一定真的适合于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更需要我们要有“打铁还得自身硬”的意识,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学科素养,继而设计出真正符合所教学生实际的典型题目。

(责编  唐琳娜)

猜你喜欢

题组甲乙路程
走的路程短
公平的方案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小学数学“题组教学策略”之管见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减肥
类正弦定理猜想
谁少付了钱
谈谈有关“平均速度”的易错计算题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