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公共空间
2019-09-10隋意
隋意
2016年4月,由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主办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评审工作正式开始,评委会要求参评人员提供三件作品。其他大师的作品陆续提交,唯独周道生迟迟没法提供,因为他的作品尺寸都很大,且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公共空间之中,根本没法移动运输。权衡之下,评委会让周道生将作品图片集结成册,并派专人对其作品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工艺美术行业,周道生经常被人问起到底属于哪个领域,他说:“我对自己的定位是现代装饰艺术,通过设计,将工艺与美术、传统与现代连接在一起。”
走向公共艺术之路
1968年,周道生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先后进入北京地毯公司图案设计室、北京地毯研究所进行挂毯设计。当时全国的地毯行业有几十万人,挂毯作为一种工艺品,深受外宾喜爱。周道生设计的许多挂毯如《万里长城》《爱晚亭》等都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政府或机构。
十几年的大型挂毯设计,让周道生对工艺美术有了更多的思考。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一直少有特大件的作品,于是,1982年被调往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如何从一个小件工艺品变成大型公共的艺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享受中国的传统工艺”,成为周道生关注的重点课题。他开始研究大量的装饰材料和装饰介质,熟悉它们的特性和制作工艺。
周道生和研究所的同事们以传统的龟兹壁画作为题材,设计了一批以蜡染、景泰蓝、挂毯等装饰介质为载体的作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还曾组织作品在美术馆举办了两次展览,反响都不错。但当时国家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用周道生的话说,“在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是很难把公共艺术作为一个专题的”。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渐渐有了更多实践的可能。研究所承接了两件大型作品,一件是昆仑饭店的挂毯,另一件是兆龙饭店的铜壁画。
位于北京的昆仑饭店、兆龙饭店都是当时国家重要的涉外饭店。昆仑饭店选择以挂毯为材料,将题材定为莽昆仑。其时,昆仑饭店组织了几十位画家进行设计,最终从二十多幅作品中选出两幅:一幅为周道生所画,放在大厅进门处;一幅为周道生的老师袁运甫所画,放于中餐厅中。门厅处的墙面长22米、高7米,周道生当时的画稿就有5米多长,画面上峰峦如聚、云海缭绕,尽显昆仑山的辽阔与苍茫。“当时设计是一个过程,更长时间是用来制作,怎么用毛线将画面表现出来,怎么搭配色彩,我们研究所的同事一直盯着制作,将近一年才编织完成。”谈起这件作品的最终成型,周道生感慨良多。
兆龙饭店选取的材料则是铜。由于收缩比和平流的问题,无法通过铸造工艺制作大面积的平板作品,因此周道生使用了锻造法,即难度极高的錾活。这是当时中国制作的第一块大型铜壁画,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其制作过程极为不易。兆龙饭店由世界船王包玉刚捐建,以其父包兆龙命名。所以在题材上,周道生选取了“长风万里”的寓意,画面以中式大帆船为主体,海波荡漾、飞鸟翔空,他还参考了海上丝绸之路题材,设计了郑和下西洋在公海上遇到外国船只的场景,将海上波澜壮阔的世界铺陈于6米多长的壁画之上。
工艺美术装饰走入全国
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很多企业一样面临着改革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家拨款到需要自己赚钱,诸多困境迎面而来。“当时大家的思想还转换不过来,甚至觉得用艺术赚钱是一件低级的事,而且跟个人相比,研究所的成本也要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所的经济颇为困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国饭店纷纷进驻中国,加上此后国内兴起艺术工程热,研究所承接了大量的建筑装饰和艺术品设计,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
这一时期,担任所长的周道生带领研究所员工先后为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中国香港香格里拉饭店、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泰国香格里拉饭店设计了《田园三部曲》《双鹤》《清贤图》《闻钟图》等大型壁画。除此之外,研究所也为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诸如大型灯具等内部装饰的设计和制作。
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被发现,发掘出2000多件文物,震惊了世界。90年代初,法门寺找到周道生进行文物复原和扩建区域内部的艺术品设计,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复原与设计的曼荼罗壁画(曼荼罗,译为坛场,是佛教法会的形式)。这组曼荼罗绘画共10幅,长800米,由周道生担任主设计,20多位画家共同绘制。其中,金刚界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根据流失日本的原件印刷品复原而成,另外8幅佛部曼荼罗则参考遗存的简要图片与文字记载,进行了重新设计。曼荼罗画面中人物和传统图案众多,最多的一幅画中有2000多个人物,周道生每天都要画上一两百人。“当时画好之后专门办了开幕式进行展出,大家看到之后都很震撼。但可惜的是,展出之后,这组曼荼罗被存放在法门寺地宫,由于地下潮湿,长了非常厚的霉菌,没法消除。”提起被损毁的作品,周道生十分痛心。
生活产品艺术化
2003年,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还是难抵市场化的浪潮,最终倒闭,周道生也算是提前退休。但他退休以后比退休前还忙,“原来在担任所长的时候要在其位谋其政,现在我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彻底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业,做更多的设计和尝试”。
秦皇岛人民广场的《秦皇岛史诗》浮雕,位于厦门的陈嘉庚纪念馆的大型浮雕,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枣园站的大型景泰蓝壁画《田园奏鸣曲》、15号线顺义站的大型铜浮雕《顺义史话》,陕西财神庙的艺术工程……周道生的作品出现于国内很多公共空间。近些年,虽然年龄不断增加,但周道生始终勤耕不辍。最近刚刚完稿的漯河市博物馆壁画,以漯河出土的骨笛为题材,选择珐琅作为材料,画面囊括众多乐器和人物,展现了一幅7000年前人民奏乐、欢歌、起舞的热闹景象。
虽然周道生将工艺美术作品引入了公共空间,让更多人可以实地观看、实际触摸,但他认为,人们普遍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还不够,工艺美术的地位相比书画而言还是较低的。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宋代以后文人贬工重艺;二是由于工艺美术产品常常不是唯一的,它属于重复性劳动,这导致人们对工艺美术的价值认知大打折扣。但在周道生看来,工艺美术产品制作之前都要进行构思设计,这和绘画是一样的,其制作虽然有重复性,但都是手工完成,两件产品可能相似,但不会完全一样。
引领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模式的德国包豪斯艺术学校,通过降低艺术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艺术产品的生产效率,使艺术全面而整体地介入人类现代生活。它提出的口号“艺术产品生活化,生活产品艺术化”,深得周道生认可。他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能做的就是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工艺美术的价值。这就要求作品内容要好、构思巧妙、制作技艺高超,这几点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使作品整体富有美感和感染力。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工艺美术人一定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比如画人物,不同的社会背景就会有不同的服装、不同的发饰,手里拿着不同的器物,我们都要有所了解。往往你的知识领域决定了你的作品层次。”对知识和涵养,周道生重点强调道。
从艺50余年,周道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工艺美术的作用,他希望可以藉由进驻大型公共空间,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中国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彩陶,即是工艺品。所以,周道生常说:“中國的文化是从工艺美术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