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转变背景下地方高校弹性学制的实施探究

2019-09-10戴红宇

关键词:学制学分制弹性

摘 要:弹性学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渐被地方高校接受和引入,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地方高校实施弹性学制应与应用型转变结合起来,立足于对学生的分类管理,一是要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完善选课制度、考核制度和信息化水平;二是要丰富教学资源,从校内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入手优化培养环境;三是要拓展教学组织形式,探索教师工作室制度和项目驱动班制度,构建学习共同体。地方高校应使弹性学制的实施不仅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举措,同时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弹性学制;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

近年来,弹性学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渐被地方高校接受和引入,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以及修业年限,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特征体现在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教育内容的选择性。”[1]41-44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之后,不少地方高校修订了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完善了弹性学制的相关内容。就地方高校而言,弹性学制主要体现在修业年限的变化上,即学生的学习年限可在3—8年之间浮动,学生毕业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规定的学分种类和学分数量。弹性的修业年限更进一步则是对高校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资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是对教学制度的伸缩性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地方高校还不能真正实现学分制,彈性学制的具体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地方高校要落实好弹性学制,提升新时代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的能力,应从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资源上着手,将弹性学制的实施与应用型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分类管理,从而使弹性学制的实施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满足于学生的发展。

一、弹性学制的实施应立足于分类管理

弹性学制并不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一种管理制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仍然是采取以传统的学年学分制来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具体落实弹性学制之前,地方高校应明确哪些学生适用弹性学制,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避免弹性学制成为学年学分制的换汤不换药的变体。修业年限的弹性,包括了缩短和延长两类;而对于延长修业年限的,还应当看到其中又可以分为主动延长和被动延长。

缩短修业年限的学生,一般是那些主动学习能力较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速度和效果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可能通过提前修习一部分课程或参加一些可以冲抵课程学分的专业类竞赛来达到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分数量和学分种类,从而提前毕业。对于这类学生,地方高校应当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并适当提供学习上的便利,以起到对优秀人才的保护和帮助。

主动延长修业年限的学生,一般是那些对学习生涯有其他的规划,如创业、游学等,此类学生需要通过休学或主动降级等方式延长修业年限,以保证自己能够接续完成本科期间的学习。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实践之中。教育部相关文件也要求地方高校应当为大学生休学创业给予支持。对于主动延长修业年限的学生,地方高校应在教学组织、管理上进行更新,帮助此类学生能够实现兼顾,从而较好地完成本科期间的学习任务。

被动延长修业年限的学生,一般是那些因为身心不适或者学习困难,无法如期完成本科学习任务,而不得不延迟毕业的学生。随着目前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以及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要求,地方高校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习困难而休学或延期毕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对于此类学生,地方高校不仅是提供修业年限的延长,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现状,特别是帮助其在复学之后或在延长修业年限期间,能够较快地调整身心状况,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不能对这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就难以很好地保障其学习的成效,“甚至在延长学制期内,部分学生会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产生更为消极的态度,这样一来,延长学制将变得毫无意义。”[2]71-74

弹性学制不只是学生管理相关规定中的一句话,而是应当有具体的措施来落实,亦即有具体的措施给学生提供对修业年限的选择。地方高校应首先立足于不同学生的群体特点,才可能制定出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弹性学制真正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弹性学制要求地方高校创新教学管理

传统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大多是按部就班进行,并与其他的学生管理活动相互配合协调,如学费收缴、教材申购、党团活动等。地方高校要实施弹性学制,首先就要突破学年学分制的种种束缚,探索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完全学分制或半完全学分制。而要实施完全学分制或办完全学分制,就必须创新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是完善选课制度。无论是缩短学制还是延长学制,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跨学年学期进行选课,甚至于跨专业、跨学院进行选课。完善选课制度最重要是意义在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压力承受能力、时间分配来合理、有效地安排每个学期的所学课程。这恰恰是学年学期制所欠缺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学年学分制的每个学期的课程总量、课时总量有一定的波动。对于学有余力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通过自主选课可以适当增加或者减轻学习压力,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地方高校而言,可以首先实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全校性选课,并逐步向专业课推广。在安排好任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后,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进行修习。事实上,弹性学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分制的实施引入了竞争机制,教师的竞争意识得到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3]110-113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通识课程“水课”较多的现象,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修习、完成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二是加强考核管理。弹性学制的实施固然是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也不能损伤正常进行本科阶段学习学生的利益,造成另外一种不公平,因此对于缩短或延长学制的学生来说,更应当加强考核管理。对于缩短学制、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分数量和学分种类的基础上,还应当对其的最低分、平均分或者学科竞赛、学术成果做出更高的要求。不少老牌高校在这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地方高校借鉴、学习。对于延长学制、延迟毕业的学生,同样需要加强考核管理,避免所谓“网开一面”、“人情分”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伤害了正常修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提高课程考核对应用型人才的保障度,“增加通过操作、实践、综合研究等方式来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实行实际任务、产学研合作考核的比例,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4]89-94特别是一些由于创业而延长学制的学生,其在复学之后往往由于需要兼顾创业和学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地方高校应该丰富课程考核、学习评价的方式,尤其是要加强过程考核和实践性考核,并探索合理有效的学分互认、转化制度,从而在鼓励、保护、关心延长学制的学生,也能够较好地保障课程实施的效果。

三是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教育现代化2035》中,特别提到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地方高校要落实弹性学制,更需要对教学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弹性学制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更为多元,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来进行统筹,弥补教学管理人员不足的限制;此外信息化管理也可以强化过程管理的效率,保障弹性学制下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对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人学习档案,可以为弹性学制的选择、实施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效破解“千人一面”的学习模式。当然,信息化管理不是线上与线下的复制黏贴,而是各自发挥其管理的优势。事实上,地方高校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数量、结构较为薄弱,更需要通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缓解教学管理人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便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对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转变的思考和探索中。

三、弹性学制要求地方高校丰富教学资源

落实弹性学制虽然是与教学管理直接相关,但就地方高校而言,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是实施弹性学制的外在表现,而其关键核心应当是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选项。不少老牌高校能够切实推进弹性学制的实施,原因也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可以说,灵活多样的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精神内核,课程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实行学分制的关键。[5]62-67因此,地方高校应着力解决教学资源不足对施行弹性学制的制约,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首先,地方高校应优化配置校内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应用型转变对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缩短学制的学生来说,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其同时选择多门课程进行修习,并较好地完成实验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主动延长学制的学生来说,其与社会、行业已经有了更深入的接触,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与其创业就业等社会活动关联更为密切、更多元的课程。对于被动延长学制的学生来说,地方高校同样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实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但在应用型转变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地方高校的校内教学资源配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专业的设置以教师为中心,不能很好地结合社会、产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占比太多,模块化课程较少;课程开设的数量、门类少,特别是专业选修课更多是由教师选择而非学生选择来开设,个别专业选修课多年未曾调整,甚至存在“因人設课”的现象。要落实弹性学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在校内教学资源上下功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使之进一步科学、合理、多元。

其次,地方高校应积极引入在线课程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如慕课、超星泛雅等,这些课程往往都是名校名师主讲,对地方高校而言,是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可以缓解地方高校师资紧张、教学场地紧张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实施弹性学制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引进更多的在线课程资源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放开学生单个学期的选课限制,使缩短或延长学制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规定课时以外的学习时间,同时也能够解放一部分教学场地。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一些在线课程资源来补充专业课教学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线上理论”加“线下实践”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此外,地方高校自身也应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以便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从而保障弹性学制的落实和实施。当然,在采用线上教学的同时,地方高校还应当对课程学习的考核加强管理,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教学考核模式,避免线上课程成为新的“水课”。

再次,地方高校还应加强建设教学实践资源。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期许。相较于理论学习状态下的弹性学制,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更需要地方高校在面对学生缩短或延长学制时,也能够有效利用校内外教学实践资源,保证学生在更自主的时间内也能得到充分的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对其实际的创新创业成果认定为教学实践成果,而不一定需要其参加统一的教学实践;对于有较强的学术实践能力或攻读硕士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校内的教学实践来置换校外的教学实践;而对于因身体原因或学习困难而需要延长学制的学生,则可以选择更符合其学习实际的教学实践场所来保障实践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地方高校在实施弹性学制的过程中,应在有效建设教学实践资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适应自身学习需要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实践场所,进一步促进因材施教的实现。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环境,如果“学生培养环境得不到保障,主体地位受到忽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与制约,导致学分制可有可无”。[6]75-76

四、弹性学制要求地方高校拓展教学组织

弹性学制的实施,必然导致固有的行政班的教学组织模式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是缩短学制还是延长学制的学生,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其他班级的学习活动中,如果地方高校仍然采取现有的行政班的建制形式,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其学习的成效也会有所折扣,弹性学制的实施效果也会事与愿违。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改变,“大学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真正让每一位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学’到东西。”[7]47-56因此,地方高校应拓展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以管理为中心的班级组织形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生要求,真正体现弹性学制的因材施教的目的,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继续推进教师工作室(坊)的建设,另一方面则是探索完善项目驱动班的教学组织。

教师工作室制度,即教师或教学团队开设课程后,学生通过自主选课,组成以教师或教学团队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同样要求其构建起现代化的“师徒制”关系,使校企合作、双师培养能够通过教师工作室得到实现。在教师工作室制度下,学生可以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和学年学期制的限制,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进行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并且深入参与到教师的项目研究当中,实现自主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同时,教师工作室制度形成的新型教学组织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需求,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同学之间的合作更为紧密,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合作化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师工作室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还可以探索学业导师与思政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8]187-189,既保证工作室负责人对学生学业的管理,也保证思政管理人员对学生日常活动的管理,从而对缩短和延长学制的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保障弹性学制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效果。

项目驱动班制度,即以项目为主导,学校教务部门在每一学期初或上一学期末公布本学期学校开设的项目驱动班情况,以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兴趣,参与到具体项目的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项目驱动班的学员应当打破原有的教学建制,由对该项目感兴趣并且有实际研究、解决能力的学生组成;学生参与项目之后,应由项目主持人对其成绩进行评定,并对可以置换的课程做出建议。项目驱动班制度,可以进一步体现校企合作,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项目驱动班制度也是地方高校实施弹性学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打破“千人千面”的人才培养现状。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项目驱动班的开设并没有以实际的问题为导向,项目负责人对学生的具体评价缺乏有效评价;同时,由于校级教务部门不能对项目的公布、学生的报名等事项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对项目驱动班的了解程度不高,参与面不广,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地探索和完善,推进因材施教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

教学组织的改变,事实上也是地方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应用型转变的成败、应用型转变的程度,最终是由课程改革执行的成败、课程改革执行的程度来决定的。”[9]91-95无论是教师工作室建设,还是项目驱动班建设,都要求地方高校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在师资结构、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要求,保证弹性学制的实施落到实处。

地方高校实施弹性学制,并不能是对教育政策的简单复述,而应当将弹性学制的实施与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使弹性学制的实施不仅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举措,同时成为地方高校創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弹性学制的实施与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同样要求其创新教学管理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内容、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地方高校在实施弹性学制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使应用型转变真正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浩,王学通,王德明,秦川.弹性学制实施的实践探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7,(2).

[2] 奚丽萍.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 姚远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征及实施学分制成效分析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

[4] 戴红宇.转型中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三明学院学报,2018,(1).

[5] 韩磊磊,源国伟.中国高校学分制30年——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讨论述评[J].高教探索,2008,(4).

[6] 王艳,许小康,宋化民.我国本科教育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4,(6).

[7] 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8] 石利萍.弹性学制下的教学质量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9] 戴红宇,刘小梅.论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三个层面[J].三明学院学报,2017,(1).

基金项目:国家级“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ZL2012ZG1);福建省2018年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评价改革研究”(FBJG20180316);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弹性学制问题研究——以三明学院为例”(J1710249);艺术设计学院青年基金项目(Y2017001)

作者简介:戴红宇(1987- ),男,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现任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学秘书,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制学分制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基于分治法的Kubernetes弹性伸缩策略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五行真经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弹性势能纵横谈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