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学生个性与个性化教育

2019-09-10齐学红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生个性个性化教育创新人才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性化教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是发展学生个性,即实施个性化教育。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个性化教育普遍缺失,学校和教师对个性学生的理解存在标签化取向。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解放儿童,是一场关于儿童权利与尊严的保卫战;是在学校微观场域中进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对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实践智慧以及教育使命感的呼唤。

【关键词】学生个性;个性化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3-0020-03

【作者简介】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创造教育、个性化教育、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相伴而生。这些大家非常熟悉却又习焉不察的新概念和新理念,在中国当下学校教育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谈论学生个性与个性化教育时,究竟是在说什么?教育研究和理论思考不能抽离当下的历史文化语境,否则就可能走向“学者的谬误”或概念的游戏当中。

一、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学生的现实境遇

1.个性化教育的政策背景。

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世纪教育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关涉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与个性化教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发展学生个性,即实施个性化教育。自此,个性化教育作为一个时代话题,开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结构要“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些政策不仅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涉及与个性化教育相关的学生个体差异、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学过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2.个性化教育的普遍缺失。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独立自由的个性和个性化教育的。虽然人们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似乎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却很难实施,因为学校教育总是用一套合乎规范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并加以塑造,不仅如此,还用一些功利化的评价标准予以考量,这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相背离的。在此意义上,“钱学森之问”也是针对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提出的质疑和拷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度竞争的社会文化、学校的升学主义文化是相背离的。在一个人人参与竞争、无时无刻不在竞争的文化氛围中,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焦虑、全民焦虑的社会心态下,学生的自由时间、独立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完全挤占,学校、家长、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共谋或合谋关系以及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建立,导致当代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几乎完全丧失,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摧残,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难以企及。

3.个性学生的标签化取向。

一是将个性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学生个性是得不到彰显的。在唯分数的学校文化氛围中,个性学生或学生个性是不被保护的,也是很难得到承认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学生很有个性,往往带有否定的意味在内,个性学生往往会被视为“问题学生”。在过于追求标准化、数量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下,个性学生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往往是被忽略的。

二是将个性学生等同于特长学生。在唯分数、唯成绩的评价体系下,个性学生往往会被等同于多才多艺,即在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方面有一技之长,获得相应的证书或荣誉。这些才艺的获取往往并非出于孩子的自愿或兴趣爱好,只是为了能够在各级升学考试中获得一定的加分、增加一定的权重。

二、个性化教育的概念辨析

1.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

当人们在谈及个性化教育时,常常会理解为面对个别特殊学生或问题学生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个性化教育话题的提出,意在将教育引向深入,从一般意义上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到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好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一项私人定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意义上的生命存在,每個人都有其独立个性和独立人格,个性化教育正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之上的。从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走向面对学生个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是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化,是从关注教育的数量走向关注教育的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客观需要。个性化教育的实现也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往关系基础之上的,这种深度意味着教师眼里要有学生,不断成就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其实也是面向全体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2.因材施教还是区别对待?

与个性化教育相类似的还有两个概念,即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影响,与个性化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区别对待则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是针对学生差异有意识地采取的个别化对待,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教育歧视。例如,一些学校按照考试成绩划分普通班与重点班,将外来务工子女单独编班;一些学校和教师用佩戴红领巾、绿领巾区别对待学生;一些教师用三色作业本、特殊的座位等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是在唯分数论背景下采取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而且这样的做法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此,我们应树立个性化教育的基本观念: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人格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值得尊重的;个性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发展潜能的丰富性基础之上的更具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最终促进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统一规格生产出来的“标准件”。同时,个性化教育不能成为学校和教师出于升学主义的功利目的,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或教育歧视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少数学生和家长违背社会基本规范和学校教育基本要求的违规违纪行为的借口。

三、一个问题即所有问题:个性化教育何以可能

在普遍存在的升学主义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学生的培养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这一问题非常严峻地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其实,学校中任何细微的变化似乎都要诉诸教育改革才能实现,小到班级座位的安排、班干部的选举、三好生的评选,大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借用哲学家赵汀阳的一句话:一个问题即所有问题。个性化教育问题可以说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所有问题: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中是否给予学生个性以足够尊重?学校制度设计中是否预留了学生独立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中是否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教师能否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班级层面是否给学生身心发展营造和创设了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具体而言,如何突破当前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统一规范、整齐划一,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不够的问题,即所谓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制度困境,需要基层学校的制度创新。只有焕发学校办学的自主性、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才能有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例如,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实行的学生理想教育以及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制度,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品质、交流合作、运动健康、审美表现”等评价维度之外,还专门设计了“自报项目”,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适合自己的评价内容,充分體现了对学生个性以及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尊重。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解放儿童,是在制度的铁笼中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是一场关于儿童权利与尊严的保卫战;是在学校微观场域中进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对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实践智慧,以及投身教育改革的使命感的呼唤。为了改变学生的生存境遇,为了祖国下一代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永续发展,需要全社会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猜你喜欢

学生个性个性化教育创新人才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初探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个性的发展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