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诗人叶剑英
2019-09-10春奇
春奇
一代儒帅叶剑英,马背吟咏,剑余为诗,在各种严峻考验面前,他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同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表现出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要确保新中国在北平定都,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北平曾经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北的政治、军事中心,解放后潜留了大批特务,散兵游勇、土匪小偷、银元贩子也到处为非作歹,加之流散在民间的武器被匪特利用,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时任北平市市长的叶剑英雷厉风行,采取果断措施,陆续发布了关于“收缴一切非法武器”“北平市国民党特务人员申请悔过登记实施办法”以及“一切社会团体均须申请登记”等布告和通知。同时,他领导警备部队和公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和肃清暗藏的敌特,捕捉劫盗匪徒,处理散兵游勇,并号召反动党团人员和特务分子自首登记。到1949年秋,仅半年时间,就破获潜藏特务匪徒策划的各种阴谋暴动案83起,总共肃清职业特务6700余名,查处散兵游勇3.7万余名,破获制造伪钞、盗窃、抢劫案件1.4万余件,收缴了大批敌特电台、枪支和炸药,北平的治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决定从西柏坡迁到北平。叶剑英经过慎重考虑,选择香山作为党中央进驻北平的地点。1949年1月底,叶剑英向党中央汇报了自己的意见:第一,香山距离城市较远,和西山相连接,便于防空。第二,香山现有房屋300间,住房问题容易解决。第三,香山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中央采纳了叶剑英的建议,指示成立了以叶剑英为首的迎接中央迁移北平组织委员会。叶剑英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中共中央迁移北平的事项。会议结束后,叶剑英立即向中央报告,提出了详细方案,建议中央领导到涿州后改乘火车。叶剑英还同中央军委铁道部长滕代远认真研究中央迁移北平的铁路交通安排事宜,提出了12条意见。中央批准了这一方案。
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24日到达涿州。叶剑英到车站迎接。叶剑英夜以继日地操劳,十分疲惫,声音嘶哑。他向毛泽东汇报了接收和治理北平的情况,兴奋地说:“北平和平解放后,工厂照常生产,商店照常营业,学生照常上课,北平的政权机关和官办机构,我们都派了接管人员。社会秩序很好,也没有发生骚乱。”毛泽东非常满意地说:“和平解放的城市照常,这就好了,要对我们参加军事管制的人员讲清楚,我们不但能解放大城市,还要能管理好大城市。”叶剑英一直陪送毛泽东到达香山。
香山是叶剑英为中共中央选择的临时居住地,他认为,中共中央最好的办公地点应该是中南海。第一,中南海处于北平的中心位置,便于中共中央指挥、领导全国。第二,中南海四周有高大坚固的围墙,便于安全保卫工作。第三,中南海里环境幽静、秀美,便于中央领导办公和休息。叶剑英在刚刚接管北平时,就未雨绸缪,指示北平市纠察总队司令员张明河:“你一进城,一定要先把中南海控制起来。”接管中南海后,叶剑英安排人员用3个月的时间,彻底清除了中南海水中的淤泥和垃圾,使中南海的环境完全变了样。叶剑英认为条件成熟了,立即向周恩来呈送了建议中共中央进驻中南海的报告。毛泽东坚决不同意,坚持住在香山:“我不搬,我不做皇帝。”叶剑英面见毛泽东,力劝毛泽东进驻中南海。周恩来、朱德等人也做毛泽东的工作。毛泽东也感觉到,各方面的负责人到香山汇报工作,交通不便,也就接受了叶剑英的意见。6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安全、顺利地进驻中南海。从此,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1949年8月,叶剑英奉命离开北平,率部挺进华南。虽然他担任北平市市长的时间很短暂,但各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中外舆论的赞扬。就连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新闻天地》也不得不承认“叶剑英领导的中共干部,为了打稳中共未来首都的基础,接管是审慎、周到、仔细、严密的”“几乎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在叶剑英等人的领导下,北平建立了革命政权,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从而为新中国定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是叶剑英写的一首名为《攻关》的诗。这首小诗是他几十年战斗和学习实践经验的结晶。叶剑英一生酷爱读书,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具体的读书过程中,叶剑英提出了“三遍法”,即一读、二记、三用。“一读”就是按照书里的文章先后顺序一篇一篇、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眼看着、嘴说着、手写着,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看、说、写同时进行,非常协调。“二记”就是在书籍的天头地脚、边白中缝、段末行间作批注;将记忆、理解和运用统一起来,叶剑英认为读书要有摘要、眉批和标记。“三用”就是联系实践理解运用。叶剑英认为学习是毕生的事情,尤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反反复复研读,带着问题去读,向马克思主义著作请教学习,看看那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怎么解决的。
叶剑英主张一个人的读书范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些,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的书,而要视野开阔,涉猎的范围大一些。他反复研读过并留有批注的书籍,就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历史等领域,由此可见其读书范围之广泛、知识领域之广博。
叶剑英读书的面很宽,但他更强调“学习要走在工作前头”,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个人的工作需要读书。他曾撰文指出:“‘做什么,学什么。’这是在职干部学习问题上,应该咬紧的一句话”“革命工作的繁剧和艰巨,是要求全体干部各专一门,不是要求每一干部都精百艺,这就是说做一样,学一样”。
在叶剑英看来,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否则,没有理论,一张白纸,就无法去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实践进行结合运用。从“读”到“用”的转变,就是要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也就是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处理和解决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
叶剑英认为:“在学术上,本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避艰险的迂曲攀登,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胜景。”为了达到这个“光辉的胜景”,叶剑英终身恪守“抓紧时间学习,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学习”的座右銘,坚持做到了“做一样、学一样,做一生、学一生”。叶剑英的读书方法,也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并学以致用的光辉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