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2009-01-28罗雪挥
罗雪挥
一部中南海公园的历史,记录着“还权于民”的努力。
从中南海到新华宫
“兹述园囿,首中山公园,次中南海,次北海,次景山,次颐和园。”这是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游指南——《旧都文物略》中的记述。
在玩家眼里,中南海的风光尚在北海和颐和园之上。中南海位于现在北京故宫的西侧,由中海和南海构成,与北海旧称“三海”,又名“西苑”、“太液池”。这个历史悠久的水上园林,始建于辽金,历经元、明、清的扩建。自清代起,中南海成为皇家禁苑,是皇帝避暑听政的场所,也是满清皇朝实质上的政治中心。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大多在中南海内居住,仅在行礼时前往紫禁城。
近代以来,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中南海风浪迭起。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长驱直入进京,就居住在中南海仪鸾殿,该殿后来被八国联军焚毁。慈禧逃难回京后,又耗费了500万两白银,在废墟上重建了新仪鸾殿,更名为“佛照楼”。 1908年末,慈禧在中南海“佛照楼”辞世,皇权自此崩盘。清末头号权臣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总统府建在中南海,袁世凯将“佛照楼”改成了怀仁堂。
袁世凯正式称帝,大抵是紫禁城太过招摇,而且还住着逊帝溥仪,袁世凯把中南海改为新华宫,宝月楼改成了新华门。
西苑的风景独好,却是豪门深似海的传奇。赶走了皇帝的中南海,终究还是平民百姓的禁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很快破产,中南海被军阀所把持,相继成为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和张作霖的大元帅府。豪强显贵们在中南海陆续登上了政治舞台。1928年,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张作霖被迫撤出了中南海,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遭遇暗杀身亡。
走入了“共和”的中南海,依然是一片狼藉。
公民的中南海
1939年8月2日,游人张恒智的自行车在前总统府遗失了。警察局指令查缉,但是在所能够查阅到的北京市开放档案中,该车的下落依然不明。
此时距离中南海公园向游人开放,已经整整十年了。中南海从普通人不得入内,发展成为公众消遣游憩的场所,这个重大的转折源于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作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自南向北统一的例子,中南海将从此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改称了北平,开放中南海成了还权于民的盛举。
1928年12月13日,中南海董事会向北平市工务局呈递了关于召开成立大会的函件。函中说,应当谨遵孙中山“天下为公”之意,将中南海归于市民直接管理,筹备真正代表民意、直接管理中南海的董事会,“以绝罪恶之根株,以供游人之玩赏。”
1929年4月,中南海董事会推举熊希龄为主席委员,不久,北平市政府也成立了“中南海公园临时委员会”,负责管理中南海。至此,中南海正式向全体公民开放。1938年,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开始创作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女主人公姚玉兰,性喜逍遥。当宫廷中的花园、湖泊、有名的建筑都开放后,她就去游北海、中海和南海。这“三海”,姚木兰要分几天才游得完。
中南海的市民生活
中南海总面积约为1500亩,其中水面约为700亩,远远超过了北海。作为当时北京内城最大的一片水域,除了观赏皇家园林,中南海公园的特色还是水上项目。比如垂钓、游船,其游泳池的经营也颇为现代,设立了团体票,70人以上可以得到五折优惠,学生还可以享受练习月票。游泳池还特聘了游泳导师,帮助指导提高游泳技巧。
中南海的市民滑冰场也名声在外,还曾举办过化装溜冰比赛运动会。开放的中南海人车俱杂,不仅有脚踏车,还有人力车、汽车,不过要购买脚踏车证、人力车券和汽车券。中南海内还开设了中学。北京市档案馆的开放档案记录了这样一桩公案。1946年,中南海公园整理委员会致函北平市教育局,希望封闭位于中南海东四所的北平市私立成达中学的东门,因为该校学生“每日多持竿在海岸垂钓,并将污秽草泥掷之满地,实属有碍观瞻。”建议该校学生由怀仁堂东面的便门行走,以免混杂。
从庶民不得入内,到正式公文往来,与各相关机构协商中南海的管理秩序,昔日皇家的禁苑,容纳着三教九流。中南海不再是神圣之地,各色人等齐聚,也夹杂有宵小之徒。
中南海公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出租历史。为了增加收入,中南海公园将园内鳞次栉比的房屋盘活经营,除各机关借用一部分外,其余的大多租给了老百姓居住。当时,中南海有44家中国住户,2家日籍住户,1家英国住户。而诸如怀仁堂等场地,时常有公务用途,则对外零散出租,用于宴请宾客,祝寿结婚等。
公园的尾声
连绵兵戈,中南海公园难以自保。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1937年12月14日,以大汉奸王克敏为首,建立起华北地区伪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地点便设在中南海。1941年,中南海公园登记在册的进驻机构还包括:满洲帝国通商代表部、最高法院华北分院、最高法院检察署、华北救灾委员会等。
中南海再度成为权力中枢。日伪政府亦将北平改为了北京。日伪时期,中南海公园的经营活动仍有据可查,比如当时的怀仁堂成了所谓中日亲善的表演地,中、小学生日语会,中日儿童亲善会等,皆在怀仁堂举行。
抗日战争结束后,北京又变成了北平,李宗仁的“北平行辕”就设在中南海。解放前夕,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也匆匆将指挥部连夜搬进了中南海,将司令部设在了居仁堂。不过,皇家的风水并不能够力挽狂澜,眼见着大势已去,傅作义与解放军签署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
昔日绝胜烟柳的帝王御苑,此时已破败。解放军接管北平后,中南海的紧急疏浚工程就开始了,动用部队整整挖了三个月,才清理干净了淤泥。不久,北平再度更名为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整饬一新的中南海,则成为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住所。梁思成当年曾提出过在北京建设新城,建设国家新的行政中心,但国民经济当时还很困难,抗美援朝的战争又迫在眉睫,只得利用了现有的古建筑:国务院进驻了中南海,文化部搬进了大学,其他各部委则搬进了王府。
神秘的红墙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南海开放的话题,一度曾是禁区。中南海越神秘,普通人就越向往。
中南海一度也有过开放的设想。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在中南海修建科工作过的王保成,回忆道:“山泉水流进中南海的这天,周总理也同我们一样,吃完晚饭,高兴地来到岸边观看。他兴奋地对我们说,中南海自古人民建、人民修,但人民却没有享受到它的美丽。这次修成后,我们要请人民代表来这里作客观光,今后还要逐步成为人民游乐的场所。听着总理的话,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涌了出来。”30年后,这个曾令王保成感动到落泪的允诺,终于付诸实施。
30年间,鲜有普通人有机会见到中南海的新变化。1953年,中南海最重要的古建筑怀仁堂,被改建为中式二层楼阁样式礼堂;同年,北京市建设局打报告说:“云绘楼及清音阁原地基,政府需用甚急。”作为新中国第一例被完整搬迁的古建筑,云绘楼和清音阁次年便被迁出了中南海,落户陶然亭。此外,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南海还拆除了时应宫、万字廊和其他一些殿宇,在岸边建起牡丹园、玫瑰园、绿草坪。
旧貌换新颜的时代,中南海公园谢幕。中南海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中南海也曾有过特殊的“开放”经历。1966年6月,红卫兵一出现,便迅速壮大起来。各地涌入北京的红卫兵不计其数。当时中央、国务院各机关部委以及北京的工厂、接待都被动员起来搞接待,中南海也成立了接待站。经周恩来同意,请红卫兵住进了中南海北区的紫光阁、小礼堂、武承殿等处。
不过,大部分时候,中南海仍然是普通人望尘莫及之地。
中南海的春天
“中南海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是北京城内著名的风景区,还因为它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一九八零年五月中南海部分对外开放。”这是1986年8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新名胜》一书里,关于中南海的介绍。
中南海敞开了大门,普通人走入中南海的夙愿得偿。1980年5月以来,在重要节日和星期六、星期天,中南海开始有组织地接待群众游览。参观的人数众多,有时一天超过上万人。在新华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的《中南海》画册上,收录了这样一张照片,远处是绿树葱茏、亭台水榭,近处则是两列紧挨着绳子排队,如长龙般蜿蜒的参观队伍,从照片上几乎看不到队尾。该照片上,人们的着装还是一片灰蓝,但已经有个别时髦的人穿上了鹅黄的裙子。还有很多身着朝鲜裙、蒙古袍、藏装的少数民族同胞。人们翘首以待,秩序井然。
当时开放的景点是流水音、毛主席故居(菊香书屋)、颐年堂、静谷和瀛台,主要分布在南海。游客就从位于南长街81号的中南海东门进入。最吸引人的景点是毛主席故居。
中南海景点的开放只是一小步。1981年春天起,包括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重要国务场所开始对外开放。
中南海的正式开放一直持续了9年,后来者大多只能通过出版物了解中南海。
普通人能够领略中南海风采的其实还有陶然亭公园。在设计精巧的云绘楼、清音阁前,立着一块碑,介绍其出身皇家的显赫历史,并提及“195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迁建于此”。这个建于乾隆年代,仅供天子观景赏月的近水楼阁落户民间后,依然是气宇轩昂。守着一泊湖水,与北京的平民百姓们同呼吸,共命运了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