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主线
2019-09-10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主线,就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到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各方面。學习教育上,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全过程,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推动主题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调查研究上,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边调研边学习边对照检查,在调研中深化理解和感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检视问题上,要自觉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差距、查短板,在不断深化学习教育和调查研究中,把问题找准查实、把根源剖深析透。整改落实上,要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一开始就改起来,把“改”字贯穿始终。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主线,就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这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出更高要求。这四项重点措施,学习教育是根本,调查研究是途径,检视问题是关键,整改落实是目的,四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方法、创新形式,把四项重点措施贯通起来,有机融合、统筹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
让整改落实真正到位,就要着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主线,逐条梳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建立工作台账,认真抓好落实。
让整改落实真正到位,就要突出抓好问题整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领导班子从检视剖析的问题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专项整治工作,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分别列出几个最突出的、在主题教育期间能够解决的问题,抓紧整改解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查摆出来的其他问题,要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落实。
让整改落实真正到位,领导机关要带头改。对于开展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先改起来、改实一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抓好自身问题整改,防止只抓下级、不抓自身。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问题,要主动认账担责,落细落小,整改到位,为广大党员干部整改问题作出表率。
(摘自人民网)
检视反思突出问题,就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往往看得很清楚。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广开言路、畅通渠道,真心诚意听取基层党员群众、工作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方式,把群众的意见充分收集起来、反映上来,原汁原味地反馈,不能“过筛子”。
检视反思突出问题,就要自觉对表对标。要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初心使命,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重点查找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的差距,在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面的差距,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的差距,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的差距,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担当作为、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的差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开始,就要着手查找问题,一条一条列出问题清单,不搞官样文章,不硬性规定字数。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基层减负,文山会海是突破点。开好会议有助于准确传达上级机关的安排部署,明确各类工作重点,充分发扬民主,促进科学决策。但开会是手段而非目的。要让会议真正精简下来,关键还是要破除“开会就是重视”的惯性思维。不妨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文件明确标示为“文本传达”,让会议更多地定位于阐释、讨论和集体决策,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实地调研,是促进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重要方式。但“接待调研”上耗费过多精力,不仅会催生“有调研却不深入”的现象,而且会降低基层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归根到底还是要落脚于对基层真实情况的了解掌握。在形式上要简洁,能合并的同类项应尽量合并;在效果上要求实,把中央精神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上下级形成共识、密切配合,才能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
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基层工作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比如使用许多量化指标。然而,一些地方对量化指标也存在片面理解,总觉得“越高越好”,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负担,而且会助长攀比之风。这样的“数字政绩”,其实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为基层减负,应该让量化指标回到正轨,坚持实事求是,从根本上避免层层加码现象。
(摘自《人民日报》)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确保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立好“德”、铸好“魂”。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用理论来阐释实践,用实践案例来证明理论,让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交融互通,变“理论教化”为“观念内化”,变教师“自说自话”为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确保思政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定好位”“瞄准靶”。必须“精确瞄准”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关注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学生“需求侧”的实际,不断调整和丰富思政课“供给侧”的内容输出。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确保思政课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上“用得上”“见实效”。既要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思政课学习中,又要引導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华夏广袤大地上读懂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在时代洪流中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
(摘自光明网)
党要管党,要管在日常。要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及时提醒纠正,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好同志”变成“阶下囚”。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党纪严于国法,监督落在日常,为的是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给“微腐败”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使执纪从“拔烂树”变为“救病苗”。
从严治党,要严在经常。纪律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印发,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管其实就是厚爱。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猎狐”行动取得显著成果,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条例》为镜,心存戒尺,严守红线,将遵守党章党纪体现在律己持家的细节之中,落在日常,抓在细处,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坚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密切联系实际,把纪律执行到位,真正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让党的纪律时时刻刻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28年7月,党中央指出:“必须从农民、工人和游击武装起义队伍中创造出自己的军事指导人才,召集农民协会和职工会内革命分子,作为红军将来的干部,作为红军最可靠的柱石。”正是遵循这一方针,红军吸收并培养出了大批工农干部。他们使我军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得到了基本保证,其中许多人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
1930年,鉴于红军急剧扩大,急需干部,军委要求从速调查所属人员中的“军事、军医、交通、修理枪械和政治工作人才”,就近补充到红军中去。通过动员调集一大批地方干部参军入伍,弥补了红军初创阶段的干部不足,密切了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从地方调集优秀干部到军队工作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30年4月,中央军委指出:“公开招用旧有下级军官,用群众路线输送到红军中去,各军更可登报征求。”对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的军官,实行教育改造、量才使用。到1934年底,红军指挥员中的俘虏成分已占14%。在旧军人和俘虏分子中遴选干部也是红军创建时期选拔干部的一大特色,这一灵活务实的做法,对于扩大红军干部队伍、瓦解敌军和发展人民军队都发挥了极其特殊的作用。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如何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强调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他在讲话中提及五种监督方式:党的生活的监督,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党的监察制度的监督和对干部实行鉴定制度的监督。他特别强调了“党的生活的监督”。
早在一九五〇年,邓小平就指出:“严格党的支部生活极端重要,没有支部生活就没有战斗力。”每个党员都要过党支部和党小组生活,而领导干部不仅要过党支部生活,也要过党委会和党组的生活,接受党支部和党委的监督,即双重组织生活。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会上,邓小平强调,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领导干部在党委会内互相交心,真正造成一个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空气,这样的监督效果更好。众所周知,七千人大会是一次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验教训的重要会议。邓小平提出党内监督问题,是从惨痛历史教训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时隔不到一年,他再次强调党内监督的问题,可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摘自人民网)
1927年7月,恽代英被中共临时中央派赴九江,后转赴南昌。7月24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临时中央常委会,恽代英与周恩来、李立三、彭湃、谭平山等5人组成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分析了敌我形势,确定起义的时间、地点、起义部队、组织机构、行动计划和作战部署。
南昌起义爆发前,张国焘赶到九江传达所谓“国际来电”,企图阻止起义,遭到恽代英等人的强烈反对,恽代英主张必须依靠共产党人已经确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独立军事行动。
南昌起义胜利后,恽代英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及代理宣传委员会主任。8月1日,在恽代英的布置下,《宣传大纲》以及重要的标语口号已散发到南昌城内的大街小巷,系着红领巾的起义军巡逻队步伐威武地在热闹的市区巡逻。8月2日,恽代英在南昌市组织了5万人参加的“庆祝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军民联欢大会”。
之后,起义军按原计划撤离南昌开始南征。恽代英身患肺病,组织上照顾配给他一匹马,但他总是把马让给有病的或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粗布军衣,扛着背包,肩上搭着一条长布手巾,与战士们一起步行。
(摘自《人民政协报》)
抗战时期,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要求中组部的在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潜心研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探索在职干部学习理论的路子,他组织了六人学习小组,亲自担任组长。这个小组坚持了五年,影响很大。在学习小组讨论会上,每个人都必须如实报告是否精读了规定的章节,包括他自己谁也不能借口工作忙没读完规定章节,然后开始讨论,各抒己见。尽管事务工作十分繁忙,但陈云从来没有欠读一章一节。
1940年,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党中央决定,通过生产运动解决和改善边区军队和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在开荒生产中,陈云领导的中组部制定了三项劳动纪律:1.不无故不到;2.不迟到早退;3.有事不到需有人代替。这三项劳动纪律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自觉遵守的劳动纪律。陈云身体不好,上不了山,大家劝他不要参加。但他认为不能搞特殊,上不了山,就在山坡下的菜园里种菜。他和上山的干部一样,在菜园里干整整半天,按时出工,认真完成劳动任务。此外,在中组部组织的纺线比赛中,陈云纺得又快又好,经常拿第一名。
(摘自《人民日报》)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同年三月十八日,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决定中央高级学习组与白区工作总结委员会共同开始研究中共党史,按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三个时期进行研究,一面请在延安的每个时期党的负责人报告情况,一面从各方面收集党史资料。三月三十日,根据安排,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对党史学习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在广泛深入学习的基础之上,一九四二年底到一九四三年初西北局高干会召开,总结了西北苏区历史问题,检讨了抗战以来边区党内的思想动向,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
(摘自《光明日报》)
1940年10月起国民党当局停发八路军军饷,同时实行断邮,外援也大部分断绝。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毛泽东以义愤而又有志气的语气说道:“今天,我們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在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喝小米稀饭,盐水泡野菜,都难以维持;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和西北局确定的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自力更生”四个大字。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关于财政经济建设的指示》明确指出:“现在就全国形势说投降危险正在增长,新的反共高潮成为投降的必然准备步骤,陕甘宁边区在为着打破日增的困难,为着反对投降,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力争好转的严重任务,又为着奠定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充实与活跃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在财经政策上已不容我们慢步的走,则应转到完全自力更生的自给自足的政策,这就是陕甘宁边区目前财经政策的新方向,这就是开展在陕甘宁边区党与政府以及全体人民面前新的迫切的严重任务。”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