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小场地实施“体能大课间”的思考

2019-09-10张荣华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张荣华

【摘要】针对学校面临的场地问题和现状,结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目标,本文从本校特点出发,提出了实施“体能大课间”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体能大课间;小场地活动;小学课间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是本区一所中等小学,学校共计3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约1400人,有4名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运动场地包括140米的环形跑道和长28米、宽15米的篮球场及排球场,全校人均活动面积不足3平方米。学校体育场地面积普遍不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短期内寄希望于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如何在学校场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上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如何突破小场地的限制设计“体能大课间”的锻炼内容与时间,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是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体能大课间”

所谓“体能大课间”,即在没有正式上课前,我校要求学生8:00到校,进行20分钟的早读,目的是让学生在早餐后进行运动前的调整,8:20~8:50进行体能大课间活动,9:20开始上文化课。在“体能大课间”开始之前,因我校占地面积小,楼梯较窄,学生上下楼梯就要花去十几分钟,一天两操,下午做操的效率远远低于上午,重复机械的动作让学生缺乏兴趣。这一现象成为我校体育组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受益,我校体育组经过不断研究,借鉴了一些国外的理论,整合了碎片化时间,重新设计了动作,搭配了适合的音乐,引导学生到校后经过20分钟的早读,先进行体能锻炼,再开始上课。“体能大课间”应运而生。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一开始也有家长和文化课教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学生锻炼后回到教室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但实践结果表明,经过体能大课间的运动锻炼后,学生精神集中,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教学,学生的记忆力、专注力都有所提高。

二、活动内容设置

我们设计体能练习内容必须是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或加以改进的,学生可以很快熟练掌握的,不能存在安全隐患。活动安排应遵循科学锻炼原则,即体能练习内容+踏步放松+平衡练习,让学生在剧烈运动后有缓冲放松的过程。全程练习配备激烈与舒缓的音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具体内容安排见表1。

1.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充分挖掘活动内容的功效

我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身体特点,结合体育课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课练”活动内容,使活动内容具备科学性、统一性、连贯性,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和各项能力持续提高。为此,我们根据各年级课程内容和气候情况,将各项身体素质练习相结合,如立卧撑、上下肢力量练习;安排学生原地耐力跑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由此可见,体能活动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分季节、分阶段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从而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让“体能大课间”活动更有生命力。

2.让锻炼时间更有效

要想学生真正得到有效的锻炼,首先要保证活动的时间。体育组教师整合原有碎片式活动时间,学生8点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的早读,在所有課程开始前,学校安排于8:20~8:50开设全校性集体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下午1:00~1:20,我校开设足球特色技能活动课程。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学生的活动时间得到了保障,早晨的体能大课间激发了学生的身体机能,下午的足球特色课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足球技能。

3.让有限的场地更有效

通过对活动形式的变革,体育组教师整合原先分块式活动安排。原来场地上最多只能安排8个班进行活动,而且这样安排十分拥挤,很多有趣的内容无法实施,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通过集体性的活动安排,有限的场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与教师全员参与其中,使场地的利用与活动开展更有效。

4.让有限的师资更有效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实验学校。我校转变活动形式,通过统一设置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活动内容,安排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原地跟随音乐节奏统一活动,各班的正副班主任在本班级排尾跟学生一起有选择地进行运动。我校通过变革活动形式,解决体育教师缺编的问题。教师在原先的管理者、指导者的基础上,转变为参与者,让全体教师在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表示:“这样的活动真好,刚开始有点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后,体力明显增强,我一定坚持参加活动。”

四、活动成果

为了更好地观察体能大课间的效果,我们购买了运动手环,对在体能大课间表现优秀的班级进行奖励,同时进行运动前和运动后的数据检测,提供个体的体能运动报告。经过了近2个学期的实施,从目前抽测的数据看来,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呈稳步上升趋势。全校近1400名学生的全国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从96.5%上升到98.9%,优秀率从10%上升到12.5%。经过两个学期的实施,体能大课间活动消除了家长和其他教师的疑虑,改变了师生的生命观、运动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内容的科学化设置、运动强度的逐步递增、运动形式的不断变化,学生改善了体质,增强了体能。

体育锻炼不能因场地限制而受阻,教师应利用有限的场地,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体育运动。我校“体能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特色和地域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异,开发科学的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场地内开展足够的体育锻炼,使得小场地也可以做出大精彩。

【参考文献】

周鸿坚.小场地多班级体育教学与大课间活动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