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消外企卖身记

2019-09-10黎长广

党员生活·中 2019年8期
关键词:喜力瓶装百事

黎长广

最近,三家外企成功抢占了头条。先是亚马逊退出中国,再是喜力卖身,后有甲骨文裁员。

喜力卖身

早在2018年8月1日,喜力与华润达成协议,由华润以23.5亿港元收购喜力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全部业务,包括工厂和销售网络。此事在今年4月底开始交割,60日内交割完毕。在中国市场,喜力啤酒一直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消费者似乎只有在KTV才能买到辨不清真假的喜力,而这,与其世界第三大啤酒品牌(仅次于百威英博、南非米勒)的身份相去甚远。

1933年,美国的禁酒令解除后,喜力打开美国市场,靠的是美国第一代经销商列奥·范穆恩兴的推销手段。而这种推销手段在几十年后还被后世营销人学习。方法很简单,雇员工去酒吧问“有没有喜力啤酒”;而后鼓励酒吧进货(可以赊销);“自己人”再去酒吧点喜力,大声夸赞这个产品多好。

是不是很多业务员在打开市场的时候都玩过这样的手段?

与可口可乐多年难提价不同,喜力一直保持着自己高档、高价的形象。在中国市场,其高档形象也没有发生变化,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做得不如老对手百威。

百威啤酒也走高档路线,可了解了中国市场后发现,让中国消费者接受十几元一罐的啤酒有难度,那就收购一个低档品牌——哈尔滨啤酒。伴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选择了百威啤酒,而不是百威旗下的啤酒。

相反,喜力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几乎脱节,所以,这次卖厂对喜力来说应是一个解脱,对华润会是一个大大的补充。

两乐“打烊”

早在喜力“联盟合作”前,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就已经完成了“打烊”。

百事可乐之所以卖身康师傅,是因为当年百事可乐进入中国后,为了追上可口可乐,采用了很多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也就是当年的两乐“水淹七军”。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百事的建厂速度,但也埋下了很多隐患。很多瓶装厂,百事的话语权并不强,反而是当地的企业更“强势”。

如今,百事可乐的员工基本已经换成了康师傅派系的人,而百事则成了“安静的美男子”,除了每年年底拍个“把乐带回家”的广告,再不见其他动静。

百事的老对头可口可乐虽然在华的发展一直比百事好,但也没有好太多。彼时,为了能进入中国兴建瓶装厂,可口可乐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声称,愿意十年不赢利。

在进入中国最初的30年时间里,可乐一直是以品牌管理者的身份“示人”,而品牌使用者是嘉里、中粮和太古。直到2006年,可口可乐接手了嘉里的地盘,开始自己管理运营。然而,仅仅十年时间,2016年可口可乐就把自己的地盘、瓶装厂等都交给太古与中粮“打理”了,自己只负责提供浓缩汁。

快消行业不是奢侈品行业,在这个消费存量的时代,以为靠着百年品牌的积累,靠几支电视广告就想打动中国消费者的时代也不会再回来了。如果外企不改變,那么卖身的,就不只喜力、可口、百事等品牌,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企离开这个14亿人口的市场。

摘自《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猜你喜欢

喜力瓶装百事
《你的婚礼》新瓶装旧酒,达咩
巧开瓶盖
虚幻的真实,清醒的迷狂
机智男友
一种味道 遍及全球
男人有啤性 才能帅到外太空
百事新战略
临危受命,灵智精实助阵喜力
百事土豆的“阴谋”
喜力:让幽默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