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浸润人生,素养作伴成长

2019-09-10何春燕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6期

何春燕

摘要:在高中语文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语文教育都是逐渐渗透,慢慢浸润,积久而发生作用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多方面;浸润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中提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特殊意义。普通高中课程是实现高中阶段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国家意志,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语文是教育的基础,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这一学科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位置方面还是在课时方面都很受重视。一方面,一个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哪个科目时都是以语文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它在教育领域担当的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语文被视为一种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渠道。

语文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是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鉴赏课。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语文还联系着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态、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等,所以我们经常称之为“大语文”,那么“大语文”的教育作用肯定也是巨大的了,涉及到多方面的,而且“大语文”的教育特点都是逐渐渗透,慢慢浸润,积久而发生作用的,就似春风化作雨,浸润细无声。

一、浸润着“人文味”的语文教育,帮学生“铸魂”。

人文教育即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青少年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这个时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语文人格教育,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①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树立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可以理解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引领他们秉爱国之志、走爱国之路、做爱国之人。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這些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反映孝道的教育,比如《散步》,《木兰诗》,这些课文都让学生理解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和孝敬父母的淳朴感情。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不断此追求真善美,完善自己,改变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浸润“人情味”的语文教学,助学生“育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课文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浸润着“人情味”的语文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让学生知道父母、朋友、教师、国家以及大自然都有恩于我们,我们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感恩。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处处浸润着“人情味”,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浸润“文学味”的语文教学,可以使课堂“诗化”。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亦是浸润在“文学味”中,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课堂,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如果学生能善读、多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然能渐有提高。③ 中学语文课本包括课本和读本,皆为中文精品,课本是中学生储备素材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在语文教学中“诗化”课文,让语文教学浸润着“文学味”,可以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在学生的习作《静的魅力》中就体现了对课本素材的独特感悟和灵活运用,“诗化”的语言也是提分的亮点:“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藉,物欲横流。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静的魅力应该是它能让人发觉身边的美好。若没有静,张继聆听不到姑苏城外,悠扬清越,余音袅袅的夜半钟声。若没有静,朱自清欣赏不到田田荷叶,抚疏杨柳摇曳生姿盎然情趣。若没有静,徐志摩更找寻不到深藏在星辉斑谰里的美好。正是静的魅力让他们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课堂浸润“文学味”,“诗化”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浸润“生活味”的语文教学,让写作“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只是个例子;学生一个学期就学二、三十篇课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浸润“生活味”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更接地气,更有感而发。

我在任教的两个班级布置了一篇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为话题的作文。通过对作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小说及青春伤痕小说颇受同学们的喜欢,如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夏至未至》,饶雪漫的《校服的裙摆》《左耳》等。学生作文中的两段话道出了他们对这类小说的阅读心理,“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怀着一些对爱情与友情的幻想,对于这两样东西,我们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时候无处诉说,便选择了青春小说。因为从中我们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左耳》让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朋友,看到了生活……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去看清高中生活所有的一切,懂得自己在做什么。《左耳》诠释了高中生的所思所想,高中生的叛逆。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自己,希望自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他(她),他们希望做自己。”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浸润“生活味”并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滿生活的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让语文课堂浸润“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浸润“新闻味”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人生“导航”。

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

学生关注新闻类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积累了众多写作的素材,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尝到了甜头的他们更加明白了课外知识面拓宽的好处,就自觉的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更自觉地去关注时下的热点新闻了。

学生习作《伴梦前行》中就结合新闻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中国梦”:“伴梦前行,沙场秋风军魂现。2017年的建军节是一个平凡又意义非凡的日子。说它平凡是因为建国以来,每年都有它的身影,老百姓大多已司空见惯;说它意义非凡是因为在今年的建军节,习近平主席在沙场来了一次大阅兵,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沙场进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整齐而又强大的军队,先进而又精良的武器,坚毅而又爱国的军魂,就算隔着电视也能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强大,人民子弟士兵爱国护民的坚定信念。沙场点兵所呈现的壮景,是中国梦带给我们的。中国梦,让我们在强军路上不断前行。”而另一学生习作《先民安军强而后和天下》也利用关注的新闻知识来描述她理解的“中国梦”:“杜甫穷国之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如今,我们的习主席也带领我们进行了棚户区改造,让在棚户区居住的人们能住上温暖的家。改善住居才能走向富强。家是我们遮风避浪的港湾,而温暖、踏实的家是幸福生活的体现。习主席帮助棚户区的人们走上幸福之路,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我想这就是中国梦吧。”这些当下新闻素材的运用无疑使得他们的作文都到达了“深刻”这一层次,而能到达这一效果肯定跟平时课内的浸润和课外的收集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让语文浸润学生的人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作用,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乃至社会热点的浓厚兴趣,使之既能读好“圣贤书”,又能知晓“天下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人之灵魂,让学生通过语文春风化雨、细无声的“浸润”教育使自身思想上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程红兵《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01期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4]《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