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浸润

2017-05-24吴鹏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中教师语文素养高中生

摘 要:高中三年,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并未明显提高,原因之一是师生没有解决好语文教与学中的“微循环”问题,即浸润。浸润是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首选且必需的重要方法,是一个承载厚重历史、丰富文化、博大精神且孕育无限想象力、创造力的恒久绵密的教与学过程。师生只要扎实稳步地推进好“浸润”这一教学过程,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教师 高中生 浸润 语文素养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必须经历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丰富文化、博大精神且孕育无限想象力、创造力的恒久绵密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回避浸润这一教与学过程。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师为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夙兴夜寐,勤耕不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高中生在教师埋怨、自己拼命的变奏曲中结束了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文教与学中的“微循环”问题,即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浸润问题。

那么,什么是浸润呢?有人说浸润就好像腌制咸菜,弄一口大缸,放点盐,把白菜萝卜放进去,时间长了味道就出来了;也有人说浸润就好像在沙漠中注水,过程是恒久的、绵密的,即便停止了注水了,水亦然在慢慢渗透,如此,不断注水,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人说,浸润正如生命体的成长,是经过细胞的生长、分裂来完成的,可生命细胞的养分是生命体的微循环系统直接提供的,解决微循环问题就是解决生命成长的根本问题之一。这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也说明了一个共性问题,即浸润是与积累密切关联的学习过程,但又不能等同于积累。

但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过程更像人的成长,是漫长的,不但得有大量的物质投入,更得有大量的精神投入。浸润从表面上看,短期内并无明显变化,但经过长期的浸透、濡染等,结果往往是惊人的、不可逆转的,是革命性的。人的成长离不开积累,浸润更离不开积累,只有积累量的达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的变化,才有可能真正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与学中首先要做好积累的工作,积累知识、方法、文化、智慧、思想等,也只有不断积累,高中生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浸润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且又不完全等同于积累。

浸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全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笔者以为在语文学科中,这里的“真正成果”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打个比方,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本领后,十年内不再骑自行车,一旦再骑,我们依然会骑得稳稳当当,这就是素养,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种素养,正常情况下,一生都不会失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也正是如此,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依据我的教学经验,浸润是最有实效的方法。

“浸润”实际上参预了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极其重要。浸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主动浸润,是自觉自愿的;一是被动浸润,是外界强加的。浸润,可以是杂乱无章的,也可以是有条不紊的;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可以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随意为之的,但高中师生须务求高效。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是师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照顾、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可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浸润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但长期以来,浸润又不被重视,为什么呢?不是高中语文教师不知道浸润的重要性,而是浸润来得太慢了,在人们纷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背景下这是急功近利者极不愿意做的事,可见,实现浸润的目标,教师得有大胸怀,患得患失者永远不会重视浸润,更不会在高中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真正落实。还有,目前有许多教师把学习方法视作救学生于学困的法宝,尤其重视技巧性,由于方法的异化,很多教师忽视了浸润,从而损害了语文教与学的根本。语文素养的提高正如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能速成的,因此无需“育肥”,教师只要坚持本真的方法,就能真正让学生插上奋飞的双翅。再如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实际是一种高难度的操作,就浸润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优美情感、高尚品德、智慧精神等而言,稍有疏忽就会使课堂上的浸润教学灰飞烟灭,因为浸润需要时间,没有时间是不可能达到浸润目标的,因此,浸润尽管具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教与学面貌的作用,但我们对高效课堂存在认识与运用的误区,对浸润产生损害也是自然的事,可见,高效课堂在高中语文的浸润教与学中是最为锋利的一把双刃剑,千万要慎用。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利用好书本、课堂对高中生的浸润,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浸润。文本诸多因素的浸润培养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学习、对社会实践的科学推进。

浸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但让学生积累了知识、方法,积淀了智慧、思想等,而且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恒久绵密的过程,如果教师急功近利,不但无利,还会反受其害。没有充分浸润的教与学是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現代语文教学中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王国维、陈寅恪式的国学大师,我们应多思考呀!浸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无论知识能力还是智慧品德都应当得到充分的发展。浸润的价值在于彻底的改变,正能量的浸润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会无限量地挖掘一个人的潜力;负能量的浸润可以使一个人深陷泥沼不可自拔,即使有人救助,有时也难以成功。因此,浸润不仅关涉个人的成败,而且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吴鹏荣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733300)

猜你喜欢

高中教师语文素养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教师心理压力及对策
探析高中教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试论高中教师和应届考生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