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爬垫子游戏中教师适宜性指导初探

2019-09-10曹云霞

教育界·A 2019年9期
关键词:户外游戏指导策略幼儿教育

曹云霞

【摘要】爬垫子游戏是幼儿户外体育锻炼中的一种,在爬垫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反思,并对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幼儿的创意给予支持与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创意,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们才是游戏的主人,而且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游戏开展得更为丰富有趣。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游戏;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锻炼,而户外体育锻炼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户外体育活动的材料丰富多样,如大型的滑滑梯、蹦床、安吉梯、平衡木等,琳琅满目的户外体育材料是幼儿快乐的源泉,然而长期不变的游戏玩法使幼儿对户外体育产生了倦怠感。无意中我们会听到幼儿抱怨,“天天都是这些游戏,太没意思了”。面对幼儿的抱怨,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与指导呢?在本学期的户外体育锻炼环节,笔者负责看护爬垫子区域,这是一个新的区域,而笔者也同样碰到了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做才能既让幼儿觉得这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又能达到发展幼儿运动技能的目的呢?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

在负责爬垫子区的教师将垫子摆好以后,幼儿背上靠枕,学小乌龟玩爬垫子的游戏。他们你追我赶,觉得这个游戏真好玩。一周以后,户外区域体育。果果:“乐乐,我们去玩爬垫子吧!”乐乐:“爬垫子太没意思了,我不想玩。”果果:“爬垫子不好玩,那我们去玩其他的游戏吧。”从第二周开始,来玩爬垫子的幼儿越来越少,垫子区逐渐成为冷门区。

分析:爬垫子区域是一个新的区域,幼儿刚开始对爬垫子充满了好奇,纷纷争抢来玩,可是兴趣过后,幼儿开始觉得爬垫子没有什么乐趣,就是追追爬爬,因此对爬垫子失去了兴趣。对此现象,笔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幼儿是觉得爬垫子游戏过于单一,没有什么挑战性,因而对爬垫子失去了兴趣。因此,结合幼儿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与探索欲望的心理,笔者尝试将垫子排放成迷宫的形式,利用迷宫的外形吸引幼兒的兴趣。

【案例二】

户外区域体育开始前,笔者将垫子摆放成迷宫的形式,幼儿只有通过跨跳或者蹦跳的方式才可以到对面的垫子上。蘑菇:“哇!今天的垫子好像迷宫啊。”果果:“看着好好玩哦,天天,我们也来玩吧。”在遇到断路时,有的小朋友是双脚蹦跨过垫子,有的小朋友是单脚跳跨过垫子,爬垫子区再次变成热门区。

分析:通过对垫子摆放位置的调整,幼儿再次对爬垫子游戏充满了兴趣。意外的收获是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双脚蹦和单脚快跳的本领。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在后来的游戏中,笔者将断路的大小间距作了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求,使能力不同的幼儿均能获得成就感。

【案例三】

“十一”过后,有新的小朋友加入爬垫子区。浩浩背上靠枕,横着站在垫子上,一秒入戏地说:“我是螃蟹,我是一只螃蟹。”结果,在今天的爬垫子区,所有的小朋友都变成了螃蟹,学螃蟹横着走路。

分析:我们说何为幼儿游戏?幼儿游戏即幼儿喜爱的、自主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主动性、社会性、非生产性、愉悦性的特点。基本来说,幼儿游戏就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心情愉悦的、源于生活的活动。在今天的爬垫子游戏中,幼儿的螃蟹形象源于生活。每年的十月一日左右正是吃螃蟹的季节,幼儿在观察了螃蟹的特征之后,开始尝试扮演螃蟹。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幼儿的象征性思维在此得以体现。这也使笔者茅塞顿开,背壳的不一定是乌龟,也可以是螃蟹。

【案例四】

在一次户外体锻时,笔者将大部分垫子摆放好,剩下三块垫子给小朋友自由安排。大家开心坏了,开始讨论这三块垫子该如何摆放。默默和蘑菇将垫子搭成了一个山洞,但每经过一个小朋友,山洞都会倒。蘑菇:“老师,山洞总是倒怎么办?”笔者建议找东西固定一下山洞。蘑菇移来两块垫子分别抵在山洞的两边。但是由于幼儿背着壳钻山洞,山洞还是很容易被顶起来,不过大家依然玩得很开心。在游戏结束时,天天小心翼翼地问:“老师,下次我们还能自己搭吗?”笔者回答:“可以啊。”天天立马向小伙伴传递这个好消息。在以后的活动中,笔者将搭垫子的任务全权交给幼儿,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小朋友一直都在搭建山洞、钻山洞。在一次游戏中,默默突然说:“我有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把乌龟壳拿下来(默默将乌龟壳放在自己前面,将乌龟壳送出去一步,自己爬一步,直到爬出山洞),这样就可以啦。”默默边说边示范。小朋友开始尝试默默的方法,果然,山洞再也没有倒过。

分析:游戏开展至此,笔者逐渐将更多的权利还给幼儿,让他们对自己的游戏有更多的选择与创造的机会和权利。结合《大马路的主题》,幼儿接触到了山洞,因此搭建了一个山洞。在钻洞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问题,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笔者看到了不停倒塌的山洞,但笔者并没有上前帮助,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观察。在幼儿提出请求的时候,再适当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幼儿最终通过自己的实践,想到了将自己和乌龟壳分离过山洞的好方法。在天天小心翼翼地询问中,笔者读懂了幼儿的期盼,感受到了幼儿对游戏自主的渴望,于是笔者答应了幼儿的请求。

三、教师适宜性指导的策略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幼儿户外体育锻炼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教师,教师及时的反思与适宜的引导,是幼儿成为游戏主体的关键。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与延续,离不开教师适宜的引导。

1.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爬垫子游戏开始之初,幼儿对新的游戏充满好奇,意欲探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爬垫子区的幼儿越来越少,致使该区逐渐变成冷门区。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并没有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是仔细观察,倾听幼儿的对话,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是对一成不变的游戏内容产生了厌倦,并表达出“爬垫子游戏真没意思”的抱怨。教师及时关注到了该区成为冷门区的关键所在。

2.针对问题,及时反思

在发现问题后,教师结合问题所在,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包括对幼儿游戏适宜性的反思及游戏材料的反思。经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是感觉爬垫子没意思。结合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知道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充满好奇心,他们想要探索新事物,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并适当地进行了调整。

3.结合实际,适时调整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在经过反思之后,教师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并结合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做了一定的調整。在爬垫子的游戏中,教师通过调整垫子的摆放位置,给幼儿营造出一种走迷宫的感觉,幼儿对这一新奇的场景既熟悉又陌生,激发了想要探索的欲望。在走迷宫的过程中,教师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如断路,让幼儿有所挑战。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小班幼儿参与其中,于是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断路设置为不同的大小,以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成就感。

4.读懂幼儿,给予支持

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的视角来看世界,在幼儿的眼里,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游戏内容,如刚刚吃过的螃蟹、路过的山洞、走过的桥等。教师要理解幼儿,用幼儿的视角观察,用心来感受幼儿的世界,在此基础上读懂幼儿的所思所想,并对幼儿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支持与理解。同时,幼儿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运用幼儿的视角来拓宽我们的思维,如带壳的不一定是乌龟,也可能是螃蟹。

5.理智旁观,予助于求

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冷漠的人”,要学会做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不要急于介入幼儿的游戏,不要急于解决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要学会仔细观察,等待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观察幼儿在出现问题后是如何解决的。教师给予的帮助应是真实的源于幼儿的请求,明确得到幼儿的求助后,教师要适当地提出建议,而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法,并且要让幼儿感受到,他们是在教师的建议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还权于幼儿,实现真游戏

幼儿的游戏有真游戏与假游戏之分。所谓假游戏,即成人设定好的游戏场景、游戏内容、游戏规则,幼儿被动接受的游戏,而非幼儿自愿进行的游戏。所谓真游戏,则是幼儿自主参与的、愉悦的,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场景的假装行为的游戏。在爬垫子游戏中,教师将更多的游戏权归还于幼儿,让幼儿运用现有的游戏材料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游戏,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体,做自己游戏的主人,真正地实现真游戏。

四、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应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对材料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与引导者,要将更多的时间、空间、材料归还给幼儿,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

【参考文献】

陈爱华.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新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1):102-103.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户外游戏指导策略幼儿教育
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之野战区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被“束缚”的幼儿园户外游戏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