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产生的心理焦虑及其控制策略
2019-09-10何建菲
何建菲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及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产生的心理焦虑以及如何控制心理焦虑的方法进行探讨。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紧张与松弛失衡的心理变化。运动过程中出现焦虑这样的心理会对学习体育技能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调节身心负荷,让学生能以正确的心理状态进行体育课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笔者对在学习体育技能中产生的心理焦虑和如何调节控制心理焦虑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问题;策略分析
目前体育教学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学生的心理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焦虑心理。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同学之间产生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运动知识的了解与接受。焦虑是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之一,是一种能够主观意识到的恐惧不安的情绪状态,常伴有机体的激活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适当的焦虑对学生运动学习行为具有激活作用,过度的焦虑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动作协调性下降和出现错误动作等。本文通过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查询,从中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分析焦虑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
访谈:通过与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部分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对在体育课堂中学习体育技能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影响及对心理焦虑的看法,并了解体育课中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和表现等信息。
文献资料查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中了解关于焦虑的研究概况。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访谈和资料的查阅,为从各方面分析学生出现焦虑心理的原因提供依据,找出相应的心理调节建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与结果
1.心理焦虑的产生
通过与学生交流得到的资料分析,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刺激,如动作难度较大,考试标准过高,或场地器材、环境卫生、教师教学的方式等因素,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因为动作难度过大而无法较快习得并掌握动作要领。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注意到这些因素,教学速度没有适当减慢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便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此时学生过于关注能否学得技术动作,同时迫于考试需要达到的标准,在多重压力下,心理紧张的同时产生焦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体因素,学生缺乏自信心。如有些学生在气排球扣球的教学课上,其身体的弹跳力、协调性等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在刚学完扣球的全部动作后,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进行行进间尝试,当点到这些学生的名字时,由于担心自己没有真正掌握扣球的技术,在助跑时就会表现得很紧张,而导致动作出现脱节,最终没有完成完整的扣球动作。这时学生会感到丢脸,内心的紧张情绪不断扩大,故产生了心理焦虑,并在今后相同的课程中逐渐加重。
2.心理焦虑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和适度紧张的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大脑皮层较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提高注意集中程度,让身体运动器官的功能和智力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全身机能处于这样的良好状态时,人体最能吸收新的知识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适当的低焦虑心理对于体育学习而言是良好的内驱动力,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和运动学习行为。学生可以通过低焦虑的刺激作用,提高体育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自身运动潜力。学生渴望学习体育基础知识、掌握技术动作,并取得好成绩,这种适度焦虑心理是促进体育学习的动力,进而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完成。
3.心理焦虑的调节与克服
焦虑产生多是由于自尊心受到威胁,当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受到别人的怀疑或贬低时,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继而产生焦虑。为了预防焦虑的产生或淡化焦虑心理,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自尊心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跳远项目教学中,往往有些学生尽力了,但学习效果最后依旧不尽如人意,在今后的跳远教学课程中,这些学很容易生就会逐渐失去信心,长此以往,便无法掌握正确的跳远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的高低进行分组,开展分批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淡化他们的焦虑心理。
学生由于在课堂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这样的体育教学环境会暗示焦虑的存在,因此教师要清除这些焦虑暗示,从而控制学生的焦虑心理。例如,在挺身式跳远的课程教学中,有些学生在看到同学艰难地完成挺身动作,还有些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优于自己的同学都无法完成挺身的技术动作时,会感到紧张,产生焦虑。基于此,教师应先组织这些学生在练习的空隙时间开展辅助练习或进行自我心理暗示的训练,在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消极心理。
学生焦虑的最好调控方式是转变学生的消极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指明正确的体育学习目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消除学习体育无用的错误观念,纠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厌倦态度,从而进一步防止心理焦虑的出现。
三、结论和建议
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后,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内心关注,通过这样的途径调节学生的心理焦虑。此时,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方式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消极影响,特别是焦虑,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重视体育课上的焦虑,尽早发现学生的焦虑情绪,并及时帮助学生消除焦慮情绪,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改变死板的“填鸭式”教学,调节课堂气氛,并控制课堂中学生的不良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学习效果。其中,优化教学目的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对所获信息加以整理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后,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点,可以使学生克服焦虑的影响,以积极的状态进行体育学习,让身心得到发展。(1)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信,当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降低焦虑,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2)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再运用正确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焦虑,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李艳.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后情绪放应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5):25.
谢三才.学习和锻炼积极性的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