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分析
2019-09-10曹加亮杨俊全于晓波宋佳佳
曹加亮 杨俊全 于晓波 宋佳佳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交替,我国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大数据时代随之来临,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利用传播学的知识内容对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新媒体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含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出当前背景下面对的挑战,并不断地研究和探讨其应对措施,从而使得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服务。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马克思主义传播;大众化
虽然我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地位仍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守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制度完善的关键环节。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有一定的目标指引,思想意识的形成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够使人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指导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一、新媒体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新媒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美国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之间的沟通传播,新媒体不只是传播方式的创新,也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体现,现如今的新媒体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微博、博客等新软件应运而生,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信息的大众化,每个人及时网络的享用者,又是网络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要想在新时代得以关注和传播,就必须关注人民群众心底所想,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讓观众从被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到主动了解学习,只有在心底里真正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才能够自觉地将内心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传统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没有办法使马克思主义延伸到群众之中,因此,我们要学会将传播主体进行转变,要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全员的,不能够仅仅依靠高层次人员的传播,普通群众之间的传播才最有意义和影响力,要认识到没有特殊的差别和区分,只有充分的保证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平等,才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主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传播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也扮演着创造者的角色,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习惯,创造出了许多属于自身人民群众的智慧成果,例如红段子,以简洁质朴语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深入人民群众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的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现状
1.新媒体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作用 相较于文化传播来说,新媒体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它的传播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令人所惊讶,国家和社会可以节省很多人力以及物力,能够尽最大可能的使马克思主义涉及到每一个角落,以最新影和最快的速度为人们所了解;其次,新媒体使得与大众的交流更加便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布置是单方面的宣传,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吐露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双向互动环节能够加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程。
2.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完善,网络的多样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阻碍,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许多负面因素和不良的消息也会对人们的认识进行扭曲,可能会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受到波及,在一定角度来看,网络信息和新媒体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弊端存在。
三、在新媒体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策略
1.深入群众,联系实际 时代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接收已经不止是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多途径,多方面的接受信息,这种接受方式的多样化,也给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出了重要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全方面发展,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让人们能够有选择性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深入基层发展,也是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老百姓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层,只有社会基层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成功性。当然,这种传播也离不开制度理论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候这样说道:“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得这种思想的传播有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2.了解差异,多样化传播 新媒体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传播的途径和软件,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最明显的因素仍然是人,人民群众的传播是传播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传播手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需求各不相同,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状况存在差异,南方和北方风俗习惯也有差别,这就导致了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程度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思想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划分,从而进行不同形式的传播,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所有人熟知和了解,从而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3.利益相关,相辅相成 另一个促进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利益相关性,人们只有在善其身的基础上,才能虑其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使人民群众收到相关的利益,这样也是能够促进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之一,思想理论的传播必须基于生存和生理的完善,只有充分的保障物质需求,才能考虑精神层面的升华,对于基本生活都存在问题的群众,应该采用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先保障物质需求,再完善理论知识需求。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需要设定不同的传播手段和模式,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传播的途径。
4.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 一件事情要想得以长期生存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法律体系进行保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新媒体技术要想长期存在下去,就需要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法规来保障,仅仅靠法规的保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过程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加以适当的监督,保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环境氛围,使人们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样的监督机制能够有利于优良环境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覃干超,韦诗业.网络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2]黄婕.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提升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
[3]王秀玉,王力尘.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8.
作者简介:宋佳佳(1987.04-),女,汉,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研究”(编号:2018-KYYWF-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