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学支架 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2019-09-10陈海梅

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课文

陈海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充分挖掘文本语言内容和形式特点,巧妙运用板画、表演、例子和问题等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板画可以凭借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文本内容和学生思维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古诗《草》時,教师试图运用板画的形式指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笔者以“青青原上草”板画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想象说话,自然生成“离离原上草”的诗意。接着,笔者通过板画再现小草的四季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草的“枯”和“荣”。最后,笔者让学生通过板画“草根”和“大火”来体味“春风吹又生”的内在精神。在上述教学中,笔者通过板画把抽象的诗句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诗歌的表面意思,又领悟了诗歌的深层意蕴。

阅读从本质上说是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文本语境的思维过程。有些文本的语言含蓄内敛,如果学生只关注文本字面的意思,就很难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精妙。有时,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文本情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

例如,在《狐假虎威》一文中,“窜”“扯着嗓子喊”“骨碌一转”等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狐狸的狡猾。但是,这些词语和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难以感悟这些词语的准确传神。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巧用表演,帮助学生感悟文本。首先,笔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紧张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窜”字运用的妙处。然后,笔者让学生表演“骨碌一转”和“扯着嗓子”的动作,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生动地呈现,逐渐走进狐狸的心灵世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和文本中的人物展开跨时空的对话,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体验中,把抽象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情境,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1.教师示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意蕴深刻的课文,仅仅让学生阅读感悟难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这时,教师的适时示范可以起到语言讲授达不到的功效。

例如,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教师不仅要讲解写字要领,还要示范书写。在教学中,笔者总是用高拍仪展示书写过程,让学生能够全程地看清笔者书写的笔法、字法和章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又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学生没有朗读到位的话,笔者会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笔者的激情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有法可依。再如,在指导学生说话或写作时,学生的思维如果遇到阻塞,笔者就会适时为学生提供一篇下水文,让学生模仿表达。此外,在课堂发言点评时,笔者会特别提醒学生留意自己说话的神态和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

2.参照课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迁移学习,理解并运用课文中蕴藏的读写技巧。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笔者首先教给学生批注式阅读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精读文中第二自然段,进一步强化“煮书”的读书理念。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并激励学生迁移运用,自主阅读课文其余的段落,深入品读文章内容。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模仿表达,提升言语表达水平。这样,学生以课文为例,参照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迁移仿写,不仅内化了课文语言,还掌握了表达技巧。

3.以生为本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以评价、点拨为支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在阅读课中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从中迅速捕捉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准确地运用精练的评价语言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当学生的思考出现阻塞时,教师要用巧妙的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当学生的表达不准确时,教师可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明晰文本的意蕴;当学生回答不具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点评,在修正、建构语言中趋于完善。

1.以问题进行统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主问题统整教学流程。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统整全文的主问题:“文中的珍珠鸟究竟好在哪里?”由此引导学生潜心品读文本。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静思默想、咬文嚼字、圈点批注,在自主思考、批注阅读、对话交流和读写感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感悟到珍珠鸟的可爱之处,被人和鸟相互信赖所营造的和谐境界深深感染。

2.以问题促进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驱动,促进有效生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为了培养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首先通过“作家萧红描写了园子里的哪些景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圈圈点点,依次向笔者汇报了文中作者写的蚂蚱、蝴蝶、狗尾草、韭菜以及与祖父相关的内容,但是显而易见,这些阅读发现是无序而错乱的。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追问:“你们能不能把园子里这些景物分分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将这些景物分为“人”“动物”“植物”三类。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进行追问,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提取关键信息来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和提升。

3.以问题促进建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创设突破口,促进学生文本语言的理解内化和迁移运用。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后,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练习:选用“浊浪排空”“惊涛骇浪”“胆战心惊”“沉着冷静”“如履平地”等词语,写一写“艄公为什么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个读写练习需要学生运用课文关键词语重新解构文本。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学生再一次和文本对话,灵活运用词语表达自己的理解。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学生在心中逐渐建构起“艄公”的感人形象,运用并内化文本语言,深化了对文本中心的感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板画、表演、例子和问题等教学支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形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灵活选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支架,启发、唤醒、帮助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