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说话能力培养
2019-09-10晏珊平
晏珊平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但目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低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甚至说话结结巴巴、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本文从培养“说”的兴趣;培养“说”的信心和胆量;培养“说”的规范性;培养“说”的艺术性等方面,浅谈中学生说话能力培养。
关键词:中学生;说话能力;想说;敢说;会说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一般须经过“我想说——我敢说——我会说——能说好”四个阶段。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为主阵地,扎扎实实地抓好“说”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逐步提升。
一、培养“说”的兴趣,触发“说”的动机,解决“我想说”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能力,也必须从激发和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入手。
首先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说”的兴趣。
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虽然在心理发展上经历了明显的飞跃,但他们求新、好奇的特点仍很突出。我们可以把他们对新奇、生动、活泼事物的低层次兴趣引导到主动自觉地认识、评析、反映这些事物的高层次兴趣上来,把他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引导到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上来。
我是从复述课文开始培养学生“说”的兴趣的。我选择了像《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狼》等这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作为复述对象。学生对这类课文很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活动分四步:第一步,学生熟悉课文。第二步,老师示范复述。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为自己的复述作好准备。第三步,学生复述。一般安排二到三人,以便比较评议。第四步,组织评议。复述者先自评,然后是师生点评。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说”的兴趣后,我再开展其它方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说话、口头作文等。
经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训练,我班学生“说”的兴趣越来越浓,“说”的能力越来越强。
其次是触发和强化学生“说”的动机。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意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实践中感受“说”在现实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说”乃人生不可或缺技能的强烈意识。
我班定期举行演讲比赛、开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体会到不会说、不善说对生活情趣、学习成绩和工作效率等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而且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说”随意性与社会活动中的“说”的严肃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到要适应社会活动中“说”的要求,就必须在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练好写作基本功的同时,加强“说”的训练。
我还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专题采访、随机访问和社会调查等。如抓住举办田径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机会,组织学生采访领导、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演员等。采访内容请他们根据我的温馨提示自行确定。课堂上安排时间让他们汇报自己的采访经过和所获信息,并当即开展自评和互评。我做小结讲话,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取长补短越说越好。
再次是加大学生“说”的外驱力。
兴趣和动机是学习内驱力,但仅仅有它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辅之以必要的外力。我布置了一项硬性“作业”:凡我班学生,都必须经常开口说话。并把他们课堂口头发言和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学业成绩评定范围,以此约束激励学生养成课堂主动发言和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有的放矢的训练,就连那些平时胆小怕羞的学生也敢于在课堂上朗朗大方地发言了,“说”的氛围逐步形成。
兴趣和动机的协调,内因和外因的统一,使学生由“厌烦说”蜕变为“愿意说”,由“要我说”发展为“我要说”。
二、培养“说”的信心和胆量,解决“我敢说”的问题
从思维学角度说,学生从不同基点、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不拘泥于某一模式、不束缚于某一答案,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
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建设民主课堂,给学生的思维彻底松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对“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和“同学说的”据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说”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知识主宰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特别是“说”的训练中来。
教师可根据各阶段、各单元教学要求,安排多种“说”的练习。除了每期两次的听说训练外,还可以开展评述性说话训练,对电影、电视、小说、漫画等在概述的基础上发表感言。也可以让学生报告自己的所见所闻、读书心得,讲笑话。对那些有自己独特见解、风趣幽默的评述和讲述要鼓励和奖赏。只有保持这种训练的常态化,学生才会产生由“我想说”到“我敢说”的进步。
三、培养“说”的规范性,解决“我会说”的问题
从“我想说”、“我敢说”到“我会说”,实质上是由包括兴趣、情绪、意志等在内的心理因素或者说非智能因素转化为智能因素的过程。其中又蕴含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在量上加大“说”的积累。即在教师示范、指导的前提下,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听说训练。我将每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加上课外不定期的随机采访、社会调查和演讲比赛等,都从量上强化了“说”的训练,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我会说”还有赖于教师的示范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话说得规范、流畅、生动,自己必须首先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论是课上的教学语言,还是课后的工作语言和生活用语都必须给学生作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學生。
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也是多方面的,仅靠语文教学和语文老师也是鞭长莫及的,应该落实到每个学科,贯穿到课内外所有需用口语表达的场景中,体现对口语规范要求的一致性。只有时时事事处处都不放弃对学生“说”的指导,才会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意识,养成规范的口语表达习惯。
四、培养“说”的艺术性,解决“能说好”的问题
“能说好”能力的培养,仅靠量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质强化训练。
寻求训练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多角度。
倡导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广泛涉猎积累各方面知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随心所欲地“说”蓄积探囊可取、自如运用的材料。开展修辞、逻辑训练,培养学生大家表达技巧。
训练学生既能从一个基点去分析认识诸多事物,或从诸多事物中归纳提炼一个普遍观点的能力;又能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说明同一种事物,或运用同一事物去说明若干道理的能力。
寻求训练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
多样性:可以采取复述作品内容、叙述一个事件、描绘一方景色、勾勒一件实物、刻画一个人物、介绍一个场面、批判一个观点等单项训练方式,可以举行师生间、同学间的随机对话,可以召开演讲会、辩论会等。
灵活性:根据训练内容确定主要训练方式,并对其他训练方式加以灵活运用。
有效性:训练形式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不做无用功。
多开展综合技能训练。在内容和形式统一,单项技能训练过关的前提下多开展综合技能训练,如:分析问题、提炼观点、选取材料、安排结构、设计手法、控制主题、即席应变、情感配合、调动听众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能说好”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插上“能言善辩”的翅膀,在壮阔的社会舞台和漫长的人生征途中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侯宗勇.论农村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7(5):6-8.
[2]王璇.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