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自然有效的提问的几点思考

2019-09-10陈青锋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设计

陈青锋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课堂上是否有效的提问主要体现于能否足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能否对教学目标提供足够的机会;能否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本文基于《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一课,自己在磨课过程中就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来谈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提问的方式以及一些注意点,以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 自然有效  课堂提问

一.引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

二.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解决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也是心理学家热衷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式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和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课堂提问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教师在授课中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的设计,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呢?

前段时间自己上了一堂研讨课——《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在整个磨课过程中自己在提问这一环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提问言不达意,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意图,还有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等。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提问变得更有效呢?我在不断地反思、摸索着……

三.课堂提问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从精雕细凿的角度看,每一节课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课堂教学的提问,就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及听课,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太快,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有的老师总是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者自己认为问题很简单,问题提出之后没过几秒钟,学生都还没有思考的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叫学生回答,甚至自己就开始帮着回答了。

2.提问太肤浅,变成了一种对错的判断。有的老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为提问而提问。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有:①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肤皮了草,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②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

3.提问言不达意,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意图。有的老师自己的设想很好,但对问题的语言推敲不够严密,因此问题提出之后,自己想要的回答和学生所想的不一样。

4.问题過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无从答起。这类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很大原因是因为老师准备不充分,草草提问,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成成。

四.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是否得当和得法。提问的成功,总是由于问题提得好,提问的方式方法恰当。所以,要获得课堂提问的成功,就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的研讨。从课堂提问的全过程说,它包括提问的设计以及“设计”的运用两个阶段。“设计”是“运用”的前提和依据,是课堂提问能否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整个课堂提问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问题”的设计放在首要和重点位置上来考虑。那么,如何让课堂提问变得更加自然有效呢?我认为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结合实际,贴近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宗旨,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进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如学习《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时,可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剪纸,学习概率知识时,可引入生活中的彩票,引起同学的兴趣。

2.“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利于思考,富于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数学问题的设计更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如在《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中我在让学生回答轴对称图形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般步骤时先让学生回顾下刚才例题我们作图的步骤,再思考:

(1)如果由你拿到这个轴对称图形,你会在坐标平面内怎么画呢?

(2)如果要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怎样画才简便呢?

(3)现在你能概括下在坐标平面内作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步骤吗?

这样的设计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最终学生也回答出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3.“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指向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产生于学生阶段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即针对问题有目的地去进行“问题”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针对性强,学生感触深,收效好。

如《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展示课中,我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这个提问就是因为指向性不是很明确,结果课堂一片寂静,没有任何一只手举起,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一开始就影响了整堂课的效率。

4.“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铺设“阶梯”,逐步深入)

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例如:在《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一课中让学士概括出点坐标关于坐标轴对称的规律。我安排了下面一组问题:观察三个点及它们对称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有什么发现呢?(观察坐标,哪些变了,哪些没变?小组交流).如果改变点的坐标,这个规律仍然成立吗?既然如此,大家能否用字母来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同学们能否把刚才这个规律中的两句话更简单的概括为一句话?这样的安排,通过铺设问题“阶梯”,去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在学生积极思维的活动中让他们取得成功并饱尝成功的喜悦。

5.问题的设计还应注意系统性

一篇教材,所设计的当然是不会只有一个问题,它总是包含有若干个问题。这些问题,有中心问题,也有是非中心问题;有重点问题,也有非重点问题;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有的应当放在开头,有的应当放在中间,有的应当放在结尾。教师在设计组织这些问题时,应当注意它们的系统性,把这些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内部联系有条有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我以前在《平方根》一课中我导入中设置了“如果有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呢?”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堂课的中间我穿插回答了这个问题,这种前面设置疑问,后面解答疑问,有了照应,有条有理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设计的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题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这样才能是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五.对自然而有效的提问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方式有多种,如果教师运用得当,都能够做到自然而有效,常见的自然有效的提问方式有:

1.迁移式提问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其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提问或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提问。通过提问,为学生架起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桥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内容中去。

例如,让学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平方根的概念,从平方根的概念导出立方根的概念学生会觉得非常的自然与容易。如此设问,能使学生轻松地将新旧知识同化,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发散式提问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这类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并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例如在七上有一题作业题解方程:4(x-1)-6(3-4x)=7(4x-3),学生拿到这一题,通常都是按常规方法:先去括号,然后移向、合并同类项,最后两边同除以系数解出方程。学生解好后,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这题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马上开始动脑思考,最后有好几个学生用简便方法解出了这道题目。

3.递进式提问

基础较差的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更是一筹莫展。尤其是面对一些较复杂的新问题是,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击破。而在教学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困难了,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例如,在下式的空格内填入同一个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12×46    =    64×21(46    和    64都是三位数)

你可按以下步骤考虑:

(1)设这个数为x,怎样把三位数46 x  和 x 64转化为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

(2)列出满足条件的关于x的方程;

(3)解这个方程,求出x的值;

(4)对所求得的x的值进行检验。

有了这四个问题作铺垫,学生再进行探究,问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了。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不仅使学生领略到发现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悅,而且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深刻性。

4.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而数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创造生动愉悦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角边角定理”

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不小心将家里一块三角形

装饰玻璃打碎成两块(如图),现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

一块,你认为小明要带几块玻璃去?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贴近了生活,学生产生新奇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充分感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5.激疑式提问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过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内容时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应从知识的正反两方面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下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例如,“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在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向空间扩展,从而搜寻或想象出反例,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平行线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

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议。通过对提出问题的剖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思考钻研的方法。

6.伏笔式提问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提问所联系到的旧知识,降低思维难度,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架桥。

例如,在讲授新浙教八年级(下)“证明一”中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时我们是如何用折叠的方式得到的?”“你能否从折叠这一方式中得到什么启迪?”这样一来,怎样引辅助线这一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注意点

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次发展。为了使提问更自然有效,教师必须注意提问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1.明确与清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首先要求十分明确,要能使学生确切地理解。每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动力为根本。其次,教师要锤炼语言,要求所提问题的表达深入浅出、清晰明快、简明扼要、连贯清晰,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难说清的问题。因此,教师须认真备课,所提问题须反复推敲。

2.适度与速度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做到适时适度,讲究实效、恰到好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地提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还要注意提问的时间把握。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时间火候把握不当,也达不到自然有效的启发效果,因为学生思考问题需要时间,对学生思考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通过察言观色,选择恰当的时机及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提问启发。

3.对象与反馈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对象把握。一般来说,对于某个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先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注意信息反馈,看自己的启发程度是否达到理想的程度,然后再指定个别学生进行回答,将群体的思路通过个体的回答体现出来。如果某个问题只有几个学生思路受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地选择提问对象和场合合理地提问,尽量达到全员过关的目的。在提问后,还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其予鼓励,即使出错也不要责备,帮助学生从“无疑、有疑、敢疑”到“善疑”。

六.结束语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整堂课的始末。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然有效地进行问题设计,并采取不同提问方式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提问变得更加自然有效,师生互动更加和谐,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均斌.中学数学教学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2.邵潇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優化策略[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3)

3.季菊.课堂提问的技巧[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5(4)

4. 彭钢 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