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宪章》的故事

2019-09-10许文涛李丽娜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宪章三世贵族

许文涛 李丽娜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去年硚口区“一课一思”教学比赛的备课过程中,有关《大宪章》的历史作用,笔者与执教老师产生了争议。在试讲课堂上,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大宪章》的文本后得出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结论。但笔者认为,《大宪章》在当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将英国“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传统与《大宪章》直接挂钩是不对的。因比赛时间就在第二天,简短讨论后,参与备课的老师们决定不提“王在法下,王在议会”这八个字了。但事后,有关《大宪章》与英国“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政治传统到底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于是笔者就带着问题开始了读书的历程。

二、初探——历史著作研读

1.  《大国崛起》解说词节选:

侯建新教授:“《大宪章》里有两条最著名的条款,第一条就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利”;另一条是,如果法庭没有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产。这两个条款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所以国王也不能剥夺它。……从此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1]

2.  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节选:

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起来革命,利用“大宪章”这一古老的文件为武器同专制王权作斗争。但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因为封臣制的瓦解和王权的强化,因为专制王权的建立,“大宪章”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已变得微不足道。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一文件,国王也不遵守其中的条款。[2]

3.  钱乘旦教授的《英国通史》节选:

《大宪章》是当时仓促草拟的文件,不是议会政治的产物,因为当时没有正式的议会。……它作为一份表现封建贵族意志和自由的正式宣言书,在以后几個世纪的大多数时间中曾被湮没未闻。……《大宪章》的影响在于未来。《大宪章》在当时即便作为一种和平的停战宣言,也没有发生多大的作用。[3]

综合上述著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宪章》签署后,英国王权逐步受到法律限制,勉强算得上“王在法下”。2.《大宪章》在当时意义不大,在以后几个世纪中也是默默无闻。但笔者对《大宪章》是如何从签署到最终成为一项制度的具体史实还是不清楚,所以又阅读了《金雀花王朝》,从史实角度讲述,来还原这段历史。

三、深究——史实性讲述

(一)失地王约翰

1.  即位与失地

1199年狮心王理查去世,其弟失地王约翰即位。此时,法王腓力二世趁机统一法国,宣布没收约翰在法兰西的领地。为了保护自己在法兰西的领地,约翰在英格兰提高税收筹集军费,十多年间世俗贵族的兵役免除税上涨了16倍,资产继承税也大幅提高。然而,与法国鏖战十年,约翰胜少负多,他在欧洲大陆的广阔疆域丧失殆尽。

1214年7月27日,布汶战败对约翰来说是莫大的灾难。当他从欧洲大陆返回英格兰之时,他的势力跌到了谷底。英国最终失去了在法国大陆的大片领土。

2.  内战前的调停

(布汶战败后)1214—1215年的冬天,国王和诸侯两次会商,都未能解决双方的分歧……1215年5月5日,一群反叛者正式向约翰发出挑战,宣布与他断绝君臣关系,否认他是英格兰国王。……5月12日,约翰传旨没收叛乱诸侯的土地。自1173年以来,英格兰首次爆发了内战。

3.  停战协议——《大宪章》

5月17日,叛军抵达了伦敦,王军一触即溃。……约翰或许丧失了许多贵族的信任,但他仍然是合法的国王。……反叛者的意愿不是为了废黜国王,而是要将王权置于合理的界限之内。

争吵了一个月,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一份被称为《诸侯法案》的文件可以作为最终和谈的基础。双方于6月18日达成一项新的协议。……约翰勉强在上面签字。从此,这份由国王和25名贵族共同签署的文件正式生效,著名“贵族纲领”——《大宪章》就这样诞生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规定国王应当依法治国和确保他确实这么做,完全是两码事。[4]

4.  战争再起与约翰的谢幕

《大宪章》其实是一项和平条约,作为和约,它是一个莫大的失败。……《大宪章》在各地都激起了争论,而最不愿接受它的就是约翰国王。不到两个月,约翰就获得了教皇的支持(1215年9月,教皇宣布《大宪章》是非法的)。战端再开,而且这一次大为升级。

法兰西国王一接到英格兰叛乱诸侯的邀请,就兴兵入侵英格兰。法兰西军队于1216年5月14日在肯特郡登陆。……约翰在全国到处流动作战并染上了痢疾,于10月19日驾崩,他给亲人留下的遗产就是一场灾难性的内战,以及法兰西的入侵。因此,1215年的《大宪章》只不过是一份失败了的和平协议。

(二)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亨利三世

1.  再颁大宪章

1216年,约翰九岁的儿子亨利匆匆加冕为王,史称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需要保卫金雀花帝国在欧洲大陆剩余的土地,而这需要得到英格兰众多贵族的支持。获得贵族支持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诉诸强制,亨利三世的父亲约翰已经尝试并失败了;二是重新颁布《大宪章》,这在其后两百年金雀花王政宪法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1225年1月,在英格兰的教会和世俗贵族的一次大会上,国王政府宣布将重新颁布《大宪章》。作为政治交换的价码,诸侯同意国王向英格兰的全部动产征收十五分之一的赋税。

1225年重新颁布的《大宪章》比约翰被迫接受的最初版本重要得多。《大宪章》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权利的大杂烩,而成为政治原则的象征表达。[5]

2.  失败的收复战争

围绕是否在欧洲大陆再开战端的问题,亨利三世与诸多贵族矛盾重重。亨利三世和弟弟康沃尔伯爵理查收复欧洲大陆失地的努力都以惨败告终,而国内则是权臣专横独断、诸侯犯上作乱、国民怨声载道。

3.  最弱的国王却也不遵守《大宪章》

亨利三世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发动成功的海外军事行动,因此实施了多项直接违背《大宪章》精神,甚至还悖逆了其文本的政策,如:①对边缘群体(犹太人)的没有定规的劫掠和赋税。②王室巡回法庭,通过卖法从司法程序中榨取利润。③王室大量贩卖封建豁免权,导致王室的横征暴敛在各地难以预测。[6]

4.  英国议会的开端

1263年,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指定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国王同贵族之间以及贵族内部再次出现纷争。

以西蒙·德·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他于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的除循惯例有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每大城镇2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三)爱德华一世

与祖父恶名昭著、父亲默默无名不同,爱德华一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杰出国王。他奉行积极的内外政策,使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的重要大国。关于他在位时期《大宪章》与议会的发展,简述如下。

1.  愛德华一世颁布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法规,开创了英国的法律新时代,他被称为“英国的查士丁尼”。大名鼎鼎的《大宪章》作为一项制度在爱德华一世手里最终确定,并一直延续了800年,成为了日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2. 议会政治的发展: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又召集议会,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有“模范议会”之称。

四、最终的结论

1.  1215年约翰签署的《大宪章》仅仅是一个停战协定,在法律上规定了国王应当依法治国,也就是提出了“王在法下”的政治原则,但在实际政治活动中《大宪章》还是一纸空文。此时,还没有产生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英国议会,所以“王在议会”与之无关。

2.  1225年亨利三世重新颁布的《大宪章》成为政治原则的象征表达,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的法律基础。但“王在法下”这一政治原则的落实情况还得看国王与贵族实力较量的结果。英国议会的召开正是贵族再次战胜国王的成果。国王与议会还是斗争状态,“王在议会”无从谈起。

3.  爱德华一世时期,《大宪章》作为一项制度最终确定,“王在法下”确定为英国的政治原则。历经数百年后,成为英国的政治传统。爱德华一世虽召开了“模范议会”,但“王在议会”要想成为英国的政治原则并形成政治传统,还需要经过13、14世纪国王与议会的漫长斗争。

五、启示

历史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时,少不了进行历史资料的文本研究。如上公开课、命题乃至于不远的将来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史料实证,都需要引用历史材料。但老师们要注意,一定要把引用的史料要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史的史实中去进行检验。如仅仅是纯文本研究,是有可能步入歧途的。举一个简单例子,如不加辨别地引用文革时期的政治文件、报刊文献,就可能得出“全国形势一片大好,马上就要实现共产主义”这种荒谬的结论。

【注释】

[1]任学安:《大国崛起·英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9页。

[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第60、61页。

[4][5][6](英)丹·琼斯(Dan Jones):《金雀花王朝:缔造英格兰的武士国王与王后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22-224、237-238、262页。

猜你喜欢

宪章三世贵族
德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及其特点
Pygmalion
带着老伴走天下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收官 全网总播放量近300亿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英国为800岁《大宪章》策展
阿基诺三世不谋求连任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
被欲望关押十年